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受企业欢迎的奥秘在哪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对办好高职教育又有什么启示呢?院长孙芳仲说:“寻找海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职教育的结合点,从社会需要寻找专业设立的依据,遵循适销对路的原则,探索产学合作的新路。”
这所2002年由三所成人高校合并组建的新学院,面临着难题是如何在全省高职专业布局中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为此,孙芳仲组织调研,希望通过社会需要来明确定位,通过服务工程融入海西建设,使学院迅速成长。
学院在调研中了解到,福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提出建设成为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集聚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研发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十一五”期间全面打造成海峡西岸区域消费中心、物流中心、服务中心和旅游中心。针对这一蓝图,学院提出“现代服务业”品牌的构想,开设了29个专业44个方向,以动漫制作、旅游管理、国际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5个重点专业为龙头,推进专业群与产业群、岗位群的紧密对接和良性互动。效果很快显现,目前学院的旅游管理、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被评为省级精品专业,连锁流通管理专业成为全省高职牵头试点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成为全省制造业类专业改革协作单位,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全省现代服务类专业改革协作组组长单位。
林俐达老师是学院动漫专业设置的拓荒者,她思索的是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使优先发展的教育学有所教,在海西建设小康社会中切实起到人才支撑的作用。于是,学院刚成立人文系不久,她就通过查资料、调研,在2003年底寻找到适合将来产业发展的前沿专业——动漫。2004年初,林俐达参加了刚落户福州不久的中国动漫领军企业网龙公司在福州举行的学习年会,并主动与网龙公司开展合作。这种“项目实践”尝试成了学院高职教育的特色创新项目:学校老师到企业担任技术骨干,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授课,公司将91电影网站制作维护中心设在学院,学生在学院工学结合,参与企业业务开发合作的课程项目。很快,合作项目中学生作品在全国设计大赛中多次获奖,有的还获全国“娇子杯”火花设计一等奖,有的游戏软件如动画片《古城岁月》在2005年我省海交会上专家好评如潮。
计算机系的启航软件工作室是一个以学生为主,在老师的辅导下独立完成企业下放订单的工作室。目前,启航软件工作室师生为中国银行闽侯上街支行等单位开发了“代收付业务管理系统”、费用查询系统等18个应用软件,受到用户普遍欢迎;自动化研究所吴亚麟副教授参与稀土永磁同步电动机(XTD180M-4)项目研究,获国家专利等。系主任卢英将项目式教育进行推广,把工作室完成的订单和以往做过的项目作为完整案例进行分解,让所有学生都有参与实训的机会。
从去年开始,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完全颠覆以往的教学观念,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先后选派教师到福建冠捷电子有限公司、福建金得利集团等20余家企业顶岗锻炼,还聘请企业的专家到校介绍行业知识技术,指导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训活动。顶岗教师陈栋桦为福州市勘测院设计制作的《福州之窗》光盘获全国城市勘测优秀工程一等奖,与网龙公司合作的网络游戏《91.com》、《征服》分获最佳休闲类网络游戏“金翎奖”和最佳原创网络游戏“金翎奖”;陈弓老师为淄博市设计的山东博山鼓浪屿花园规划设计获“2004最佳景观设计奖”……林俐达说,学校的文化氛围,学生活跃的思想,让企业产品拥有了新鲜的创意,这让企业情有独钟。林俐达是省政协委员,她认为,“只有和自己工作有关的提案,才是最好的提案。”为此,她在全省两会期间,向省政协提交《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动漫业,打造海峡西岸“动漫之都”建设文化强省的建议》的提案,福州市政府予以采纳,出台《福州市鼓励扶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
于是,学院教学摆脱了传统的“学科型教育”模式,不再是脱离社会需求、脱离市场的教育。现在,学院每年暑假都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再调研,对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预测,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的需要变化,不断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通过努力,学院目前已在30多个企业建立了实训基地,许多企业和学院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使得学院就业呈现出“出口畅、进口旺”的良好局面。
孙芳仲说:“十七大确定的目标是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多地培养高素质一线人才,为海西,为祖国的建设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