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新时代如何做好劳动教育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袁校斌 编辑:李艺轩 时间:2020-03-06
   劳动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高频热词。最早将劳动教育列入教育内容的,可追溯到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然而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劳动教育在政策中有体现,在实践中却往往被忽视,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着,制约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育人实效发挥。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新时代呼唤劳动教育,是对劳动教育本质认识的回归。它既有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引领,又传承了“耕读传家久”的传统,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强调教育要与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劳动相结合、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劳动精神。
  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来思考体系建构,突出传承性、制度性、操作性和时代性。
  突出传承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中华民族始终将勤勉劳作视为社稷之基和生活之本,崇尚“天道酬勤”“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等理念。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坚持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劳动思想的现代转化,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敬业奉献精神。
  突出制度性,完善劳动教育的制度建构。“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构建大中小幼相互贯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衔接的教育机制,突出制度的刚性,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建立评价、督导、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制度建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劳动教育管理的主体,要依法治教,依法监督、管理、规范劳动教育实施机构的教育活动;学校是劳动教育实施主体,必须在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开展劳动教育评价、建立劳动教育档案等方面起到主导作用;社会和家庭有配合实施劳动教育的责任与义务,是配合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主体;学生直接参与劳动,是接受劳动教育的主体,在不同年龄阶段必须接受相应的劳动教育。教育管理部门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把学生的劳动素养纳入学校综合考评机制,探索建立考评结果全方位使用的激励机制。
  突出操作性,建立系统科学的操作体系。可在国民教育体系各阶段中设置劳育科目和课程,针对大中小幼不同阶段,制定科学的劳育大纲,编写切实可行的劳育教材,对家务劳动、班务劳动、校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生产劳动、技术性劳动和工艺劳动等劳育内容进行科学的编排。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设置劳育的专门教室或场所,配齐相关设备,并在校外设立综合实践基地。
  突出时代性,与时俱进推进劳动教育。积极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衔接,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形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网络空间、虚拟环境教育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多元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与德智体美相结合,通过劳育,达到在劳力上劳心的效果,最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从而更加彰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