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绿色教育”引领最美乡村学校特色发展
来源:长江评论 作者: 编辑:李艺轩 时间:2019-11-14
 “绿色教育”引领最美乡村学校特色发展
——汉南区东荆中心学校创建现代化学校纪实
    年轻教师郑晶上教研课
    学生在区运动会奋勇争先
    校园俯瞰图
    温馨的阅览室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思
    独具农村特色的美术社团
    东荆小学创建于1959年9月,已有60年历史。2007年,随着汉南区学校布局调整,东城垸农场的三所小学整合成为汉南区东城垸中心小学,是该区唯一农村寄宿制学校。2017年,尽享两区融合的红利,在原东城垸中心小学旧址修建新校,后与东城垸中学合并。2019年,学校喜迁新校,成为最美乡村学校的一个标杆。
    经过几代教育人的探索前行,寻找出适合学校的发展之路,形成了“绿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学校积极打造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相融合的绿色生态课堂,创造“自然绿意巧点缀,文化绿意重渗透”的育人环境,形成崇研尚学的学习风尚,培养身心两健、德艺双馨的绿色教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绿色理念 夯实办学之基
    东荆中心学校的历史沿革,可上溯到东城垸农场开垦时期。在草棚教室、土砖课桌艰苦的办学条件下,一代代东校人无私奉献、奋发图强,为学校的发展谱写出华丽的篇章。
    2017年,学校合并办学后,提炼出更强调以人为本,更注重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更适合校情的“绿色教育”办学理念。绿色教育注重以科学的方法培养人,以人文的精神塑造人,以绿色的环境熏陶人。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清新的空气,芳香的泥土,随处可见的绿植,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绿色教育基地。进门即见的“德”石,寓意着学校将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体现“智”美的教学楼呈现“一纵两横三梯”的文化布局。展现健“体”之美的运动场,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口号和运动景观为主题,鼓励学生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勤学园则蕴含“爱学习”“爱劳动”两层含义。整个校园环境营造了一种“自然绿意巧点缀,文化绿意重渗透”的生态建设。
    学校信息网络化设备丰富齐全,形成了信息化设备齐全够用、网络化管理平台丰富、智慧化校园初见雏形的格局。移动的智慧校园,包含了校务巡查、考勤请假、选课报名、校园消息、班级管理等,实现了信息便捷化、迅速化、实用化。教师云平台的建立,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图书室的自助借阅系统,大大方便了师生的日常阅读。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逐渐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领域,整个学校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氛围,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校园正在悄然形成中。
    绿色团队 激活教育动能
    “选士用能,不拘长幼,明矣。” 学校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现有校级领导3人,中层干部13人,其中30岁以下的有3人,干部平均年龄38岁。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干部,也有年富力强的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充分调动各个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同时,拥有一支一心向学、团结奋进的教师队伍。既有余慧春这样的全国优秀教师,也有魏晓君、罗朝兵这样的优秀青年教师,还有近两年的新进教师,他们共同为学校发展不断增添亮色。
    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学校采用“以老带新,结对帮扶”的方式,开展青蓝工程活动,从班级管理、教学业务两方面帮助新教师尽快成长。新教师在帮教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节主题班会课、一节教学汇报课、一次说课、一个单元教材分析、一篇论文、一次反思,以此加快青年教师知识与方法的对接,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融合,让东校之绿香远益清。
    学名师、仿名师、成名师,这是教师的绿色成长之路。在名师指引下,教师们积极参加名师研学活动。通过观看、聆听、分析、反思、实践,老师们积累了丰厚的学习笔记与心得,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明显提高,涌现出代冬芝、刘艳霞、徐利君等研学名师。学校以教研组为依托,以教研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教学技能比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涌现出包括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余惠春、区学科带头人王梦群等在内的多位优秀教师。目前,学校拥有1名特级教师,1名区级学科带头人,3名区优青,中坚骨干力量占专任教师的15%。名师引领之下,教师绿色成长之路成效显著。
    绿色德育 激扬生命乐章
    学校提出“积极乐观,和谐发展”的学生培养目标,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育人,在育人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
    为提高班主任的整体素质,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经验交流相结合等方式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同时,学校确立每位教师都是“绿色德育”辅导员。学校七年级班主任马攀攀是今年新进教师,在班级管理上缺乏经验,校长吴红艳主动帮扶七年级,办公室主任张娜主动申请成为七年级的副班主任,对孩子们进行引导和教育,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七年级班级风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绿色德育”是重情感、重体验的教育活动。围绕“爱祖国、爱劳动、爱自己、爱家人”进行德育内容挖掘。每周的升旗仪式认真敬礼、唱国歌、坚持佩戴爱惜红领巾,培养学生爱国意识;“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中国梦 少年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明“网上祭英烈”“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敬老院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行为,增强民族自豪感。
    绿色实践是孩子们最期盼的活动,背锅带米,挖坑生火,捡柴切菜。绿色基地的蔬菜种植,松土、浇水、播种、采摘,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感悟劳动教育。
    感恩教育是学校一直坚持的亲情教育。每周学校利用微机室让留守学生与父母进行一次亲情连线,亲手给妈妈制作礼物,“我帮爷爷奶奶做件事”……通过活动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关爱家人。
    节日文化教育也是学校深化绿色实践的重要平台,“六一”、重阳、端午、中秋、教师节……每一次节日活动,寓教于乐,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实现教、学、育有机融合。
    绿色课程 点亮智慧心灯
    绿色教育是尊重人、感染人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能创造性地学习。学校秉持“学为中心,减负增效”教学理念,在专家的指导下,建构了基于醍摩豆教育科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绿色课堂”TBL教学模式。
    TBL的教学模式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为切入点进行引导学习,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学生“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实现了课堂的绿色生态。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育,以学生课前的自学自研情况为基础开展教学,变老师的先讲后学为学生的先学后讲,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学生都来自周边的大队、农场,学校因地制宜开发了绿色教育基地。带领学生认识学校一花一木,引导学生爱护校园环境,呵护校园植被,打造绿色生态校园。在绿色蔬菜基地,老师带领学生种植蔬菜,认领果树,将书本世界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造。开发校本教材《绿色的校园》,既培养吃苦耐劳品质,又培养责任感。
    此外,学校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开展“孩子们,你们好吗”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活动。为着力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了校本教材《播散绿色种子》,设计出“学会学习、友好相处、认识自我、控制情绪”四个主题。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学科渗透,提出了基于醍摩豆教育科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绿色课堂”TBL教学模式,将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系列化,为学校工作的持续开展奠定基础。
    文/吴红艳 王梦群 罗朝兵 杨幸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