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 王司宇
体育课中纠正学生错误动作,教师常用诊断性评价,如同医生为患者看病,首先查找“病因”,然后对症下药,下面列举三例:
例一:逐一诊断评价
在三级跳远教学中,当学生练习处于分化阶段,会出现各种错误动作,教师采用逐一诊断性评价及时纠错十分必要,每人做一次三级跳远完整动作,师生相互观察,每个学生做完后,教师立即作出评价,“张强,助跑节奏差,重心较低,踏跳不积极。”“李刚,第一跳大,腾空较高,影响了第二跳水平速度……”教师对每个学生所做动作逐个点评,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错误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及时纠正,避免错误动作定型,影响教学效果。
例二:典型诊断评价
在中学纵箱分腿腾跃课上,学生练习一段时间后,教师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几个共性问题,采取典型诊断性评价,即:找出三个有代表性的学生,让他们分别做动作,然后师生共同观察分析,作出评价,“王一凡同学助跑踏跳动作较好,为什么不能顺利跃过跳箱,关键是双手撑箱部位不正确,起跳后一定要伸臂撑箱远端。”“赵利同学过箱时膝、踝关节弯曲,应注意控制,加强体操意识。”“孙义同学过箱后,身体前倾,落地不稳,主要是推手太慢,不能做出挺身制动动作。”“希望存在以上三种错误动作的学生,对号入座,及时改进,下面我们继续练习。”
例三:疑难诊断评价
在跨栏跑课上,初学者普遍存在“跳栏”现象,虽经教师多次强调,但收效甚微,可谓“疑难病症”,这也是跨栏步动作需要改进的重点、难点。教师采用诊断性评价,让学生反复观察跨栏步动作,师生共同会诊,剖析造成错误动作的原因,最后达成共识,起跨攻栏动作不充分,起跨点离栏太近,是形成“跳栏”的主要原因,查出“病因”后,采取固定起跨点的方法进行纠错,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效果比较明显,较好解决了“跳栏”问题。
总之,教师及时巧妙地运用诊断性评价,能提高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减少练习中的盲目性,可少走弯路,增强纠错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