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这些职高生真不简单
来源:萧山日报社 作者: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7-05-30

市、区领导考察我区职业教育郭亚萍摄

  编者按:

  上两期,教育周刊推出了关注我区职业教育系列报道——《市场呼唤职业教育》和《我区职业高中亮点扫描》。本期,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几位出自我区职业高中的优秀人士。他们当中,有的已经成为行业中的高技能人才;有的自主创业,建立了自己的事业王国;有的不断学习,步入管理层,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有“职高生不如普高生”的偏见。但是,今天的几位主人公将用他们的努力和成就向人们证明——职教之路同样通向成功。让我们把视线投向我区职业高中的优秀毕业生,一起来感受他们的成长和成功之路。

  

  韩权,区第一职高99届机械班毕业生,2005年在国家级一类竞赛——“东部地区技能大赛”中获得劳动部颁发的模具技能竞赛金奖,并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在学校学习期间,韩权并不是各方面都最出色的,但他能在全国那么多而强的比赛选手中夺冠,也并不是偶然的。他个性比较内向,平时不太愿意张扬自己,但他于平凡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勇于实践、敢于挑战、乐于助人的精神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刚进入学校时,韩权同学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学习成绩并不是很理想。但他有着很好的钻研和探究精神,平时喜欢和其它同学一起交流学习体会,探讨学习方法。一天晚自修结束后,韩权、何建森、陈亮等几个同学照例又留在教室里解数学习题,因为解题方法的不同,他们几个起了争执,争执声由开始时的轻言细语逐渐放开喉咙,声音一个比一个响亮,以至于学校值班老师急切地寻声而来,一见他们就匆忙把他们拉开,并说“你们怎么啦,有什么事不能好好说的,吵什么啊?”原来老师以为他们在吵架呢。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同学们还以此为笑话相互取乐。

  相比于文化理论课的不同,钳工实习课要求的不仅是动脑,更重要的是动手。需要同学们能吃苦,敢于实践,勤练、熟练、巧练;靠的是同学们的手力、心力、体力。韩权从未叫苦喊累,在实习过程中认真练习。在结束时间到后,同学们大都整理好工具回寝室了,他还流连在实习室,推敲工件加工的工艺流程,及时把老师上课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技能中。所以过不多久,他的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迅速提高,钳工实践技能的操作水平日益增长,很快在同学中脱颖而出,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而扎实的基础。

  不积小流,无以成大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正因为有在高中阶段的良好而扎实的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和操作技能,升入高等院校深造的他,很快在众多的同学中脱颖而出,被学院推选参加了国家级一类竞赛——“东部地区技能大赛”,并一举夺得了模具技能竞赛金奖,并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的荣誉称号。

区第一职高毕业生金忠敏

  金忠敏,区第一职高烹饪专业92届毕业生,中国烹饪名师,26岁时就荣获特二级厨师称号,28岁时被评为“杭州市烹饪名师”。在2001年浙江省“食在浙江”烹饪大赛上,他获得个人冷菜、热菜两块银牌。在2003年第5届全国烹饪大赛(华东赛区)中,与600名烹饪高手较量,一举夺得冷菜、热菜两个项目金奖。2005年,金忠敏被评为浙江省首届“职教之星”,与周迅、毛戈平同榜。他的事迹被编入由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主编的《人生当自强——首届浙江省“职教之星”的昨天和今天》一书。

 金忠敏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做个能为爸妈烧一手好菜的厨师。初中毕业后,金忠敏报考了萧山区第一中等职业学校的烹饪专业。在区第一职高,金忠敏开始了比较系统的专业学习。他说,学校的严格要求让他受益终生。

  小金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兼烹饪技能课代表,文化成绩名列班级前茅,而他最感兴趣的课是烹饪技能。在烹饪工场,炉火生起,他的烹饪激情开始燃烧;锅盆起落,让他的心始终飞扬。因为兴趣,他比别的同学练得更加刻苦,更有劲头;因为勤奋,他打下了扎实的技能基础;因为基础扎实,他脱颖而出。在1990年的杭州市职高学生烹饪专业技能大赛上,他和同班同学组队参赛,获得刀工组团体第一名。1992年毕业时,他很幸运地被中国烹饪大师李柏华先生相中收为门徒。

  “全能大师是我的奋斗目标。”金忠敏认为,只有掌握全能技术,全面发展,才能赢得更多客人的信赖,厨师个人也才能够向更高层次谋求更大的发展。为此,金忠敏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很长一段时间,他几乎天天下班后都留在厨房继续操练功夫,从雕花鸟刻龙凤做起,一点一滴提高,冷拼、雕刻、刀工、炉头等技能很快就样样精通;工作至今,他时时不忘博古望今,研学各种名菜的历史、典故、传说,啃透现代专业理论知识;他能十分主动地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跑到无锡、杭州等地的百年老店、大宾馆与同行交流切磋;这两年他还参加了函授大专学习来提高文化水平。为了早日实现成为烹饪大师的梦想,金忠敏走得很踏实,他一步一个脚印完善自己。

