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多年来,市政协香港委员、市民营企业家积极响应号召,资助贫困学子,为孩子们献爱心。市政协希望通过调研,进一步摸清底子,建立机制,促使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调研中,市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就进一步提高对解决贫困家庭学生读书难问题的认识;尽快建立贫困家庭学生公共信息平台,抓好贫困学生资料信息库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整合资源,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管理中心和长效工作机制,落实责任、齐抓共管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现 状
高中教育阶段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
我市各县(区)经济发展状况差异较大。2007年9月起我市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后,高中教育阶段的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由于家庭收入低等原因,2007年我市高中阶段贫困生总人数为6908人(其中普通高中3073人、中职学校3835人)。农村家庭供子女就读中职学校存在较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报读中职学校的困难更多。与此同时,家庭困难学生由于面临经济压力,比普通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焦虑、自卑、不合群、内心敏感、嫉妒和厌学等心理障碍。
资 助
建成“两形式、四层次”资助网络机制
我市基本建立了市、县(区)、镇3级扶助贫困生体系,初步形成了“两形式、四层次”的资助网络运行机制。
第一种形式——直接经济资助。
国家、省层次的资助主要包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中职助学学校政策。一是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从2006年秋季起,我市开始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33.4万名农村学生享受免费政策,2008年春季起,在农村学生免费的基础上,17.1万名城镇学生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二是实施国家中职学校助学政策。2007年6月,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这一政策规定: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报读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二年级每人每年生活补助1500元,三年级则通过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取得一部分报酬用于助学。这一政策的实施,为所有想读中职学校的农村初中贫困毕业生铺平了道路。2007年,我市20773名中职学生领取了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
市、县(区)级层次:市政府每年拿出150万元,补助农村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困难家庭子女书费和生活费。各县(区)每年安排30万~50万元、各乡镇安排3万~5万元用于扶助特困生。逐步对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免书费、杂费,补助住宿生生活费)”,解决了家庭困难学生基本生活费问题,保证了所有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失学。
学校层次:高中学校每年从学费收入中提取10%的经费,以“奖、贷、助、补、减”等形式资助困难家庭学生。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技工学校)每年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5%的经费,用于助学、奖学和学费减免等。
社会层次:我市企业家和慈善组织等社会机构积极扶教助学、扶贫济困,全市每年资助贫困学生的各类款项超过1000万元,受惠学生超过4万人。
第二种形式——间接经济资助。
实施“职教扶贫万家培星计划”。从2007年起,我市连续5年、每年2000名贫困初中毕业生参与“职教扶贫万家培星计划”,2007年秋季首批招生1243名免费中职学生,5年内共培养1万名“技能之星”,可减少学费约1亿元,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全面推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等模式,让农村贫困家庭交不起学费的孩子先入学,再到工厂顶岗实习,用获得的工资报酬交纳学费,从而完成学业、掌握一技之长。2006年全市1.2万名中职学生从“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中获得了8000万元的收益。
实行特困生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助制度。各中职学校,尤其是市直公办中职学校建立了特困生学费减收和免收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学生施以援助,并为其提供勤工俭学机会。近年来,我市减免困难家庭学生学费和发放困难补助金超过320万元。
举办职业学校回报社会抽奖活动,2%的入学新生免1年学费。从2007年起,我市实行职业学校回报社会抽奖活动。学生报读职业学校时可参加抽奖,中奖者免1年学费,中奖比例为各中职学校招生计划人数的2%。2007年秋季新学期,共抽取了240名幸运者,共计免学费108万元。
委员建议
每年增加100万资助普通高中贫困生
继续认真实施国家有关助学政策,建议尽快出台高中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助学政策,加大对农村困难家庭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在我市每年已安排50万元扶助专款资金的基础上再增加100万元,其中50万元用于资助普通高中贫困生,50万元用于扶助农村初中贫困毕业生就读中职学校。
建议为农村困难学生提供免费中职教育。建议市政府参照省在技工学校为农村困难学生提供免费教育学位的做法,每年安排600万元专款给市直公办中职学校,为农村贫困学生提供2000个免费中职教育学位。
建议推广博罗县湖镇镇经验,对不升学的初中毕业生进行为期半年的劳动技能培训,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
建议成立市、县(区)两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加强对中职学生助学工作的领导,制订管理办法,做好资金的管理和发放工作。
建议进一步加大助学政策的宣传力度,倡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捐资助学活动,多渠道资助困难学生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