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王培坚:教书育人“德为先”,直面困难与挑战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7-10-09
 
王培坚辅导学生场景。

   【榜样的力量】系列报道之七
    当今社会,各类偶像不断涌现。偶像和榜样是社会主流价值的文化体现,越是多元,越需要价值引领。
    “行行出状元”。上海教育新闻网积极寻找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收集人物身上的闪光事迹,让正确的职业观、成才观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  
    我们记者对话的这些人物,没有光鲜的外表,没有显赫的声名,可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愿榜样的精神力量,示范带动年轻人,逐渐成为新时代的精神坐标。
    ——编者按
   【人物名片】
    王培坚,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数字媒体专业教师,曾获2015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1984年7月被分配到上海广播电视职业技术学校,开始从事教师工作。2001年进入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任教30余年,打造了全国一流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2002年至今,在文广集团培训中心担任培训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制定音视频领域的培养方案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行业输送了三千多名专业技术人员。2015年,主持上海市中职数字影音制作名师培育工作室的带教工作,培养了一批能够引领上海市中职数字影音专业发展的名师,成功推动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记者:您是怎么走上职业教育的道路的?曾遇到过什么困难与挑战?
    王培坚:我与职业教育非常有缘,毕业分配到上海广播电视职业技术学校,然后就一直从事职业教育工作。
    在职教之路上,困难与挑战对我来说是一直有,直到现在没停过。比如,我不是师范类毕业生,却要在毕业后担任教师工作,这是很大的挑战,而三十年的坚持执教让我在2015年收获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光荣称号;工作不久,我就跟着总工程师陈锡麟搞产品设计,这是一种挑战,但是我最终战胜了技术难关、独立完成了产品设计;进入信息技术学校后我转行教计算机,而此时的音视频教学设施落后对教学工作来说是一大挑战,于是我担任起数字媒体专业学科带头人,把学校的音视频设施建成上海中职校一流水平;担任上海和全国技能大赛辅导老师对我来说也是挑战,然而经过不懈的努力,我辅导的学生在上海和全国技能大赛中拿了许多奖项。
    因而,我喜欢直面困难与挑战,成功让我感受到喜悦,也让我的人生之路变得越来越宽阔。如果要给个人成长经历做个总结,我就是在不断跨越一次次困难和挑战中成长起来。

    记者:您在教育教学中曾提到“育人德为先,身教胜言传”,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您有崇拜的偶像或者榜样吗?你是如何理解榜样的力量,并将它运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的?
    王培坚:我的偶像是位老专家,他是原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一级录音师任大铭,今年85岁高龄,大家都叫他大铭老师。他在文广集团任教时对学员的细心、耐心、尽心让我佩服,学生一致认为他是最好的老师,我也一直在向大铭老师学习。
    中职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生活习惯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他们在学习中缺少成功带来的快乐,因此失去学习的动力,但我从来没有见过真正放弃自我的学生。其实,中职生并不一定就比别人差,他们的动手能力可能并不弱,老师要用爱心打动学生,走进学生心灵,细心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鼓励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只要老师付出的更多些,中职学生同样能够成长成才。
    老师要面对一个班几十位学生,我常说:“每一个学生对我来说只有百分之一,而对一个家庭来说确是百分之百,他们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因此,做教师必须以德为先,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耐心悉心对待每一位学生。
    我培养的好学生有许多,最令我自豪的应该是13届的夏家辉同学。因为,他当时是一位即将被开除的学生,留着染色长发,挂科一大堆,所有老师都认为没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入选了我辅导的技能大赛。在辅导他的半年时间里,我逐渐改变了他的观念和学习生活习惯,他技能训练时非常刻苦,最终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字影音后期制作赛一等奖。
    毕业后,他到影视制作公司工作,工作非常顺利。每到教师节都会来看我,他一直说:“王老师,是你救了我”。我觉得,当前的职业教育中,会有许多像夏家辉一样的学生,需要老师用耐心与专业去浇灌他们的成长。

    记者:作为学校数字媒体专业建设的带头人,您还参与了专业行业的工作,并多次荣获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优秀考评员称号。你认为职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王培坚:一个人的成长跟你结交什么样的群体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在文广集团培训中心任教,那里任教的老师都是来自大学的教授和行业的专家,只有我是来自中职校的老师,我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智慧和本领。
    比如,在学校数字媒体专业建设过程中,我遇到问题时,这些专家教授总是能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成为我职业背后的“最强大脑”。至今,我跟这些老专家们一直保持着联系,经常去探望他们。
    此外,有位培训中心的领导对我说过:“大学教授讲理论很精彩,行业专家讲技术很精彩,而你把技术与理论结合在一起讲也很精彩。”因此,我觉得职业学校老师成功的秘诀还在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获得教书育人的双丰收。

    记者:支撑您三十余年如一日不断学习的精神源泉是什么?您对当代青年的职业选择有什么建议与期待?
    王培坚:支撑我三十年如一日不断学习进步的源泉有三个方面。
    一是,我喜欢有挑战的工作,享受跨越困难带来的快乐;二是,我的爱好就是我的工作,享受工作的每时每刻;三是,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为老师创设了非常多的职业发展平台和机会,历任校长给予我很多的信任与支持,激励着我不断进取,用辛勤与智慧为职业教育交出满意的答卷。
    我一直认为,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就会不知疲倦,就能享受到工作的美好。希望当代的青年人能够调整好心态,直面困难,跨越挑战,飞得更高更远。最后我祝大家有梦、追梦、圆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