  “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官员当年来杭州评估时,曾专程到金马饭店考察餐饮和住宿。官员们经过一番近乎苛刻的挑剔后,都竖起了大拇指。厚厚的评估报告称,该店餐饮届时完全能满足来自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官员的饮食习惯与要求。金忠敏和同事们近年来一直在致力研制特色菜、名菜。如今,金马饭店的特色菜和名菜品种齐全、数量众多,其中“秘制焗干鲍”已成为浙江省名菜,得到了入住该店的中央、省市领导和各方贵宾的赞赏。

  俞建国,区第四职高首届机械专业毕业生,浙江恒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人。如今,恒达已是下辖6家子公司的集团化企业,由创业之初的十几个员工发展到现在的800余名职工,年产值也由原来的不足100万猛增到近5个亿,企业的总资产近3个亿,每月的钢材料构件产量达4千吨以上,一跃进入全国行业20强。多次被评为区青年标兵、新街镇劳模,并被推荐担任区政协委员、区工商联常委、区环保协会副理事长。

  1993年,俞建国怀着满腔的创业激情东拼西凑了30万元钱,迈上了艰难的创业征程。

  俞建国起初涉足的是环保产业,凭着在长山职高所学的机械专业知识,加工制造一些简单的环保产品。

  1995年,恒达公司承接了杭州市抗咸工程管网的制作与安装,该工程是浙江省的重点工程,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而且时间紧任务重,要保质保量如期完成这项光荣任务,对俞建国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他和员工在钱塘江边的工地上搭起工棚同吃同住,寸步不离,饿了就着咸菜啃个冷馒头,困了钻进工棚打个盹,不分白天黑夜地干。为了使工程赶在咸潮来临前完工,俞建国和一帮干部、工人轮值作业,经过四天四夜艰苦的突击战,第一期抗咸工程在咸潮来临前一次性引水成功并交付使用,使杭州市民在咸潮肆虐期间摆脱了吃咸水的烦恼。在这次工程施工中,恒达人表现出了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该工程也被浙江省评定为“钱江杯”优质工程,提高了企业的声誉,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努力后,恒达的业务由原来简单的沉淀、气浮污水处理发展到更高效的生化处理,企业的技术力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工程业务也逐渐走出萧山、走向全国。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恒达在环保事业上已小有建树。但他并没有抱定环保产业,原地踏步,而是瞅准机会厚积薄发,将企业做强做大。在经过对市场详实的分析论证后,身为董事长的俞建国决心上马轻型钢结构。俞建国大胆地将企业所有资金投入到了这一板块,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厂房,花大资金引进当时国内领先的钢结构整套生产线,这是恒达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和富于前瞻性的一项决策。事实表明俞建国的决策是正确的。钢结构产业一投产便以巨大的生命力和强劲迅猛的发展态势呈现在人们面前,并以迅雷之势占领了行业部分市场的份额。

  陈百鸟,区第三职高电子电工93届毕业生,现为深圳新天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旗下拥有杭州万利房屋置换有限公司、广东盈动资讯广告有限公司、成都新突破体育文化发展公司等七家实体。产业涉及电子、房产、通信、体育等领域,拥有员工1000多人。

  1993年,陈百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在学校推荐下进入一仪器制造公司从事电子仪器的制造工作。1994年,出于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陈百鸟毅然放弃已经得心应手的工作,投身于自主创业的洪流,做了一名弄潮儿。出于创业资金短缺的考虑,陈百鸟暂时放弃了自己所学的专业,承包了萧山一家公司的房产信息服务部,每天在萧山的大街小巷穿梭、奔波,但风吹雨淋丝毫不能消磨年轻人的闯劲与锋芒。对于一个立下创业雄心的年轻人来说,艰苦根本不算什么。陈百鸟逐渐积累了一定的市场经验和创业资金。1998年,陈百鸟在一条小街上拥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信息服务部——萧山万利信息服务部。2001年,陈百鸟成立了杭州万利房屋置换有限公司。2002年,陈百鸟在萧山市区一口气开出了五家分公司。针对当时房产中介林立的现状,他提出了“规范诚信”的立业之本,凭着信息化、连锁化的经营模式,“万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成为萧山房产中介的一块招牌。

  2003年,陈百鸟进一步开拓疆土,在嘉善设立了四家分公司,代理“上海箱包城”、“上海电器城”等涉外房产业务,这是“万利”走出萧山、拓展更大发展空间的第一步。2004年,他与浙江省恒基评估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萧山分公司。当时的萧山房产评估业刚刚起步,精明的陈百鸟又抢到了头口水。

