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去接女儿的时候,发现女儿被老师留办公室了,原因是她没有完成昨天的背诵,要在办公室被罚抄写课文三遍。女儿被惩罚完后和我一起回家时,我看她很不开心,便说:“老师罚你也是对你负责的表现,以后你要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没想到女儿不但没有自责,反而愤愤不平地对我说:“老师太不公平了!林俏俏也没完成背诵,为什么不罚她?”“你怎么知道她没完成?”我问。女儿噘着嘴巴说:“老师检查背诵的时候,我明明看到她没有背完课文,老师却让她坐下,让她回家再好好背背。我比林俏俏背得还多,只有一小段背不下来,老师却要罚我。老师太偏心了!”我们做大人的其实都明白,这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都不能绝对地“公平”,但是面对孩子的控诉,我真不知道该如何给她解释?
当孩子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并告诉父母的时候,父母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感,对孩子说:“如果事实真的是这样,确实让人委屈和气愤。”但同时要告诉孩子:“老师不是神,难免有不公平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种事情,不如一笑而过,乐观面对。”
有时,针对不同的事情,家长也不能听孩子一面之词,要多方了解事实的真相,有些孩子在犯错误之后,喜欢找外因来逃避,不会说自己不对。
有个叫小远的学生,一次,为了报复另一个学生小齐,把小齐的书包扔进了学校的喷水池里,我知道后,立即严厉地批评了小远,说:“不管你和小齐之间有什么矛盾,你故意破坏他的东西都是不对的。不应该如此冲动。”没想到小远没有半点愧疚,还振振有词道:“小齐上次也故意把我的文具盒扔地上,你为什么不批评他?”
后来,小远的爸爸也到学校找我了解情况,说小远回家责怪老师不公平。我向小远爸爸解释了此事:“上一次,小齐在课堂上确实把小远的文具盒掀到了地上,但因为当时在上课,我不便打断大家来了解事情的经过,但课后我立即教育了小齐。”小远爸爸听完我的解释,很真诚地说:“老师,谢谢您批评小远,我们做家长的也不希望孩子借别人的错误来掩盖自己的错误,今后如果孩子还有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也一定配合教育。”
孩子平时在家里受到恩宠,习惯了以自己为中心,因此有时不能忍受外面的一点点冷遇或挫折,这是正常的。
针对你提到的这件事,你可以告诉女儿:“林俏俏逃脱了惩罚也许是‘幸运’,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老师,老师指出你的问题,总好过将你的问题藏起来不让人看到,最后问题越变越大,倒霉的还是你自己。”
家长要努力让孩子明白,很多时候“不公平”只是一种自我的感受,一件事情的结果对你有利你可能就会觉得很公平,对你不利你便觉得不公平。要正确地看待那些所谓的“不公平”,人必须学会在不公平中求生存,正是这些“不公平”,才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自身的问题所在,改正自己的缺点,轻松上路。
是谁让孩子不合群
我的女儿思思上小学三年级。她平时乖巧听话,成绩也不错。但是,我每天去接她时,别的孩子都是三三两两、说说笑笑地结伴而出,思思却自己背着书包,孤单地走出校门。更令我惊奇的是,孩子上学3年,竟然不认识班里的部分同学,连名字都喊不出来。我觉得思思很不合群,在学校里也过得不快乐。
有时候,我也在想,是不是因为我的交际能力不行,遗传给了孩子。我从小就没什么朋友,可以说是在孤独中长大的。即便现在走进单位,我和同事们除了工作上的交流,私下也是没有什么联系的。我的性格已经成了这样,但我并不想孩子步我的后尘,能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合群吗?
引起孩子不合群的原因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以及家庭环境有重要关系。
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度关切,事事代为安排,往往令孩子失去发展合群性的机会。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过于严肃,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管教者和被管教者,让孩子一直活在胆小谨慎中,这样的孩子也很难主动结交朋友。
不合群虽然说不上是什么病,但却妨碍孩子去适应环境和学习新知识,长大以后很难与人合作,也很难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群的孩子在知识范围、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性格孤僻、不爱交往的孩子。
你在来信中说你从小在孤独中长大,你分析过原因吗?
首先,你应该放松心情,每天你要抽一定的时间跟孩子交谈,从孩子的言谈中知道孩子有没有好朋友,如果有,可以邀请到家里来玩,父母热情对待;还可以和孩子好朋友的家长联系,定期带孩子一起聚会,通过活动让孩子、家长间都有共同分享的话题,是双方受益的事情。
其次,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交给孩子一些单独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鼓励孩子与别人合作完成,或向家人求援完成,增加他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同时让孩子懂得一个人的力量很小,需要大家一起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