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浙江省课改全国领先 新追求:为高中找一条出路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王玲瑛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9-13
刚过去的暑假,省教育厅负责深化课改的科室,全省高中校长、教研室主任、主课教研员、骨干教师,过得都不轻松。
他们在不同会议室,反反复复开研讨会关于这个学期在全省推行的深化高中课改方案: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每个学生可以有不同课程表;学有余力者高二就可毕业参加高考;学生实行走班走校上课……
这样的改革探索,全国有很多实践,但都在单个学校进行,比如北京的11中、人大附中、上海中学,他们目前都是全国顶尖的学校。
课程改革在一个省份全面推行,浙江在全国领先。
这场改革影响之大,从学生人数可见一斑,浙江一个省的学生人数,就超过一些欧洲国家。
在这场改革中,寻求教育理念的认同,是这个暑假无数研讨会的主题。
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缪水娟说,她单单到各个地区,就开了36场研讨会,给800多位教育界人士,做了深化课改的宣传推广。
在研讨会中,顾虑最多的是一些知名高中的校长,提异议最多的,也是这些学校。他们对过去的升学模式,熟门熟路,而且有了领先优势,担心自己在未来升学中吉凶难卜。
校长们问得最多的是,这样的改革能不能持续?
记者追问刘希平厅长,给校长吃了怎样的定心丸?
刘厅长说,我就问校长们
现有高中教育模式,要不要改?
现在的育人模式,要不要改?
我们课改的方向,对不对?
因材施教,对不对?
为社会需要培养人才,对不对?
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思路,对不对?
校长们都认同,但觉得操作,难。
事实上,厅长也理解校长们的“难”三年后,升学率一比较,如果真的与课改前落差巨大,有的校长也许就会掉乌纱帽。因为高中校长,都是各市县自行任命的,在素质教育水面下,有升学的激流暗涌。
“深化高中课改,比我们治理择校乱收费更难。”刘希平说。
除了操作难,校长们还有一个顾虑,是家长们的认同。
“其实,95%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在高中能学得快乐。”
刘厅长说,他以前有点怕去普通高中,因为几乎所有普通高中给人的感觉都一样,压抑。课桌上堆的书,能挡住人的脑袋,甚至地上都摞起来,高到人的膝盖。这种情景下的学习,单调,乏味。
“新课改希望,喜欢数学的孩子可以去学数学,喜欢动手的孩子,可以去学手工,喜欢艺术的孩子,可以去学音乐……让孩子能变成一个不一样的人,获得成功的快乐。这不仅对今天有意义,对未来更有意义。”
“我自己想象,经过多少年的努力,这个以‘选择’为主旋律的改革,会落地开花,以前那种年年岁岁都在进行的育人统一标尺的方式,会完全改变。衡量学习,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群孩子的成功。”
他甚至与记者约定,十年之后再对话,到时他应该退休了,站在非主政者位置上,再来回顾这场深化课改,一定会非常有意义。
为什么要进行高中新课改
记者(以下简称记):今年,为什么在浙江整个地区推行高中新课改?
刘希平(以下简称刘):我们这项改革,不是另起炉灶,是2006年课改的发展和深化。
深化高中课改的意义是,为了让高中学习更适合孩子的发展。学将来对他有益的东西,学他感兴趣的东西,学他适合的东西。
深化课改想为高中找一条出路。普通高中长期以来,似乎只有一条路:升学。我们的教育,在之前,更多是一种标准化培养,让所有人在一个模子里成长。但有的人,天生对动手感兴趣,有的人,天生对艺术感兴趣,有的人,天生对数学感兴趣,统一学习,就会学得很痛苦。深化课改,就是想让孩子学得快乐。
新课改的意义,还在于适应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这方面的要求都在提出。我们的教育应跟上社会的发展变化,应努力为人的发展服务。孩子是耽误不得的。
深化课改,也是在追求一种教育理想。让不一样的孩子,都能体会成功的快乐。
记:2006年,高中新课改在部分学校试点,当时也有选修课,但有时候流于形式,今年全省新课改有怎样的督促措施?
刘:深化高中课改是我当厅长6年,难度最大,也寄予期望最大的工作。
之前我们有一个专家团队制定方案,方案形成后广泛征求意见。施行前,最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认同,我们做了大量沟通,先获得老师的认同,再传递给家长。一旦实施,就义无反顾。
如果能真正落实各项深化课改要求,我们的课程改革,就一步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必修课学分少了20个,压缩了哪些课程?