  市场的变幻风云莫测。2005年国内房产市场动荡飘摇,“万利”与各地的房产中介一样陷入了低迷。如何在困境中促使公司转型升级,成了陈百鸟当时面临的最迫切问题。2005年8月,陈百鸟只身一人来到广州一知名学府进修读书,在不断充实知识的同时,收集各种市场信息,转变自己的经营理念。当年9月,陈百鸟决定重操旧业。凭着自己电子专业出身的眼光,经多方考察后,他在深圳创立了深圳新天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英汉电子辞典的研发,产品全部出口新加坡。公司效益很好、日益壮大,目前已经成为陈百鸟旗下的主力军。同年,陈百鸟在广州投资创立了广东盈动资讯广告有限公司,并筹备、承办了广东省公共安全技术防范协会的成立大会,该协会的成立为广东省公共安全工作的提升开辟了一个新局面。

  2006年2月,已成功摆脱困境,实现“二次发展”的陈百鸟大胆地与美国INTET-SPORT公司签订了8年的合作协议,准备在2008年奥运会来临之际,在成都举办亚洲首届都市企业极限运动会,并获得了亚洲区8年赛事的独家举办权。目前该项目已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高度重视,有关筹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张建灵,区第三职高94届服装专业毕业生。与意大利合作伙伴一起创出“OLYO”、“ZonaBrera”、

  “E-GARAGE”等时装品牌,产品畅销意大利。

  在校期间,张建灵就表现出了对服装设计的热情。他经常找老师请教专业问题,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中毕业,凭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张建灵顺利升入浙江纺织服装学院深造。毕业后,张建灵先后在北天鹅、广明亚、明达演出服饰等知名企业担任设计、制版、外贸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广受好评。为此,张建灵非常感谢母校。他说“走出校园,就让我感受到职业学校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的成效。老师们对各种服装款式一一剖析讲解,又请来服装专业技术人员为我们辅导,使我们从校园到企业的过渡非常平滑、事业起飞平台相对较高。”

  2003年,张建灵设立了自己的“MaxMazza”设计工作室,开始了一个性灵独立的设计师生涯。出于对服装设计的狂热,他经常夜以继日埋头于设计室,忘我地工作,经常参加各类时装展示会观摩学习,也经常出没于名山大川寻找灵感。张建灵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为使自己更全面,他涉足了时装、男装、女装、童装、休闲装等多个领域;为追求完美,他常常连工艺都要亲自动手。付出总会有回报,独特的构思、出色的设计使他名声在外。

  同年,张建灵结识了一名意大利设计师,相近的服装设计理念,使他们一拍即合,决定合作创立属于自己的品牌,于是,“OLYO”、“ZonaBrera”、“E-GARAGE”三个时装品牌隆重登场。如今,他们的品牌在意大利已经拥有了120多家专卖店,并逐渐推向整个欧洲市场,同时准备试销中国内地。

  在开拓并巩固了海外市场之后,张建灵又把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本土,于2005年在萧山成立了名婕制衣有限公司,目前公司运行良好,业绩显著。

  颜碧虹,区第二职高98届毕业生,现任传化大地旅业公司综合办主任、传化大地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主任。

  1998年,颜碧虹以优异的成绩从二职毕业,并顺利地找到了第一份工作,成为杭州东方文化园的一名工作人员。初出茅庐的颜碧虹不怕苦不怕累、敢为人先,很快就在工作中脱颖而出。凭着在学校里练就的良好口才与文采、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她以最佳的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不耻最后的竞技者精神,创造了人生起步中的第一次跨越,从一名基层的员工成长为公司的基层管理人员。

  2002年,她来到了传化集团从事营销工作。虽然行业跨度较大,但她以良好的素质、积极的态度、诚信与务实的态度赢得了顾客的信赖,也赢得了领导的赏识。到传化的第一年,她就在这个信息化高度集中、人才高度密集、企业文化浓厚的企业中,创造了最好的销售业绩,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的空间。

  在这里,她从一个普通的营销员,走上了管理岗位。从2003年开始,在公司的培养下,她开始从事公司行政管理工作。在与客户的不断交流中,她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与社会的需要,积极筹备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工作。基地建设的前期工作量很大,需撰写大量的信息与文字材料。思考和学习教学领域的知识,成为了她每天的必修课。她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基地建设中,收集了大量信息资料,撰写了近五千字的基地建设可行性报告,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认同。同时,她还利用空余时间,撰写了基地管理制度与基地汇编材料,对基地建设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经过近五年的发展,目前基地先后荣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杭州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杭州市环境宣传教育基地等近30项荣誉。

  三年职高的学习经历让颜碧虹全面成长,当她找到一个个性与能力发展的平台时,她开始放射光芒。在传化集团,她先后获得传化农业园区先进个人,传化集团第三届优秀青年,传化集团优秀通讯员称号,连续两年被评为萧山区旅游系统百佳员工,并于2003年在传化集团成为中共党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