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南通教育:放大优势,与时俱进当先锋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 编辑:李艺轩 时间:2019-10-08
打造现代化教育高地和新时代“教育之乡”
南通教育:放大优势,与时俱进当先锋
醒目校训
教育大会
名师摇篮
备课研讨
南通教师在大自然中备课,为引导学生观察优选情境
    9月10日,庆祝2019年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南通4名教师作为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代表光荣参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最高奖,每四年评审一次,2014年、2018年两届评选,南通教师作为第一完成人共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8项,在地级市中首屈一指。
    站在新时代的新风口,南通教育怎么看?看什么?9月初,南通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大会,从引领和推动南通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龙头先锋的战略大局出发,擘画新时期南通教育新蓝图、新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现代化教育高地、新时代“教育之乡”。到2022年,南通教育总体水平居全省第一方阵,主要指标全省领先,建成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强市;到2035年,教育综合实力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入全国先进行列,南通教育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教育优先,“第一民生”始终落到最实处
    叮铃铃……9月19日,南通开发区能达商务区响起上课铃声,一群群孩子欢笑着走进教室。为了满足周边居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南通在寸土寸金的能达商务区划出112亩核心地块,投入1.85亿元,高标准建设了充满人文情怀的星湖小学,今年秋学期投入使用,首届便迎来几百名新生。
  
    这只是南通崇文重教的一个缩影。
    “在南通,教育优先,从来不只是一句口号,‘第一民生’始终落到最实处。”南通市市长徐惠民介绍,南通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教育规划优先,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产业、城建等专项规划时,统筹考虑教育发展需要;坚持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事业,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数字是枯燥的,却是最有温度的——
    2017年,新增省优质幼儿园15所,新建幼儿园18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4所。2018年,新建幼儿园20所、中小学10所,新增省优质幼儿园15所;实施“雏鹰启航”家庭教育促进工程,打造家庭教育网络平台。2019年,新建、迁建、改扩建中小学6所、幼儿园12所,新增省优质幼儿园18所;全面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打开近几年南通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录,可以发现,第一条全部与教育有关。
    2014年以来,南通财政累计投入教育发展经费770亿元,年均投入超过百亿元;其中2018年就投入了143.9亿元(不含教育系统离退休人员经费),占当年该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超过23%。南通已建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类生均公用经费均达到或高于省定标准,在全省保持较高水平。
    崇文尚教,南通早有传统。百年前,先贤张謇便倡导“父教育母实业”,创办了一批具有近现代意义的教育机构,建成覆盖各学龄和各门类的现代教育体系,领中国现代教育之先。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近年来,南通历届党委政府大力实施教育强市战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工作体制机制,成立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教育重大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推进落实, 一任接着一任干,将教育打造成南通闪亮的城市名片,积淀为“崇文重教、敢为人先、强师固本、区域共进、人才辈出”的鲜明特色,获评“江苏人最喜爱的品牌”。
    优质的教育改变了无数南通学子的命运,也为城市追赶超越打下了扎实根基。“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说,南通处在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交汇点上,正奋力打造江苏“新出海口”,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和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争当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先锋,将坚定不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升教育质量,打造一流品牌,促进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让教育品牌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立德树人,高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
    “中国的笑容里有我,我就是那甜美的酒窝;中国的春光里有我,我就是那盛开的花朵……”这个暑假,通州区3000多名孩子聚集在一起,用嘹亮的歌声向祖国深情告白。视频上线后,被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人民网、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闻频道等众多媒体平台转播转载。
    “热血在心中沸腾,热泪在眼中滚动。壮观的场面、嘹亮的歌声,真是震撼!”著名诗人、《少年诗刊》名誉主编金本评价。儿童诗人巩孺萍表示:“这是发自内心的歌声。我相信,此时此刻,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对祖国的祝愿,希望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这是一次有意义、有创意的爱国主义教育!”
    办教育,首先要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张答卷。“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南通着力完善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南通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郭毅浩说,“南通教育将以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计划为突破口,奋力建设现代化教育高地、新时代‘教育之乡’。”
    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是教育事业的首要使命。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群众需求逐渐由“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让孩子上名校成为万千家长共同的渴望。
    怎样让全市孩子都上好学校?南通多措并举。发挥传统名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它们与普通学校、农村学校和新建学校结对,推进校长教师流动,符合条件的教师交流轮岗比例达到18.72%,其中骨干教师占比达29.1%,让名校的特色传统和管理经验在更多学校开花结果,用名校催生更多的名校。做好增量,创建新优质学校,去年,全市新增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37所、江苏省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10所。截至目前,南通已组建基础教育集团112个,实现市域全覆盖。南通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所有小学、初中全部按施教区就近入学,真正实现“零择校”。
    聚焦优质均衡,南通教育质态整体提升。江苏省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显示,南通优秀率位列全省前茅;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监测南通得分89.75分,继续保持苏中苏北领先地位。去年,第三方调查机构对南通的医疗卫生、义务教育、金融银行、通信与网络等行业进行满意度调查测评,南通义务教育满意度指数位居各行业第一。
    与时俱进,“教育之乡”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李老师去世后,我上的每一堂课都饱含了对她的思念。我将把这份思念化作前行的动力,更好地践行情境教育……”9月10日,第35个教师节,没有鲜花也没有大红横幅,电子屏幕上烛光摇曳,南通一群教育工作者聚集到一起,深情怀念国家级教育成果奖特等奖获得者、情境教育创始人、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
    7月18日,李吉林老师因病离世,引发海内外教育界哀思。斯人已逝,情境教育之花却在南通越开越艳。李吉林手把手带的10多个徒弟全部成了学科带头人,8人当了正副校长,6人成长为特级教师。情境教育还走出南通,在全国的实验班点达1000多个,遍布大江南北。
    看南通教育,看什么?“首看南通教师队伍”,这是每一个到访和研究南通教育的人的共识。
    “教师强则教育强”。南通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开拓渠道将一流人才引入教师队伍。探索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师机制,2007年,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开展五年制师范定向生培养工作,按照“择优录取,协议定向;免收学费,跟踪培养;考核合格,落实就业”的原则,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优质生源,施精细培养,蓄水优质师资。2015年,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南通正式实施高中起点的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四方协同 情能兼修 前后贯通:卓越乡村教师定向培养的南通样本》获评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南通还聚焦师德师风、专业发展、梯队建设三个关键点,实施名师引领、骨干带头、新秀培养、青蓝结对四项“强师工程”,用名师培养名师,打造一流教师队伍。“十二五”以来,南通新增“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5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2人。
    南通围绕提升教育水平,自觉变革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坚持把教育科研作为南通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实行一把手工程,实施“培养一万名科研型教师,带动十万幼中小学教师,教好百万学生”的“一十百”工程。组建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专题研究,改进各科教学,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县(市、区)、校三级教科研管理机制,把“智慧服务”送到一所所学校。组建学科基地,培育课改样板学校,举办课改现场会,设立二李教学成果推广实验区(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澎湃涌动的源头活水,让南通“教育之乡”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成为全省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建设单位、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全域创成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区);通师二附成为全省教育领域首家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的单位……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南通市副市长徐新民说,南通教育将坚定教育报国初心、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矢志改革创新,勇于追赶超越,全力打造现代化教育高地、新时代教育之乡,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本版撰稿 徐 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