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放大一个善念,除了身体力行,还要传达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也来参与。
本报讯记者 丁烨 通讯员 范颖菲 因为一篇来自贫困地区的支教日志,高中生袁瑞超及其伙伴走到了一起,平生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力量发起了一项公益计划。他们的计划“很大”也“很小”,他们的愿望是让兰溪市游埠中学的高三贫困生在高考前每天每人能有一个鸡蛋、一杯牛奶。至今,他们已经筹到善款人民币5000多元,并将在一周之后带着筹款购买的鸡蛋和牛奶启程前往兰溪市游埠中学,将这份爱心亲自交到贫困生的手中。昨天,三位同学告诉记者,在启程之前他们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团体能与他们合作,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
上海市向明中学的袁瑞超、南洋模范中学的胡姗琳以及协和双语中学(教科校区)的朱和音是三名普通的高二学生,因一次夏令营而结识,又因为一篇来自贫困地区的支教日记而成为志同道合的伙伴。袁瑞超告诉记者,几个月前,他读了一篇《在山里的日子——记赴丹寨希望小学支教》的日志,三人都被震撼了。支教日记里的一些场景始终萦绕在他们心头挥之不去:“来到希望小学的第一周,我们就去观察了学生们的午餐。中午的菜其实就是萝卜、辣椒加一点豆腐几条肉,以及一锅青菜汤。分到每个同学碗里,拇指大小的肉片也就两三片。但即使是这样的菜,还有不少同学偷偷告诉我比家里吃得好太多了,因为见到肉了。很多同学从来没有喝过牛奶……”“为让多些学生吃饭,只能菜少一点,这样营养肯定不够。于是买了3000个鸡蛋,用作给在校午餐的孩子们加强营养。”……爱心的种子在袁瑞超等同学的心中萌发,他们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
通过参与龙赛基金会的一些工作,三人共同创办了一个叫“我们和他们”的博客,将城市的孩子与贫苦山区的孩子们联系在了一起。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和“他们”通过通信成为了朋友,一份题为《鸡蛋&牛奶》的计划书成型了。
为了圆满地完成这个计划,三人各展所长,自制海报、捐款箱和宣传资料,每个细节都力求完美。每天晚上,三人还要相互讨论。袁瑞超在向明中学、清华中学和向明初级中学的全校大会上,向同学们提出倡议,很快得到响应。为了筹集更多的善款,袁瑞超每天中午都抱着捐款箱到各个班级募捐,一元、两元,同学们将自己的零花钱投入到箱子里。他甚至还跑到老师办公室募捐,老师们也被他所感动。朱和音选择在自己学校开展“棉花糖”义卖活动,每到星期五中午,学校的走廊里弥漫着爱心“香甜”的气息。在南洋模范中学,胡姗琳同学在自己班级进行小范围的爱心捐助活动。
为了征集到合适的物资,善于社会活动的袁瑞超担负了寻找货源的任务。小袁说,活动至今,他们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但三人都用自己的坚持感动了对方。在此过程中,三人也有了很大的收获,“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据介绍,他们的行动报告会更新至香港龙赛基金会的官网http://www.pao.hk/,在新浪微博上也能找到他们并留言。“希望有更多人来支持我们。”小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