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教育多维度加速跑 奋力铸就城市美好未来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编辑:李艺轩 时间:2021-12-30
        距离2021年正式翻页,只剩一天。
       你会如何回忆即将逝去的这一年?
       若将聚光灯打向这座城市的教育,
       哪些片段或关键词会在脑海浮现?
       是对学位建设大提速的赞许?
       是家门口多了好学校的欣喜?
       是孩子作业重担减去的笑脸?
       还是官方帮带娃解忧的欣慰?
       ……
       无论你的关键词是什么,
       背后都穿插着一条主线,
       那就是教育在加速奔跑,
       跑出速度深度力度温度高度厚度,
       奋力铸就城市美好未来。
       ●南方日报记者 孙颖
       速度
       几天前,深圳坪山高中园建设传来好消息,其首栋教学楼主体结构已全面封顶,1个月内将实现三个校区主体结构全面封顶。随着项目进入“封顶月”,将为明年秋季如期开学打下坚实基础,有力缓解深圳公办普高学位供需矛盾。
       与不少地区生源下降、学校数量减少趋势不同,深圳在一线城市中人口流入增速最快,近年来每年人口净流入达40万—50万人,常住人口出生率维持在15‰的高位。虽然近几年深圳学位建设力度空前,但高供给仍难以满足入学高需求。
       “千好万好,学位不够就很难说好。”一位深圳市领导曾如此直言。
       为化解人口规模急剧增长带来的学位短缺问题,2021年,深圳举全市之力,各部门联合、专班推进、特事特办、市区联动,努力形成开工一批、推进一批、建成一批的良好态势,持续增大基础学位供给,学位建设跑出“深圳速度”。
       数据显示,深圳今年新开工建设中小学90所、幼儿园60所。全年建成学校146所,新增各类基础教育学位约13万个。截至今年10月,全市共有130所学校建成投入使用,新增各类基础教育学位约12万座。其中:公办普高9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60所;幼儿园61所。新增学位数量和增速均居全国首位。新增学位数量和增速均居全国首位。
       随着学位建设的提速,明年秋季位于光明、龙岗、坪山的三个高中园将投入使用,一大波优质普高学位“在路上”。
       到2025年,深圳将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74万个,新增幼儿园学位14.5万个,加上此前规划新建公办高中阶段学位9.7万个,深圳共将新增基础教育学位近百万个。建成以后全市公办义务教育总规模将接近翻一番,预计能够有效缓解学位供需矛盾。
       超常规学位攻坚的背后,是深圳力补短板并未雨绸缪高位谋划的决心和魄力,更是深圳加快打造民生幸福标杆、提升先行示范区厚重的迫切需求与必然选择。
       超常规学位攻坚战仍在进行中,全面缓解深圳学位紧张、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人们充满期待。面对城市高速运转、高质量发展,教育如何与城市同频共振,如何更好地支撑与服务城市发展,是深圳教育人面临的考验。
       深度
       12月25日,深圳市学校规划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聘任丁烈云、孟建民、崔恺、梅洪元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名誉委员,以及17位公务委员、50位非公务委员,其中既有与学校规划建设相关的政府单位相关负责人,也有建筑规划设计专家、校长等人士。目标是推进深圳学校工程建设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实现设计更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
       时间再往前推移,11月16日,深圳市教育局宣布,位于深汕合作区、坪山区、光明区和龙岗区的高中园建成后,将分别交由深圳中学、深圳实验学校、深圳外国语学校、深圳市高级中学市直属学校四大集团办学。四大高中园与上述市直属学校将在课程、师资以及活动等多方面实现资源共享,这意味着更多学生有机会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广东实验中学深圳学校、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两所老牌名校今年也正式落地深圳办学;
       ……
       学位建设要速度更要质量。“新建校要成为深圳基础教育先行示范的新生力量,这就要求新建校要跨越艰难摸索的起步阶段,开门就是好学校。”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说,在他看来,深圳教育要实现优质均衡发展,要做到“四个优”,即硬件设施要优、师资队伍要优、课程内容要优、教育教学形式要优。
       2021年,深圳以更大力度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深圳不仅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打造每一所新建校,确保每一所学校拥有高颜值和高内涵。同时,充分发挥市内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通过“优质校(核心校)+ 新建校(加盟校)”、跨校跨学段组建教育集团等办学管理模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创,推广先进教育管理模式,带动新建校和普通学校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28个中小学教育集团。此外还积极探索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和大学区制改革,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师水平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水平。目前,全市教师队伍整体呈年轻化、学历高、职称高、来源广等特点,全市高中教师35%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全国最高。今年校招,深圳教育人才流入情况持续向好,优秀人才加入深圳教师队伍的背后,凸显了这座城市以及教育的魅力和吸引力,也显示出人们对于这座城市以及教育未来前景的看好。在引进的同时,深圳还加大教师培养力度,进一步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确保“办一所、优一所”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随着生活水平等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转变,家长和学生对更均衡、更优质教育的需要前所未有的强烈。如何更深度地做到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如何更好地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是深圳教育人面临的考验。
