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双减”之下 教育能否回归“本位”?
来源:中国审判杂志 企鹅号 作者: 编辑:李艺轩 时间:2021-09-15
 文 | 常翔宇
        昔日,在北京市海淀区,地铁10号线和4号线载着来自北京各区的学生,将他们送到被称为“宇宙补课中心”的海淀黄庄。海淀剧院门口的知春路总会堵车,原本的双车道常常被堵得只剩下一条车道 —— 另一条车道完全成了停车场。不论是节假日还是工作日,随处可见大批的学生,或自行,或在父母的带领下,奔赴一家家校外培训机构。
        近日,笔者再次来到海淀黄庄,昔日“盛况”早已不再。在原本遍布校外培训机构的某中心大楼内,只能偶尔见到零星的学龄前儿童,几乎再难见到小学生和中学生的身影。多家培训机构的名称被从该中心大厅内的公司列表中撤下,透过划痕,隐约还能看到原来培训机构的名称。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意见》除对学科类培训机构资本化、超前教育等作出规定外,还明确指出,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随着“双减”政策落地,近年来被资本裹挟、一路“狂奔”的校外培训机构热度大减,教育开始逐渐回归本位。
        潮起
        校外培训机构的“疯狂”
        2013年,电影《中国合伙人》上映。在这部电影中,有人看到了友情,有人看到了梦想,也有很多人看到了电影中故事背后悄然崛起的校外培训机构。
        近年来,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度与日俱增。九年义务教育之外,许多父母早早喊出“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从学前教育到出国留学,多样化的教育竞争形式在我国快速发展,校外培训机构由此应运而生。
        20世纪90年代起,就已经出现了校外培训机构的雏形。从北大辞职的俞敏洪在废弃的厂房创办“新东方”;到北大做访问学者的尹雄成立了“巨人学校”;张邦鑫因兼职做家教而受到启发,进而创办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学而思”……
        近30年堪称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黄金时代”。根据企业信息整合平台企查查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共现存49万家教育培训相关企业。自2011年至今,我国教育培训领域共有4025个品牌、产品获得了融资,总融资事件6385起,总披露融资金额达4875亿元。
        整个教育培训行业一路“狂奔”。而作为家长,谁也不想错过让孩子可能“跑快一点”的方式,即便是要付出重金,以及牺牲孩子的休息时间。教育培训行业随之进一步得到发展。学校不教的,校外培训机构给你讲;学校教的,校外培训机构也讲。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线上教育培训机构发展提供了契机。居家隔离期间,家长们为孩子的课业焦虑,纷纷开始上网搜课。2020年9月,淘宝教育平台发布的《暑期在线教育创新势力榜》显示,一批最受关注的校外培训机构在电商平台售出课程的整体增长超过300%。其中,“猿辅导”机构位列第一,暑期获得了430%的增幅。
        “收取高额学费的校外培训机构,不仅冲击了学校的教育秩序,而且扩大了教育不公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指出,校外培训机构在增加学生负担上推波助澜,违背教育规律,冲击学校教育,破坏教育生态。
        潮涌
        “双减”政策出台
        从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到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再到规范培训服务行为……《意见》共包括8个方面、30条政策。其中既有原则性的规定,也有具体详细的要求。
        对于校外培训行为,《意见》也作出严格规范,要求各地坚持从严审批机构,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强化常态运营监管,严格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行业垄断行为。
        针对《意见》出台的背景,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深入开展“双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现在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作业负担仍然较重,作业管理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是校外培训仍然过热,超前超标培训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校外培训项目收费居高,资本过度涌入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培训机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过重,严重对冲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社会反响强烈。
        近年来,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据统计,目前全国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十分巨大,已基本与学校数量持平,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由于违法违规成本较低,导致无证无照机构屡禁不止,虚假宣传、超前超标、乱收费、与中小学招生入校挂钩等违法违规行为亦不鲜见,甚至机构倒闭等事件也时有发生。此外,近年来大量资本涌入培训行业,展开“烧钱”大战,广告铺天盖地,对全社会进行“狂轰滥炸”式营销,各种贩卖焦虑式的过度宣传,违背了教育的公益属性,破坏了教育的正常生态。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意见》明确五方面举措,一是坚持从严审批机构;二是严禁资本化运作;三是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四是严控学科类培训机构开班时间;五是将学科类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还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
        “培训机构整体的烧钱营销模式,刺激了全社会的教育焦虑,不但使得整个行业陷入恶性竞争,同时引发社会舆论的极大不满。”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意见》的监管力度史无前例,这意味着已经上市的校外培训机构,面临要么退市(如果只进行学科培训的话)、要么剥离学科培训业务的选择,而禁止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及寒暑假期开展学科类培训,也将让大部分培训机构难以维系。
        “资本的本质是逐利,无可厚非,但到了教育领域,过度逐利就成了劣势。要办更好的教育,这是共识。”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表示。
        本位
        各地推动政策落实落细
        《意见》出台以来,多地已积极采取行动,围绕治理校外培训和提升校内教学质量等,推进各地“双减”细则陆续落地。
