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江老师”:做学生心灵守护者
来源:温州日报瓯网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5-09-24

       洞头实验中学心理工作室十三载成长之路


 
江老师为学生做小团队辅导。


记者 苏婷婷 戴婉贞

       华丽

       转身

       校医到心理健康教师

       2002年,作为校医的江锦萍走进了洞头区实验中学。当时正值校区合并,实验中学开始接纳来自洞头中心城区37个行政村的学生,其中有不少是外来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特殊儿童。面对复杂的教育群体,所有老师的教学压力前所未有,江锦萍的医务室也多了不少来往的学生。一开始,学生们是因为小擦小伤来找她,渐渐地,他们喜欢来这里和江老师聊自己的烦心事,狭小的医务室显得有些忙碌和拥挤。

       为此,江锦萍特意在校医室门口挂出了一个悄悄话信箱,学生们可以以信件的形式向江老师倾诉衷肠。“老师面对的学生有很多,但学生面对的只有你一个”在信箱挂出后不久,便陆续收到不少学生的来信,对于这些的来信,江锦萍无论多忙都会选择一一回复,有时连休息都无及顾暇。

       而这个悄悄话信箱的挂出,则标志着学校开始纳入了一个新的工作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在开课初期,社会上连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材都没有,更没有案例可参考,连教案都不会写,只能将上课每一句话都书写下来。”在当时,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市都还是“一株幼苗”,还未引起关注。没有模板可以仿造,没有经验可以交流,也没有团队可以依靠,这一切都只有靠着自己的学习和摸索、实践来开展。

       而对于从校医到心理健康教师的转型,江锦萍的家人和朋友最初并不理解和支持。在他们看来心理健康教育属偏薄学科,前途未知,校医则工作性质清闲,工作压力也不大。但在江锦萍心里,个人的职业规划以及身边越来越多的学生心理需求,都促使这一“华丽的转身”势在必行。

       2003年,江锦萍考取了浙江省C级心理资格教师证书。2005年,她就以省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省第一批A级教师资格证书。2007年,学校心理辅导站通过了温州市首批一级心理辅导站的验收。2008年,课题《以合理情绪认知疗法针对后进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实践研究》立项。2012年,在江锦萍不懈努力下,学校心理工作室终于正式成立。

       而江锦萍曾蹒跚学步书写的教案,在一次次用心实践努力开拓下,在省级教案评比中屡获大奖,更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经典案例模板供学习参考。在江锦萍的带领下,洞头实验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走在全市之先。

       心灵

       之约

       做学生心灵的陪伴者

       江锦萍将学校的心理工作室取名“心灵之约”,寓意心与心的约定。对于心理健康教师这一身份,江锦萍更愿定义自己为“心灵的陪伴者”。在心与心平等交付下,引导受访者走出自我困境。

       在心理工作室成立后,江锦萍开始变得忙碌。除去每周固定的教学任务,每周一心理室接受学生预约,周二、三、四,江锦萍对预约成功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在青春期这一特殊的心理时期,学生心理问题尤为突出,而很多学生遇到的问题都是共通的。”在每周五,江锦萍都会开展小团体活动,对全校存在相同问题的学生,专设周期为六次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

       心理工作室能接纳的学生总是有限的,为了更好与学生交流分享心理健康问题,江锦萍还着手创办了学校第一份心理报刊,以心理案例分析、解读及故事分享等内容形式,向全校师生推广心理健康教育,从选材到排版全部出自江锦萍一人之手。而刊物中所有的案例也都来自学生身边面临的热点问题,在学生中反响热烈。

       现在,江锦萍的心理工作室每周都会陆续有学生来找江锦萍寻求内心的帮助,每学期预约辅导的学生达到80-100人次之间。

       “初中阶段是孩子成人的关键期,成材与成人同样重要,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更不容忽视”。校方的鼓励和支持下,江锦萍和她的团队,着手针对学生自信心不足、学习生活比较被动的心理状况,制定“阳光教育”的心育目标,使孩子们通过三年的初中学校培养,成为一个自信、阳光、积极、乐观的学生。

       对于初三即将高考的学生,江锦萍还开设了“阳光中考”活动,在全校设立初三学生中考目标榜,激发学生动力,同时针对学校成绩后30%的学生开展“冲出亚马逊初三中考辅导团体”活动,通过一系列目标活动开发学生潜力。有数据显示,在“阳光中考”活动开展的近三年中,实验中学中考平均分较往年明显上升,特别是成绩后30%的学生进步显著。

       学校还将五月作为传统心理活动月,每年开展主题不同的大型心理宣传活动月,让更多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都有一颗了解心理、关注心理的心。其中学校的心理活动月方案曾获市级一等奖,并作为典型交流承担全市教师学习参观的任务。

       关注

       个体

       创造无限可能

       在十几年的心育过程中,有着许多的故事让实验中学全体教师在心育这条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初一的林昕(化名)天生听力不好,很多时候,她的世界都是无声的,只剩下害怕和孤单,从小到大的经历让她显得十分封闭自我。进入初中后,班主任发现了她的情况,将她送到了学校的心理辅导站,从拒绝、排斥到慢慢的接纳,再到脸上越来越多的堆积的微笑,江锦萍和心理辅导站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但孩子的变化也给了她们更多的信心。

       “虽然特殊教育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全新的领域,但这两者却有共同的交汇点,这类特殊的学生群体也渴望融入正常的群体生活,需要有人去关注他们,去帮助引导他们融入这个社会。”对于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江锦萍希望能够更多去关注特殊教育这一领域,帮助这些天生有些不完美的学生。

       “只要愿意从心出发,就能收获心的成长和力量。”江锦萍追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步伐从未停歇过,“心灵之约”工作室也将在学生心理健康道路上越走越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