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在积极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方面取得的进展让世界瞩目。自2011年国家推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简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已有29个省份超过3360万学生从中受益,其人数是联合国同期在全球资助的62个国家1700万享受同类计划学生的一倍。(11月29日《中国青年报》)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不仅仅填饱了孩子的肚子,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然而,在执行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营养餐被“稀释”的问题,集中表现为资金克扣、老师蹭吃、私人承包等;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随便搜索下营养午餐问题,就是坏苹果、过期牛奶、以次充好的标题。
不得不提,很多学生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与营养餐不规范有关。比如,学校总是用“零食”代替正餐,培养了学生吃零食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身体发育必然受到影响。一些孩子吃着辣条,嚼着馒头,怎么可能茁长成长呢?一些孩子吃着方便面,喝着饮料,怎么可能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呢?
国家的惠民工程,怎么好经就让念“歪”了?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实际上,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于国家来说,限于人力等因素,采取了全国统筹和地方灵活实施的原则,也意味着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充当着“操盘手”的角色。这里面的操作空间就有了,监管就会被挤压。
比如,有不少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营养餐竟是方便面、牛奶,牛奶的价格又是多少呢,是1元一袋还是1.5元一袋?再说了,这些物品的价格还在波动,营养配比能保障学生身体生长的基本需求吗?实际上,这些都无从谈起,监管就更难了。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要想不走样、不变形,国家亟需出台相应的标准,并且要快快快。比如严格规定营养午餐在蛋白质、脂肪、糖类的配比是多少,不同地域可以具体食物种类不一样,但是基本的配比不能变;学生营养午餐的种类有多少种,也需要有相应的安排与设计。另外,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是不是可以适当调高营养午餐的补贴,值得考虑。
因此,“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落地少不了国家标准的“兜底”和诸多制度的配套,离不开每个经办人的付出与努力。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管理力度,保证营养改善计划中的资金落到实处。也需要学生、家长和社会及时动起来,对学校食堂、配餐标准等进行监督形成监督合力。更要对那些从学生嘴里捞取好处的不法之徒及时曝光,依法追究责任,严加惩处。
文/齐国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