       力度
       盘点2021年的教育,“双减”一定是重要关键词。
       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此后,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从校内到校外、从家长学生到校长老师,无不随着政策实施作出或多或少的调整和改变。
       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是国家“双减”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双减”政策下达后,深圳教育工作者亦积极响应,迅速探索和建构一套对标“双减”要求、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提质减负的教育教学体系和作业设计管理体系。
       9月1日,深圳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要求注重作业管理的系统设计,通过系列举措不折不扣落实“确保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学生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90分钟”的要求,进一步减轻深圳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针对“双减”要求,布置作业的时间、难度、内容、能力培养方向等都需要有科学、精确的设计。为此,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市区教研员及骨干教师,研制出《深圳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科书面作业设计指引(试用)》,并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12个学科的作业样例,让深圳校园在“双减”时代下的作业改革,有了专业性强的执行规范,有了可操作性的方向和路径,也更满足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
       同时,深圳强化作业管理主体责任,全面强化督导检查。以作业样例为指引,以作业改革为杠杆,更多学校深入变革教与学方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圳校园呈现出新面貌、新气象、新变化。
       “书面作业在学校就完成了,回家就是阅读、体育锻炼,以及跟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性作业。孩子很喜欢,做作业的主动性、积极性非常高,收获、成长也很大。”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六年级学生家长说。罗湖区布心小学的一位三年级学生家长也表示,“现在孩子作业少了很多,布置下来的多数也是培养各方面综合能力的作业,感受到学校的用心和孩子的成长。家里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因为作业闹不愉快了。”
       深圳还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并提出通过大力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规模、整顿违法违规培训行为等措施,确保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2年内成效显著,全市教育生态明显好转,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在教育专家看来,“双减”是一项全方位的教育改革,随着其不断深入,教育生态将发生变化并实现重构。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等一直走在前列的深圳,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更有力度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践行立德树人初心与使命,实现深圳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是深圳教育人面临的考验。
       温度
       如今,深圳的上班族父母不用再为来不及接孩子而担忧,因为通过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既解决了孩子放学、家长下班时间不同步的难题,同时丰富的课程也更好地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
       早在2015年,深圳就开始试点“四点半课堂”,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今年4月,课后服务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全面开展;9月,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民办中小学也全面开展课后服务。目前,深圳已实现公、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全市学生参与率达93.34%。
       按照“一校一案”“一生一表”“一师一表”的原则,深圳课后服务致力于落实“双减”政策,以丰富多样的课程,指向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助力学生多元发展。作业辅导、劳动种植、烹饪茶艺、发明制作、诗词吟诵、体育运动、艺术教育、编程……多彩课程趣味无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后活动,又促进了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为解决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今年暑假,深圳在全市优选了一批学校开展小学生暑期托管服务试点工作,以丰富多彩的趣味课程解锁了孩子们暑期生活新方式,让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让工作繁忙的家长们省心、放心、更安心。
       为解决学生午餐午休难题,目前,深圳市825个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区)提供校内午餐午休服务,共接纳学生约78.8万人,基本满足全市有需求的学生在校内午餐午休。深圳在全省率先实现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实现智能化监管,并规范学生营养餐制作及配送,全方位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还鼓励学校配备午休相关设施、改善午休条件等。