        8月3日,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部署“双减”工作,学科类培训机构需严格执行中央和市委要求,暑期不再开课。针对校外培训,会议要求抓好“三限”,即限制机构数量、限制培训时间、限制收费价格;做好“三严”,即严管内容行为、严禁随意资本化、严控广告宣传。而对于校内教育,会议则要求切实落实校内主责,做到“三提”,即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落实“三管”,即管好教育教学秩序、管好考试评价、管住教师违规补课。此次会议还针对校外机构转型作出明确指示,要求校外机构要从性质、思维、业务和模式4个方面来完成转型,使校外机构成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
        8月3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2021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提出,严禁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联考或月考,小学三、四、五年级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他学科只进行考查,小学生学业评价严格实行等第制等。《通知》同时要求,各初、高中学校要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要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8月3日,广东省教育厅发布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坚决做好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工作。相关负责人指出,要坚持从严审批机构,广东省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和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对于开展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全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参照相关要求进行审批,确保证照齐全;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以教育文化、教育咨询、教育科技等名义开展学科类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相关负责人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得面向学生(含家长)销售周末、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课程、课时包。
……
        “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是从党之大计、国之大计角度作出的重大安排。”顾明远表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问题。负担减轻了,就能真正做到“五育”并举,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钟秉林表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期间教育领域的战略任务。落实“双减”政策,针对现实问题,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就是为了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避免短视化、应试化的教育,将属于家庭、社会、同伴等的闲暇时间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发挥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钟秉林认为,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要深入研究“减什么”,多样化探索“如何减”,关键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同时也要明确落实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方案,深化课程改革,保障学校教育的基本学业标准不降低,这些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基础。如以降低学生学业质量为代价“盲目减负”,将与改革的目标完全不相符。
        潮落
        化解教育“焦虑”是关键
        教育从来不是一件小事。如今,随着教育培训机构的“落幕”,各种校外培训的“新模式”也在悄然萌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仍然十分重视。由于这一客观需求的存在,“补课”很难完全消失,家长们在教育投资上不会主动“躺平”。
        “没有教育培训机构,还是会寻求其他方式给孩子进行补课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说。
        当前的校外培训机构,从之前的个体家教发展演变而来。随着“双减”政策落地,校外培训已然转向更隐秘的角落。以一对一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家教市场逐渐火热。
        “20分钟左右8个订单被认领、每次课2小时,动辄收费上千……”据了解,随着暑期校外培训机构“退场”,更为“隐秘”的家教市场逐渐活跃起来。一些家长四处打探,甚至不惜高价,只为给孩子找到“一对一”的专属“小灶”。一位孩子正在上初中的家长向笔者袒露:“听说孩子同学的父母都开始要为孩子请一对一的家教,自己肯定也是要请的,万一孩子的成绩落下来了怎么办?孩子压力大,家长压力更大。”
        “真正提高校内教育质量,最大程度满足教育需求,是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乱象的关键。否则,单纯对校外培训的治理整顿,无疑为满足更高教育追求设置了障碍。”陈志文表示。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圣足指出:“只有进一步均衡资源配置、缩小教育差距,同时优化教育评价方式,深化中高考改革,全面打破‘唯分是从’‘以分取人’的困局,学校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纾解社会各界的教育焦虑。”
        为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意见》要求,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学校要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积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同时,要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提供高质量的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率和覆盖面。
         针对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考试质量不高和“唯分数”倾向等问题,以及教师校外有偿补课等不良现象,《意见》也提出了针对性举措,要求学校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降低学生考试压力。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教育部正在研制考试管理相关文件,对此作出进一步部署。
        “孩子在学校能够高效地学到知识,我们做家长的才能真正放心。”一位家长表示。
本期封面及目录
《中国审判》杂志2021年第16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278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