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区教委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来源: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作者: 编辑:李艺轩 时间:2023-07-17
张译城/摄
       近日,区教委组织全区小学德育干部百余名,前往上庄镇的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调研。在现场,德育干部们分别走进基地的传统农业种植区域、科技智慧农业区域、劳动成果展示区域和烹饪课程区,了解学生在这里如何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实践操作,直观地感受到基地劳动实践课程的学习环境。

       校外基地为劳动教育提质增效

       据区教委介绍,目前,我区共有97所区级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实验学校和研究学校,区级劳动教育学科带头人25名,组织84所学校参与劳动教育课题研究,全区中小学校制定了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劳动教育基地会根据2022年最新版《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以及基地现状展开课程设计,完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协同创新机制,拓宽“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多样化教育发展,明确了课程总体架构、教学内容、学习要求、评价方式等,既面向全体,又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劳动需求。

       北京市海淀区红英小学二年级三班的王钰婷在这里体验了劳动教育的课程,她觉得这些课程非常神奇,“我们不光上课,还自己动手育苗,非常有趣。”

       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由于受校园面积限制,在本校深入开展劳动教育较有挑战,德育副校长石颖认为,校外基地可以成为他们劳动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有利于校园课程开展得更加深入,学生的劳动体验和劳动素养得到丰富和提升。”

       上地实验小学是海淀区第一批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德育主任刘征表示,学校很重视相关工作,不但有自己的劳动教育课程,还有与之相配合的劳动教育体系,让孩子在劳动体验中与自然接触,通过体验,获得对自我、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理解,“让学生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美好的生活体验,形成健康的个性与品格。”

       我区共有33个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

       据介绍,区教委鼓励优质社会资源单位参与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目前,我区有33个单位经过综合评估,被纳入海淀区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立起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及劳动新形态的四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为突显科技创新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区位特色,区教委组织全区小学德育干部前往上庄镇的区级劳动实践基地实践调研,与中关村科学城、区农委、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等单位,建立互促共进机制,帮助实践基地与学校对接,为学生搭建现代工农业、新型服务业的劳动实践平台,指导学校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海淀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据了解,区教委要求各学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区教委要求各学校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在课后服务时段中增设劳动教育课程,安排劳动实践活动,建立起校内外劳动教育制度。

       形成家校社一体化劳动教育培养途径

       区教委研制《海淀区3-18岁家庭劳动教育任务清单》,通过家长学校、网络媒体等途径,为全区中小学生和家长提供劳动教育方向的引领和家庭劳动方式内容的选择,为学生搭建交流和展示平台。

       区教委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作用,以“科技+”劳动教育为特色,凝练劳动教育课程理念,建设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扩大劳动教育影响范围,引领学生不断创新、用自己的劳动成果解决身边问题。用科技提升劳动课的“生命力”正在成为海淀区越来越多中小学校的共识,提升劳动教育育人空间的学校越来越多。人大附中两名初三学生发明了新型百叶窗式可自动开合的雨水篦子;北京一零一中的劳动课程都有相关的学科老师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实验、探究等方式获得劳动体验,让学生掌握新时代背景下必备的劳动知识技能。

       目前,区教委把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与效果纳入教育督导体系,每年对学校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组织保障等进行督查和指导,督导结果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定本校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和指标权重,做到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状况“一校一方案”,推动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实践中落实落地。区教委还建立教育资源与教师发展互补机制,推动劳动教育教师不断加强劳动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未来,我们会不断提升劳动课程丰富性、扩充劳动内容多样性、增强劳动精神时代性,坚持把劳动育人纳入学生培养全过程,以劳动赋能教育,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健康成长。”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 王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