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完善制度全面推动农村教育发展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作者: 编辑:周钟玲 时间:2020-03-05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完善制度全面推动农村教育发展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晓 实习生 刘入豪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其中提出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为阻断新冠肺炎疫情向校园蔓延,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对“停课不停学”工作提出明确意见。
    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停课不停学,是广义的开学,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的网上学习。各地非常关心偏远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问题,特别是农村的留守儿童,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采取多种方式予以支持和服务。
    近年来,农村教育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法制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农村教育发展迅速
    缩短差距尚需时日
    王军宏(化名)是一名从事教育工作长达25年的高中教师,由于长期在基层任教,他对农村教育发展有自己的思考。
    “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体现在不同年龄段,总体趋势是,优质生源不断流入城市。一些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村家庭会选择把孩子送进城里读书。因此,一方面城镇学校规模扩大、建分校;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则面临生源不足的窘境。”王军宏说。
    王军宏目前任职的高中招收农村学生,按照考试分数录取。“我校的录取分数线和城里有的高中相差100分左右,城里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在我们这里可以读重点班,这影响到了农村学生的升学率。”
    “这些年来,国家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与城市学校相比,从师资力量到教学设备等各方面,农村学校还是相对落后。”某乡镇初中教师成玉丽(化名)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其中师资问题不仅涉及师资力量、水平,还包括教师待遇、工作量分配等诸多方面。
    据王军宏介绍,现在农村学校的老师多数都是先通过考试选拔,再拥有教师编制,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都有不同的学历要求,所以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相比过去有了很大提升。
    王军宏对《法制日报》记者说:“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总体还是不及城市教师。比如现在我们市里也出台政策要求全市教职工享有相同的薪资待遇,但是从公积金、评奖、评职称以及发展机会和前景来看,二者还是有一定差距。所以农村学校同样能培养出不少骨干教师,但能不能留住就另说了。”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王军宏说,近年来,老师们开始利用微信辅助教学工作,比如在微信群里与家长进行沟通、布置作业、在线批阅等,学生也利用电子设备进行学习。但农村留守儿童一般由老人看管,学习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农村老人一般都不太会用手机。有些学生可能拿着手机装样子,但老人却以为他们在认真学习。”
    争取更多入学机会
    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统筹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有计划安排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支教。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教师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符合条件的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增加学位供给,有效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问题。
    “农村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有机成分,是保障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石,也是‘三农’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各地能把农村教育办好,就能给当地农村带去更多希望,更有利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中国教科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储朝晖认为,资金投入不足、重视力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是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直接因素,深层次原因在于农村学校实际上还是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
    十多年来,储朝晖一直关注农村教育发展,走访了许多乡镇学校,做了大量调查。他对《法制日报》记者说,过去有一段时间,农村教育一度呈现萎缩之势。2010年以来,很多地方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不断加大投入,校舍质量明显提升。尽管如此,有些农村当地人还是会把孩子送到县城或者更大的城市去上学。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袁桂林认为,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的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诸多举措,都是直面农村教育存在的关键问题。“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非常重要。农村教育不是低质量的教育,也不仅是数量上的增长。在农村孩子普遍享有入学机会之后,需要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更好实现教育公平。”
    “总体来看,这些年来农村教育发展很快,但与城市学校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除了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硬件条件、师资之外,还要从深层次树立起让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的理念。”储朝晖说。
    根据情况因材施教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在袁桂林看来,中央一号文件对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予以关注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就明确指出,办好两类学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
    “这两类学校在农村占的比重较大,特别是在有些农村,劳动力外迁、城镇化提速使得人口减少,学校网点布局调整,所以这两类学校的数量逐渐增加。”袁桂林说。
    此外,国务院2016年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大关爱保护力度,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袁桂林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提速,城镇人口增多,让更多留守儿童逐渐成为随迁子女,是大势所趋。目前针对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国家已采取许多措施,按照“两为主”原则进行管理,即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流入地公办学校接收为主。但是,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有时可能被忽视,比如高中教育、学前教育。随迁子女与城镇子女相比,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两为主”原则主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的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是未来要努力的方向。
    此前,袁桂林在调研中发现,农村教师的课时普遍比城市教师多,这也影响到了他们的教学质量。袁桂林认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除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个人保障之外,还要考虑降低农村教师工作量,合理增加农村教师编制。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在中央一号文件基础之上,还需要进行一些制度设计,比如结合农村儿童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现在有些农村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如城市孩子,考试不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农村孩子的学习成绩呢?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允许他们留级,让他们再多学一年,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制度。”袁桂林说。
    在袁桂林看来,留级能够保证因材施教,使得教育质量相对滞后的农村地区的孩子,学习成绩能够有所提高,但过去由于受到种种约束,留级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如果没有留级制,而有些农村孩子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那么对其未来的发展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对农村家庭来说也是比较大的损失。
    “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在城市可以通过家教等方式弥补,在农村则没有这样的条件。因此,农村公办学校可以建立留级制度,不但能推动农村教育质量提高,而且能让这些农村孩子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袁桂林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