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张力:新时代中国教育会面临哪些新挑战,如何应对?
来源:搜狐教育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7-11-01
编者按:日前,党的十九大正式落幕,十九大报告中与教育直接相关的表述达到360多字,再次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那么十九大报告中与教育相关的内容有哪些,将如何影响中国教育发展?在2017亚洲教育论坛期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发表了展望新时代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张力介绍了十九大报告中和教育相关的三个板块,介绍了中国教育在未来面临的新挑战。
搜狐教育整理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金秋十月,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是面向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把原来设想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早到2035年,到2050年将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鼓舞人心,施工方案也更清晰,为新时代的中国教育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教育一直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现在国家现代化目标提前15年,教育现代化更要率先超前实现,任重而道远。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入学率总体上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过去5年,2012-2016年,学前教育入园率增长最快(从64.5%增至77.4%),高等教育入学率也大幅提升(从30%增至42.7%)。预计到2020年乃至2035年,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同高收入国家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正是着眼于为国家现代化打下坚实人力资源基础。报告中的教育部署,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部分置于首位,我们可以把与教育直接相关的360多字表述,分三个板块来加深理解:
第一板块,明确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总体方向。作为党代会政治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重申教育事业优先位置,强调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总要求,报告要求坚持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统领,在立德树人、素质教育,教育公平、培养目标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彰显出中央顶层教育决策的继承与创新,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
第二板块,面对不同阶段教育提出新部署新要求。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把义务教育从均衡发展推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其中,农村义务教育应是重中之重,同时,报告强调办好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重要性,并把网络教育首次单列,向全社会发出动员令,目的是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报告还要求统筹职业教育与培训,使其融为一体;通过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任务,从倡导性的“推进”提升为刚性的“实现”,这些均是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后不同阶段教育需要牢牢把握的重点。
第三板块,增强教育适应人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十九大报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意味着劳动力市场门槛将逐渐提升为中职或高中学历及以上的水平。报告继续要求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多措并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充分显示教育系统必须练好内功,并汇集社会各方力量,才能由大到强。未来的教育将更好适应人的谋生发展需求,更好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建设事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部署的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主要安排在社会建设部分,同时,教育对所有建设都有大量贡献点和服务点。比如,在经济建设中,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完全有条件积极参与;在政治建设中,教育系统应在依法治教、民主管理等方面先行;在文化建设中,尤其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教育系统是大有作为的平台和基地;在社会建设中,就业、脱贫攻坚、健康中国战略及社会治理等领域,教育系统也要分别主动发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学校可同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的建设相互配合,共同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这些都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使命任务。
教育现代化,一般是指后发国家在工业化社会前后追赶先发国家的教育变革或创新过程。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路径有所不同,主要锁定的是本国现代化的目标,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教育现代化要比国家现代化更为超前。如此宏大的目标,主要靠中国人的力量办好中国人自己的事情,同时也需借鉴发达国家教育经验,也要从发展中国家教育经验中获得启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新时代的中国教育,将务实创新、砥砺前行,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据10月28日在亚洲教育论坛2017年会上的主旨发言整理而成,原标题为《张力:展望新时代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