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向职业跳槽教授说“不”
来源:搜狐教育 作者: 编辑:王菲 时间:2018-01-18
新华每日电讯报道称,在高校用钱挖人的背景下,如今已经形成了一批“职业跳槽教授”。
“高校教师跳槽,这事儿有点像某些人离婚,越离越不珍惜,越来越没感情。”西部一所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无奈地如此比喻身边一些大学教师的频繁跳槽。
这些“职业跳槽教授”可以分为“蜻蜓点水”型和“狡兔三窟”型。
蜻蜓点水:一个聘期换一个单位,每所学校待三五年。“聘期一结束,立马大抬身价,如果学校不给钱,就跳走了。你要说他违法违规,从法律上他没问题。可你要说他没造成伤害,怎么可能呢?”湖南一所地方院校的人事处处长坦言,“蜻蜓点水”型的教授最让人头疼。此类教授往往资历较深、学术水平不错,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会趁着五年聘期期满、商量续约时开出天价条件,不满足就跳槽。
“这些人很聪明,跳到一个单位可以迅速适应,拿项目、出论文。但是我们发现,他们的科研成果往往是重复性、短期性的,自己履历漂亮了,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梯队培养似乎都和他们无关。”上述人事处处长说,学校如今已经被“跳怕了”,甚至不敢对某一位教师进行长期的大量投资,“钱花下去,聘期一到人跑了,怎么办?”
狡兔三窟:兼职东家一大堆,科研成果没几件。一所高校的青年学者王晓(化名)成功申请到一个国家社科项目,并成为项目主持人。靠着国家社科项目主持人的身份,他先后到好几所普通院校任教。“先到一个地方,拿了安家费,弄到了房子,然后又到另一所学校再来一次。”
王晓原来所在高校的人事处处长说,后来学校收到一所省属院校的信,质问这位老师的行为,“但当时人已经不在我们学校了,对方院校为了引进人才,本身很多人事手续就不规范,最后只能吃个暗亏。就连分给他的房子,产权都拿了,顶多是过几年再出手呗。”
不少受访者称,一些高校教师在多个单位任职或兼职,拥有光鲜头衔的更是“多头聘用”,获取多方的巨量投资,兼职身份一大堆,科研成果却少得可怜。
以上是《经济日报》最近的一篇报道,题为《高校抢人学者身价飙涨!有人开100万年薪+800万房补》,被各大网站转发,高校挖人大战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职业跳槽教授是高校挖人大战的畸形产物,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毒瘤,必须要铲除。
武汉某高校一位学院党委书记告诉笔者,他们学院几年前引进一个高层次人才担任院长,聘期到了,不愿意在这里干了,又要到另外一所大学去。很多工作和任务还没有完结,但他执意要走,我们也没办法。留下一堆“烂尾”事,完全要靠我这个书记一个人。这位书记坦言,他们很后悔引进这样一个“高层次人才”,把学院变成了一个“烂尾”学院。
这个学院本来在全国还是很有名气的,但因为引进一个职业跳槽教授做院长,把整个学院的风气都影响了。更为重要的是,学院的学术水平不仅没有提升,而且整体下滑。
这不是一个个案,而带有普遍性。不少高校都想走捷径,想当然地认为引进顶尖人才,学院就成了顶尖学院,大学就成了顶尖大学。殊不知,如果引进的是顶尖的“职业跳槽教授”,结果恰好相反,正所谓鸡飞蛋打一场空。
当然,笔者不是反对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但不能盲目引进所谓的高层次人才,花了大价钱引进之后,能否留住,能否充分发挥作用,这些问题都要考虑。当职业跳槽教授越来越多的当下,高校更要保持理性的头脑,不能有个“帽子”就引进,更不能引进那些“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跳槽教授”!
我们要对职业跳槽教授说“不”,因为这些教授的目的不是提升大学的学术水平,而是不断抬高人才“帽子”的价格,从而获取更多的好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