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困惑越来越多、老教师适应新课改,难在哪儿?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 编辑:海娇 时间:2010-02-25

核心提示:

  □根据教育部规划,2010年高中新课程将在全国全面铺开。老教师是新课改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教育观念还来不及转变,年龄已临近退休,有进取心,又受到教研活动45岁以下的限制,再加上农村地区落后的硬件设施,一些老教师困惑多了,积极性低了。

  □作为农村教学改革的主力军,一线教师尤其是老教师,怎样才能改善现有状态,尽快适应新课改?教育部门又该怎样调动老教师的积极性,为老教师“输血”,让其发挥经验优势?

  “不服老还是不行啊。”老王把课本摔在桌上,深深地叹了口气。老王是语文高级教师,在汉口一所重点高中教了30多年语文。原以为对课堂驾轻就熟的他,如今却面临诸多挑战,而不久前一位年轻教师的公开课,更是让他多年建立起来的自信和骄傲跌到了谷底。

  闻所未闻的内容,怎么教给学生?

  许多农村老教师自己都没用过全自动洗衣机,如何告诉学生它的工作原理?农村校师资不足,结构不合理,老教师被推上了新课改一线。“快退休的老头子也得从头学起”,压力可想而知。

  前不久,老王去听一位新任教师的公开课,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他没想到语文课还有这种上法:“一篇《滕王阁序》,融合了建筑、音乐、美术、政治、历史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视频、图片资料应有尽有,老师讲的不多,都是学生在发言,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课后学生们都说没想到枯燥的文言文还可以这么生动。”相比之下,老王按部就班、大卸八块式的教学方法多少就显得有点寡淡无味,学生的积极性也自然高不起来。

  2009年秋天,高中新课改在湖北省全面铺开,42.3万名高一新生面临全新的课堂学习模式,这也给高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老王任教的语文为例,新课改之前的高中语文教材共有6本,课改之后则增加到16本,包括5本必修教材和11本选修教材。

  据武汉市江岸区高中语文教研员郑圣祖介绍,现在武汉市高一到高二年级的语文课时由每周5节课减少到4节课,每册课本的学习课时实际上只有两个月左右,“语文课所包含的内容增加了,教师必须将所有的内容整合起来,利用有限的时间,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翻开湖北省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记者看到,“酷”、“爽”、“辣妹”、“闪客”等流行词语都成为课本的内容。“新课程涉及的理念、教法、要求,对老教师来说是一个难关,教材上的一些内容甚至闻所未闻,我这个快退休的老头子必须从头学起。”说起新课改,老王颇有些无奈。

  对新课改的担忧在农村教师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陈明是湖北省襄樊市一所乡镇高中的副校长,也是一位有着20多年教龄的物理教师。他告诉记者,高中新课改推行后,高中增加了一门旨在培养高中生科技兴趣的《通用技术》课程,该课程也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中包含《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两部分。选修课则包括《建筑及其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家政与生活技术》和《汽车驾驶与保养》等七大板块。

  陈明说,由于学校师资不够,没有专任的通用技术科目教师,只能由物理教师兼任。“全自动洗衣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音乐喷泉能喷得更高吗?诸如此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都是这门课程探究的对象,好多农村老教师自己都没用过全自动洗衣机,又如何教给学生呢?”陈明说,新课改实行选修制和学分制,选修的内容广泛,农村学校师资不足,教师结构不合理,许多老教师被推到了高中新课改的第一线,“许多中青年教师适应新课改尚有难度,更别提老教师了,一些课程的选修内容达到十几本书,老教师的压力可想而知。”

  越来越多的困惑,从何而来?

  应试教育下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是老教师在适应新课改进程中最大的“拦路虎”。新课改培训的主要形式是远程培训,虽然老教师也参与其中,但面对不断变革的教育教学形势,还是会感到很吃力。

  “任何课程改革都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否定或者修正教师以前的做法,一些老教师教了大半辈子书,要在短时间内把他们烂熟于心的教法改变过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武汉市教研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说,“面对教学上的重大变革,一些老教师思想准备不够充分,特别是教育观念还没有及时转变过来,跟不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还停留在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层面上。”他认为,应试教育下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是老教师在适应新课改进程中最大的“拦路虎”。

  采访中,不少老教师的话也印证了他的说法。武汉市远城区新洲一中的纪老师坦然地说:“屈指数来,自己从事教师工作已经有30多个年头了,这么多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方法,这成为上好政治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也因此感到一种优越感和自豪感。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的这种优越感和自豪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疑问、困惑,甚至在心中隐隐地出现了一种危机感。”

  由于年龄关系,老教师临近退休,而此时多数教师的职称评审已经尘埃落定,因此不少人抱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态。在农村学校,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虽然基础教育新课改已经推行了好几年,但是有的老教师还没有参加过一次课改培训会和研讨会,对于课改的性质、目的,还一无所知。

  尽管部分老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但是并非所有老教师都视新课改为洪水猛兽。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教科处副主任王祖荣告诉记者:“其实很多老教师都十分关注课改,他们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切身的感受,对素质教育寄予厚望,并努力打破僵局。”那么对于这部分并没有思想障碍的老教师来说,新课改又难在哪里?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