记:新课改有个重要变化是,必修课学分从116个减少到了96个,主要减在哪些课程?选修课又对原来列入高考命题范围的课程,做了哪些调整?
缪水娟(以下简称缪):我们减少必修课的标准是,学习总量中属于难的、偏的,不是最核心的、最基础的部分,就从必修课移除,放到选修课,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去选读。基础的我们不减。
必修课减少的20个学分中,基本所有课程都涉及到了。
选修课以前列入高考命题范围的有些内容,我们列入了必修课。
比如《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有关两次世界大战史的内容,列入了必修。我们的学生,不能高中毕业,连两次世界大战都不知道。
记:选修课从28个,增加到了48个,为什么推出那么多选修课?
刘:深化课改,省一级已推出113门选修课,有的是视频,有的是电子版,大家都可以在网上点击观看。这个学期还要再开100门。
我的理想是至少开设1000门选修课。这些选修课,不是面向一个学校,不是封闭的,所有学生都可以学,最后面向整个社会。
记:必修课可以走班上课吗?
刘: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必修课也走起来。必修课课程内容不能选择,但什么时间上,选择哪个老师,可以让学生选。
有些学校试点时候,成绩好的学生可以选,我对他们说,成绩差的学生更应该选,这个老师讲课他实在听不进,那就换个老师听听。
我经常打比喻,选修课好比是我们的左手左脚,必修课是右手右脚,左边动了,右边不能不动,我们不能做半身不遂的人。走到哪里,我都鼓励校长们,选起来,走起来。
新课改会影响高考吗?
记:有家长担心:现行高考制度仍以分数衡量为主,孩子精力分散在大量选修课上,会不会影响高考?
刘:深化高中课改肯定会对高考有影响,高考命题我们有一个原则,学什么,考什么,不会考学习内容以外的东西。新课改只是改了学的内容,让学生更容易学。
但我们现在还没有实行与高考直接挂钩。目前在深化课改中,考虑到社会认同,现有的升学格局,我们没有对高考制度进行单独设计。等将来人们意识到了新课改的作用,就会推动高考制度的进一步变革。
记:浙江高校目前试行的三位一体招生,适应了新课改变化吗?
刘:深化高中课程现在还没有与高考直接挂钩,但这些年高考招生中我们一直在进行积极探索。
浙江参与三位一体招生的高校,会根据课改后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成绩和综合素质测试,招收一定数量学生,其中高考成绩比重下降至50%左右。
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我建议高校不要做海阔天空式面试,就考学生的专业倾向,这就和高中课改选修课方向结合起来了。
第一年我们试点了2所高校,今年增加到了17所,招生了1400多名学生,报名学生的录取比大约是8:1。
记:浙江高校实行三位一体招生,与新课改有了契合,那外省高校呢?
刘:也有人这样问过我,你们能影响浙江高校,北大、清华呢?我们当然不能影响北大、清华,但我们自身课程改革成功了,一定会影响省外高校的选择。
而且我们对浙江考生去向有过统计,比如去省外就读人数最多的高考招生批次,是第一批次,全省平均每年招生3万多人,其中报考省外的学生是一万多人。算上第二批、第三批,我省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在省内高校学习。
我们鼓励省内高校参与高中课改。在选修课里,我们有一些推行大学先修课程,就是大学基础阶段一些通识课,比如数学、物理、机械等,移到了高中,由大学老师给高中生上课。
在这个高中,这个大学的老师给你上了课,你取得了学分,以后如果考到这个高校读书,我们鼓励高校给你算大学学分。
新课改后,校园会发生哪些变化?
记:您设想过新课改完美落幕后,高中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刘:学校的内设机构将发生变化,比如有学分认定委员会;老师们的办公室,会移到教室中去,比如你是必修语文(一)的老师,这个教室里,你就是固定的,来来回回上课下课走动的是不同的学生;学生管理会发生变化,班主任会变成学生指导导师;德育教育会发生变化,每个任课老师用他们的人生经历与学识,告诉学生做人立世,这样体育老师不能当班主任的现象,也会自然消失……
最大的变化应该是,孩子们能快乐地学习并体验成功。
我自己曾想象,经过多少年的努力,这个以“选择”为主旋律的改革,会落地开花,以前那种年年岁岁都在进行的育人统一标尺的方式,会完全改变。我们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群孩子的成功。
记:您对这项改革满怀理想主义?
刘:我们教育人经常说,自己就像唐吉诃德,举着长矛,向风车发起决斗,虽然屡战屡败,但依然屡败屡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一点点地减缓教育的功利。
对这项改革,我充满期待和信心,3年后,咱们看初步成果!
