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今年起,社会大课堂活动将全面升级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
市教委日前宣布,本市将每年投入2个亿,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出校园学知识。届时,无论是城区还是郊区的中小学生,每年至少有两次机会到博物馆、天文馆等校外教育机构上课,通过综合实践和课外学习,提升综合素质。
■城区学校
东城:蓝天博览课做深做精
3月8日,和平里第四小学、分司厅小学、曙光小学学生在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的带领下走进首都博物馆。学生在戏楼听戏、唱戏、画脸谱,感受传统京剧文化;在七彩坊体验泥工制作、拓印、模型修复,与青铜时代零距离接触。
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戈海宁介绍,“走进首博”是东城《“蓝天工程”博览课》教材小学五六年级的内容,将音乐、美术课与首博的京剧文化相结合进行课程开发。品德与社会课则结合了首博青铜器资源,实行学校老师和博物馆专员的“双师制”。学生听完讲解后,可以实现软陶塑造、青铜器绘画、拓印花纹和复原青铜器的现场操作。
据了解,由于每参加一次校外活动至少要3-4课时,东城采取课时整合的方法,将蓝天工程博览课、综合实践课和校本课程整合起来用,保证中小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3次社会大课堂活动。目前,与东城区对接的市区两级资源单位达到300余家,涉及课程体系的有100余家。
■郊区学校
延庆:农村孩子走出大山
同一天,作为距离北京城区最远的学校之一,延庆永宁中学初二年级的同学把物理课和生物课搬到了中国科技馆。
设在科技馆二层的狙击手激光游戏吸引了不少学生驻足。“只要保证三点一线,就能打中。”老师在一旁指导。趁着大家玩得起劲儿,老师又发问了:“谁知道游戏运用了什么物理原理?”“光沿直线传播!”学生们纷纷抢着回答,并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自己的收获。
带队老师冯光霞介绍,为了让实践活动更好与课程结合,各科老师在上周六就提前到科技馆“探路”,根据活动设计教案。这次来科技馆的是初二年级各班代表,每班7人,每人都有任务,回学校后,他们要将搜集的素材做成幻灯片,分享给全班同学。
据了解,延庆县教委根据学生学段不同特点开展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每学年至少保证1次带领学生走进城区,开展实践活动。结合县里的25家资源单位,教委制定不同学段的实践活动课程表,学生每学期至少能参加一次教育基地的实践活动。
□对话·市教委基教一处副处长王蕤
让学生有价值地活动
京华时报:目前全市有多少家资源单位支持学生校外学习?
王蕤:自2008年启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以来,市级资源单位已达545家,区县级资源单位达700多家,共计1260家。
京华时报:这些资源都能与课堂对接吗?课程开发进度如何?
王蕤:目前已有首博、中国科技馆等100家市级资源单位完成了课程开发。对于不适合课程开发的,教委会提供教学指导建议。今年计划再进行50家资源单位的课程开发,开发适合低、中、高各年级的课程,保证学生有价值地活动。
京华时报:每年2亿元的补充经费如何发放?用于哪方面开销?
王蕤:补助经费将按城郊区县生均标准拨付到区县,由区县统筹使用。用于补贴场馆门票、学生往返交通费等。
京华时报:城区与郊区的补助标准有区别吗?
王蕤:考虑城区、郊区往返距离远近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费补助标准分两档:城六区按照年生均150元给予补助;郊区县按照年生均200元给予补助,包括房山等10个郊区县和燕山地区。(记者李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