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沈阳做足“加减”法促幸福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东北新闻网 作者: 编辑:周钟玲 时间:2024-10-08
近年来,沈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以“安全、健康、乐学、成长”为核心内涵的幸福教育,深化改革,提升质量,促进公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幸福教育的育人环境全面优化
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强化。坚持把做强党建摆在幸福教育建设的首要位置,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小学校得到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覆盖,经验在全省推广;创建省级党建示范校6所、市级党建品牌127个,评选“清风校园”35所。
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果。作为全国“双减”试点城市,形成“1+1+N”政策制度体系,既做好校外培训乱象的“减”法,也做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加”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100%压减,现有机构全部接入资金监管平台,在全省率先建立行业党委、信用管理制度、规范办学选树机制。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名师在线”公益活动,累计服务36.1万人次;率先出台假期作业管理办法,学生作业管理整体满意度98.7%、课后服务参与率96%,国家“双减”工作快报刊发我市经验做法62次。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成效显著。作为东北地区首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确定综合改革项目144项,形成可推广复制典型经验100余项、31项被教育部列为基础教育领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典型案例,5项入选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3项荣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荣获全国首届地方教育改革创新成果一等奖,省级以上经验交流20余次,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120余次。
幸福教育的育人质量全面提升
未成年人“三个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在全国率先出台促进学生“三个健康”行动方案并全面实施,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并举并重,全力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以多样联动机制促进身体健康,开展全市中小学生体检筛查和视力检测,两区获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6所学校获评全国首批健康学校建设单位,数量位列副省级城市首位。
建立“平时练、假期赛”学校体育竞赛模式,举办“市长杯”“和平杯”“辽小虎”等高水平足球竞赛,斩获全国冠军20余项。2023年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提升4.7个百分点。以家校社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学生在线心理档案测评系统和心理大数据预警系统,实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干预和跟踪服务制度。在全省率先开展“成长日记”和“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十项关爱行动,着力解决关系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类问题。以“大思政课”建设涵养心灵健康,率先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建基地建设,建立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基地100余个,评选市级星级社团145个。评选思政课“十佳”教师30名,专职思政课教师省级培训全覆盖。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优秀少先队等荣誉称号51项。
支撑振兴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职业教育实现高效发展,在东北地区率先出台《推进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工作指导意见》,建立职业院校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推进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行,遴选“汽车产业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首批市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8个,产教融合试点工作经验全国推广。连续三年获省政府激励表扬。高校服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驻沈高校世界一流学科数量达到3个,国内一流学科达到8个,国内一流专业65个,省内一流专业125个,培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引育国家级人才39人次,引育高层次人才团队12个。举办、承办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文化交流活动141场,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103个,参与重大科技攻关、人文社科研究项目313项。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建立就业创业指导站36个。
教育服务群众持续优化。扎实推进幸福教育进社区进村屯活动,建成市级社区幸福教育课堂示范点120个、村屯幸福教育课堂300个,开发课程22门,累计送课11.2万课时,2023年获评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幸福教育的育人能力全面强化
各类发展指标领跑全省。坚持将更加公平、更高质量作为基础教育新突破的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发展。学前教育普惠率89.2%,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保持100%,普通高中省级优质学位占比70%,均保持全省领先。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建成名优校长工作坊50个,培育名优教师工作室100个、获国家级奖项2项。2021年至今,累计招聘教师14000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出台教师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和违反师德师风行为处理办法,评选市师德标兵40名。出台在职教师违规补课查处新规,深入开展教育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智慧教育提供强力支撑。以完善平台建设为依托,积极整合教育数字化资源。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成为全国首个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枢纽的市级平台。全面推行首席信息官制度,在全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蝉联最高奖项。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宋宇)
幸福教育的育人环境全面优化
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强化。坚持把做强党建摆在幸福教育建设的首要位置,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小学校得到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覆盖,经验在全省推广;创建省级党建示范校6所、市级党建品牌127个,评选“清风校园”35所。
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果。作为全国“双减”试点城市,形成“1+1+N”政策制度体系,既做好校外培训乱象的“减”法,也做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加”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100%压减,现有机构全部接入资金监管平台,在全省率先建立行业党委、信用管理制度、规范办学选树机制。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名师在线”公益活动,累计服务36.1万人次;率先出台假期作业管理办法,学生作业管理整体满意度98.7%、课后服务参与率96%,国家“双减”工作快报刊发我市经验做法62次。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成效显著。作为东北地区首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确定综合改革项目144项,形成可推广复制典型经验100余项、31项被教育部列为基础教育领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典型案例,5项入选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3项荣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荣获全国首届地方教育改革创新成果一等奖,省级以上经验交流20余次,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120余次。
幸福教育的育人质量全面提升
未成年人“三个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在全国率先出台促进学生“三个健康”行动方案并全面实施,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并举并重,全力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以多样联动机制促进身体健康,开展全市中小学生体检筛查和视力检测,两区获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6所学校获评全国首批健康学校建设单位,数量位列副省级城市首位。
建立“平时练、假期赛”学校体育竞赛模式,举办“市长杯”“和平杯”“辽小虎”等高水平足球竞赛,斩获全国冠军20余项。2023年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提升4.7个百分点。以家校社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学生在线心理档案测评系统和心理大数据预警系统,实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干预和跟踪服务制度。在全省率先开展“成长日记”和“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十项关爱行动,着力解决关系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类问题。以“大思政课”建设涵养心灵健康,率先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建基地建设,建立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基地100余个,评选市级星级社团145个。评选思政课“十佳”教师30名,专职思政课教师省级培训全覆盖。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优秀少先队等荣誉称号51项。
支撑振兴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职业教育实现高效发展,在东北地区率先出台《推进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工作指导意见》,建立职业院校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推进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行,遴选“汽车产业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首批市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8个,产教融合试点工作经验全国推广。连续三年获省政府激励表扬。高校服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驻沈高校世界一流学科数量达到3个,国内一流学科达到8个,国内一流专业65个,省内一流专业125个,培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引育国家级人才39人次,引育高层次人才团队12个。举办、承办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文化交流活动141场,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103个,参与重大科技攻关、人文社科研究项目313项。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建立就业创业指导站36个。
教育服务群众持续优化。扎实推进幸福教育进社区进村屯活动,建成市级社区幸福教育课堂示范点120个、村屯幸福教育课堂300个,开发课程22门,累计送课11.2万课时,2023年获评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幸福教育的育人能力全面强化
各类发展指标领跑全省。坚持将更加公平、更高质量作为基础教育新突破的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发展。学前教育普惠率89.2%,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保持100%,普通高中省级优质学位占比70%,均保持全省领先。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建成名优校长工作坊50个,培育名优教师工作室100个、获国家级奖项2项。2021年至今,累计招聘教师14000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出台教师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和违反师德师风行为处理办法,评选市师德标兵40名。出台在职教师违规补课查处新规,深入开展教育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智慧教育提供强力支撑。以完善平台建设为依托,积极整合教育数字化资源。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成为全国首个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枢纽的市级平台。全面推行首席信息官制度,在全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蝉联最高奖项。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宋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