(本报记者 王玲瑛)
他们在不同会议室,反反复复开研讨会关于这个学期在全省推行的深化高中课改方案: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每个学生可以有不同课程表;学有余力者高二就可毕业参加高考;学生实行走班走校上课……
这样的改革探索,全国有很多实践,但都在单个学校进行,比如北京的11中、人大附中、上海中学,他们目前都是全国顶尖的学校。
课程改革在一个省份全面推行,浙江在全国领先。
这场改革影响之大,从学生人数可见一斑,浙江一个省的学生人数,就超过一些欧洲国家。
在这场改革中,寻求教育理念的认同,是这个暑假无数研讨会的主题。
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缪水娟说,她单单到各个地区,就开了36场研讨会,给800多位教育界人士,做了深化课改的宣传推广。
在研讨会中,顾虑最多的是一些知名高中的校长,提异议最多的,也是这些学校。他们对过去的升学模式,熟门熟路,而且有了领先优势,担心自己在未来升学中吉凶难卜。
校长们问得最多的是,这样的改革能不能持续?
记者追问刘希平厅长,给校长吃了怎样的定心丸?
刘厅长说,我就问校长们
现有高中教育模式,要不要改?
现在的育人模式,要不要改?
我们课改的方向,对不对?
因材施教,对不对?
为社会需要培养人才,对不对?
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思路,对不对?
校长们都认同,但觉得操作,难。
事实上,厅长也理解校长们的“难”三年后,升学率一比较,如果真的与课改前落差巨大,有的校长也许就会掉乌纱帽。因为高中校长,都是各市县自行任命的,在素质教育水面下,有升学的激流暗涌。
“深化高中课改,比我们治理择校乱收费更难。”刘希平说。
除了操作难,校长们还有一个顾虑,是家长们的认同。
“其实,95%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在高中能学得快乐。”
刘厅长说,他以前有点怕去普通高中,因为几乎所有普通高中给人的感觉都一样,压抑。课桌上堆的书,能挡住人的脑袋,甚至地上都摞起来,高到人的膝盖。这种情景下的学习,单调,乏味。
“新课改希望,喜欢数学的孩子可以去学数学,喜欢动手的孩子,可以去学手工,喜欢艺术的孩子,可以去学音乐……让孩子能变成一个不一样的人,获得成功的快乐。这不仅对今天有意义,对未来更有意义。”
“我自己想象,经过多少年的努力,这个以‘选择’为主旋律的改革,会落地开花,以前那种年年岁岁都在进行的育人统一标尺的方式,会完全改变。衡量学习,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群孩子的成功。”
他甚至与记者约定,十年之后再对话,到时他应该退休了,站在非主政者位置上,再来回顾这场深化课改,一定会非常有意义。
为什么要进行高中新课改
记者(以下简称记):今年,为什么在浙江整个地区推行高中新课改?
刘希平(以下简称刘):我们这项改革,不是另起炉灶,是2006年课改的发展和深化。
深化高中课改的意义是,为了让高中学习更适合孩子的发展。学将来对他有益的东西,学他感兴趣的东西,学他适合的东西。
深化课改想为高中找一条出路。普通高中长期以来,似乎只有一条路:升学。我们的教育,在之前,更多是一种标准化培养,让所有人在一个模子里成长。但有的人,天生对动手感兴趣,有的人,天生对艺术感兴趣,有的人,天生对数学感兴趣,统一学习,就会学得很痛苦。深化课改,就是想让孩子学得快乐。
新课改的意义,还在于适应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这方面的要求都在提出。我们的教育应跟上社会的发展变化,应努力为人的发展服务。孩子是耽误不得的。
深化课改,也是在追求一种教育理想。让不一样的孩子,都能体会成功的快乐。
记:2006年,高中新课改在部分学校试点,当时也有选修课,但有时候流于形式,今年全省新课改有怎样的督促措施?
刘:深化高中课改是我当厅长6年,难度最大,也寄予期望最大的工作。
之前我们有一个专家团队制定方案,方案形成后广泛征求意见。施行前,最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认同,我们做了大量沟通,先获得老师的认同,再传递给家长。一旦实施,就义无反顾。
如果能真正落实各项深化课改要求,我们的课程改革,就一步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必修课学分少了20个,压缩了哪些课程?
记:新课改有个重要变化是,必修课学分从116个减少到了96个,主要减在哪些课程?选修课又对原来列入高考命题范围的课程,做了哪些调整?
