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异地高考”的步子还可以走快一点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9-11

20120911083234.jpg


  战国时期,孟轲的母亲为了选择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搬了三次家,最终成就一代儒学宗师。不过,如果孟轲一家生活在现代中国,他们要搬家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搬了家,能不能继续学习和参加高考,也是一个伤脑筋的大问题。

  不久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异地高考”需要在家长、学生和所在城市三方面符合基本条件。家长有稳定工作、稳定住所、稳定收入,缴纳各种保险,系常住人口;学生要在迁入所在地就读;当地城市发展需这个行业群体。

  毫无疑问,这三点要求孟轲一家都不符合。孟母靠给人织布过日子,无稳定工作,无稳定收入;各种保险就不用说了,铁定是没有缴纳的。孟母一家经常搬来搬去,显然是没有稳定住所。孟轲本人没有学籍,织布也不属于城市发展必须的行业……孟轲要在随迁地参加高考,三个字:难,难,难。

  应该指出,异地高考“破冰”对于很多外来人员是一件好事,毕竟会有一部分符合条件者因为这项政策而受益。也许他们的命运转折点就在此处。但是“准入门槛”之高,还是令大多数随迁子女只能是望“门”兴叹。

  比如,相当多的外来人员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稳定工作,没有稳定住所,没有稳定收入。至于各种保险,那更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我曾经在一些大城市漂流,深知愿意给工人购买各种保险的老板实属凤毛麟角。据2011年的统计显示,在全国2.5亿农民工中,未参加社保的比例高达80%以上。未参加社保,在很大程度上,这不是外来农民工的错,也不是他们通过主观努力就能够改变的。事实上,无人给外来人员购买各种保险,这本身就是他们值得同情的地方。怎么忍心在他们隐隐作痛的伤疤上,再捅上这么一刀呢?

  再比如,“城市发展需要这个行业群体”,这是一条伸缩性极强、解释起来可以无边无沿的条件。从表面上看,每一个行业城市发展都需要。清洁工不需要吗?饭店厨师不需要吗?摊贩不需要吗?泥水工人不需要吗?纺织女工不需要吗?出租车司机不需要吗?补鞋匠不需要吗?都需要。至少在当前这个时代,他们就是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事情远远不是这么简单。真正到了“异地高考”的问题上,上面这些行业都在“淘汰”之列,最后,只能是“领导满意的行业”,才是“城市发展需要的行业”。

  有论者指出,教育部之所以要为异地高考设置诸多门槛,目的只有一个:防止“高考移民”。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奇怪的逻辑。为什么一定要防止“高考移民”?“高考移民”有什么好值得非议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只要录取分数线和录取率不平衡,向录取分数线比较低、录取率比较高的省市流动,就是考生和家长在权衡利弊之后的理性选择。现在,不去思考制造录取分数线和录取率不平衡的根源,反而限制和指责这些做出理性选择的人,这不是非常荒诞吗?

  因此,我的观点是,对于“高考移民”,不但不应该限制,反而要鼓励和提倡。我的理想是,任何一位中国学子,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只要你带一张学籍卡,不管是在北京还是在上海,或者是在西藏,都能够就地报名参加高考。

  当然,一定有人会说,如果有太多外来农民工子女涌入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参加高考,会损害本地人的利益。对于这种观点,我有两个回答:

  一、本地人,您已经享受了恢复高考以来长达35年的特殊优惠政策的照顾,现在,已经到了停止的时候。如果觉得不公平,您可以到录取分数线更高和录取率更低的地方去参考对此,我们不应该阻止;

  二、您上一代是本地人吗?上上一代呢?上上上一代呢?不是?那么,您上上上一代人来到这个城市的时候,是否也损害了当时的本地人的利益?

  鲁迅先生说;“在中国,就是挪动一张椅子也要流血。”任何改革都会有利益获得者和利益受损者。以公平和正义为目标的“异地高考”也是如此。但正是如此,才显得出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91年2月18日,邓小平在视察建设中的南浦大桥工地时曾经说过一句铿锵有力的名言,“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异地高考”的步子,当然也可以、也应该走快一点。

  (中国新闻周刊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