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学者指出,高校艺术学在中国存在体系性混乱,如最典型的例子是,北京舞蹈学院至今仍没有博士点,虽然在舞蹈上它是首屈一指的。”在不久前举办的“全国高等艺术教育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曹意强指出了当前高等艺术教育出现的只重研究,忽视创作,偏重规模,忽视质量的现象,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强烈的共鸣。
不能重文而轻艺
曹意强教授说:“重文轻艺,这是古已有之的一个偏见。在当前的社会里,这种偏见愈演愈烈,人们普遍认为搞艺术的人没有文化,非文字的艺术创作没有什么学术价值。殊不知,艺术本是文化的主干之一,而艺术的学术性就体现在创作本身之中,犹如科学的创造性体现在科学发现之中。”他指出,这种偏见已渗透进我们的专业语言中,在艺术院校里,人们放弃了体现专业性质的术语,如“创作”、“作品”和“画室”、“工作室”等,采用来自科技领域的说法如“科研”、“项目”、“实验室”等等。仅以从事创作的教师职称评定为例,都是套用文学的,甚或理工科的量化标准加以评定,只计发表的论文篇数,不考虑作为艺术主体的创作,哪怕是在国际和全国性展览上荣获金奖也无济于事。
曹意强说,由此带来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缺乏创造性。中国人本来非常有智慧,在19世纪以前,可以说在各个领域,如政治、思想、制造等领域,论创造性,中国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世界提供了榜样。但为何在一百多年里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我们仿佛关闭了创造灵感之门,凡事都要看西方,学西方,尽管口头上总喊着要坚持民族特色,要注重创新。
有专家指出原因就出在教育上,出在文理分割,艺术与科学分离的教育体制上,出在轻艺重文,轻文重理的思想观念上。这种状况导致了我们思维方式的偏颇,甚至极端化,对于任何事物都采取非左即右,非白即黑的定式,永远处于盲目跟风,走极端的状态之中,永远处于拨乱反正,矫枉过正的无效过程之中。
理想的坚守与利益的博弈
吉林艺术学院院长冯伯阳教授指出,在快速发展年代,各种利益群体的相互博弈,人们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以及商品经济对于综合艺术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商品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与大学的反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世俗风气在大学校园的弥漫与大学所追求的崇高理想和超然的精神境界的冲突。面对这个利益博弈的时代,大学很难独善其身。
本世纪初,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过渡的过程中,综合艺术教育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跟进中,也或深或浅地步入了某些误区。“特别是艺术教育规模的扩张对质量的制约。”冯伯阳教授说,许多艺术学院的规模扩大几倍甚至十几倍,在某种程度上违反了艺术人才的培养规律。学生数量的剧增,教师的教学激情和艺术创作的欲望被消磨殆尽;大量不具备艺术天赋和培养潜质的学生盲目走进各类艺术院校,使得对艺术的尊崇与敬畏之感,在这种单纯作为升学捷径的人们心中荡然无存;一些低水平的教育教学只能停留在“实用美术”的层面上;重视设计工具和手段的掌握,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想象力的开拓,这种“产业化”培养下出来的人怎能成为“文化产业”大发展的生力军、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