缪水娟(以下简称缪):我们减少必修课的标准是,学习总量中属于难的、偏的,不是最核心的、最基础的部分,就从必修课移除,放到选修课,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去选读。基础的我们不减。
必修课减少的20个学分中,基本所有课程都涉及到了。
选修课以前列入高考命题范围的有些内容,我们列入了必修课。
比如《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有关两次世界大战史的内容,列入了必修。我们的学生,不能高中毕业,连两次世界大战都不知道。
记:选修课从28个,增加到了48个,为什么推出那么多选修课?
刘:深化课改,省一级已推出113门选修课,有的是视频,有的是电子版,大家都可以在网上点击观看。这个学期还要再开100门。
我的理想是至少开设1000门选修课。这些选修课,不是面向一个学校,不是封闭的,所有学生都可以学,最后面向整个社会。
记:必修课可以走班上课吗?
刘: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必修课也走起来。必修课课程内容不能选择,但什么时间上,选择哪个老师,可以让学生选。
有些学校试点时候,成绩好的学生可以选,我对他们说,成绩差的学生更应该选,这个老师讲课他实在听不进,那就换个老师听听。
我经常打比喻,选修课好比是我们的左手左脚,必修课是右手右脚,左边动了,右边不能不动,我们不能做半身不遂的人。走到哪里,我都鼓励校长们,选起来,走起来。
新课改会影响高考吗?
记:有家长担心:现行高考制度仍以分数衡量为主,孩子精力分散在大量选修课上,会不会影响高考?
刘:深化高中课改肯定会对高考有影响,高考命题我们有一个原则,学什么,考什么,不会考学习内容以外的东西。新课改只是改了学的内容,让学生更容易学。
但我们现在还没有实行与高考直接挂钩。目前在深化课改中,考虑到社会认同,现有的升学格局,我们没有对高考制度进行单独设计。等将来人们意识到了新课改的作用,就会推动高考制度的进一步变革。
记:浙江高校目前试行的三位一体招生,适应了新课改变化吗?
刘:深化高中课程现在还没有与高考直接挂钩,但这些年高考招生中我们一直在进行积极探索。
浙江参与三位一体招生的高校,会根据课改后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成绩和综合素质测试,招收一定数量学生,其中高考成绩比重下降至50%左右。
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我建议高校不要做海阔天空式面试,就考学生的专业倾向,这就和高中课改选修课方向结合起来了。
第一年我们试点了2所高校,今年增加到了17所,招生了1400多名学生,报名学生的录取比大约是8:1。
记:浙江高校实行三位一体招生,与新课改有了契合,那外省高校呢?
刘:也有人这样问过我,你们能影响浙江高校,北大、清华呢?我们当然不能影响北大、清华,但我们自身课程改革成功了,一定会影响省外高校的选择。
而且我们对浙江考生去向有过统计,比如去省外就读人数最多的高考招生批次,是第一批次,全省平均每年招生3万多人,其中报考省外的学生是一万多人。算上第二批、第三批,我省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在省内高校学习。
我们鼓励省内高校参与高中课改。在选修课里,我们有一些推行大学先修课程,就是大学基础阶段一些通识课,比如数学、物理、机械等,移到了高中,由大学老师给高中生上课。
在这个高中,这个大学的老师给你上了课,你取得了学分,以后如果考到这个高校读书,我们鼓励高校给你算大学学分。
新课改后,校园会发生哪些变化?
记:您设想过新课改完美落幕后,高中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刘:学校的内设机构将发生变化,比如有学分认定委员会;老师们的办公室,会移到教室中去,比如你是必修语文(一)的老师,这个教室里,你就是固定的,来来回回上课下课走动的是不同的学生;学生管理会发生变化,班主任会变成学生指导导师;德育教育会发生变化,每个任课老师用他们的人生经历与学识,告诉学生做人立世,这样体育老师不能当班主任的现象,也会自然消失……
最大的变化应该是,孩子们能快乐地学习并体验成功。
我自己曾想象,经过多少年的努力,这个以“选择”为主旋律的改革,会落地开花,以前那种年年岁岁都在进行的育人统一标尺的方式,会完全改变。我们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群孩子的成功。
记:您对这项改革满怀理想主义?
刘:我们教育人经常说,自己就像唐吉诃德,举着长矛,向风车发起决斗,虽然屡战屡败,但依然屡败屡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一点点地减缓教育的功利。
对这项改革,我充满期待和信心,3年后,咱们看初步成果!
(本报记者 王玲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