       这座城市的温度,在教育上还有更多的彰显。
       目前,深圳义务教育阶段58.7%的学位提供给了随迁子女,规模和占比均为全国一线城市最高,有力保障了适龄人口入学需求;深圳提出按“全覆盖、零拒绝”的要求,各区至少建设1所特殊学校,确保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安置)率达95%以上,持续加大残疾学生资助力度……
       一个让人有幸福感的城市,不仅体现在有充足的学位保障、有高质量的教育水平,更在于对于各种人士、各种需求的考虑,在于细节、温度。作为超大型城市的深圳,如何更好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如何更有温度与担当,更好地呵护每个孩子的成长与绽放,是深圳教育人面临的考验。
       高度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11月18日公布了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深圳共有4位科学家当选,其中南方科技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讲席教授夏克青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数学系杰出访问教授、杰曼诺夫数学中心主任杰曼诺夫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院长、讲席教授徐政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罗智泉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深圳此次新增的两院院士均来自高校。数据显示,深圳高校共有全职两院院士45人,占全市的62.5%,高校市及以上高层次人才约5700人,占全市的27%;目前深圳有11家诺奖实验室,其中9家都依托高校开展工作;深圳建设我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过程中,被寄予厚望的两大创新引擎都与高校密不可分——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高校云集,高水平科研机构、平台扎堆……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深圳这座城市向创新跃升、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深圳坚持自主办学和引进办学并举,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
       截至目前,深圳有15所高校,其中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7所高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深圳技术大学入选广东省特色高校提升计划;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建设计划。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在国际国内权威大学排行榜上综合排名迅速攀升,在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分别位居内地高校第9位、第17位。今年,深圳高校新增10个博士点,数量位居各城市市属高校首位。
       “培养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所在,我们希望通过全球聚才、留才,最后高质量用才,让杰出人才为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服务,更好助力城市发展。”陈秋明说。同时,随着高水平人才的集聚,深圳的高校正在为深圳增强源头创新力、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提供重要的推动和支撑。
       深圳提出,争取到2025年,高校在校生达到20万人左右,力争3所高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50名,打造开放式创新型一流高等教育高地。目前,深圳已启动筹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海洋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音乐学院等新高校,推进全新机制的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探索与香港大学在深圳合作办学。
       高等教育对一座城市,尤其像深圳这样的创新之城,其意义不言而喻。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版图上有其特殊贡献的深圳,未来如何做优做强高等教育,为深圳创新发展、为“双区”建设提供澎湃动力,支撑城市的发展高度,是深圳教育人面临的考验。
       厚度
       41岁的深圳,教育将驶向何方?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这样的问题被高频提及。
       一流的城市渴求一流的教育,也必须要有一流的教育。
       面对城市高速运转、高质量发展,教育如何与城市同频共振?
       如何更深度地做到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回应家长、学生期待?
       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更有力度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深圳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
       如何更好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如何更有温度与担当,更好地呵护每个孩子的成长与绽放?
       如何做优做强高等教育,为深圳创新发展、“双区”建设提供澎湃动力,支撑城市的发展高度?
       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深圳教育,被国家赋予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等诸多改革重担的深圳,未来如何先行示范,如何更好地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如何对标一流,以高质量发展成就民生幸福标杆?
       ……
       这些问题,是新时期深圳教育的新考验、新机遇、新期待,也可谓新使命、新重担、新征程。做好答卷,需要担当、智慧,更需要魄力与实干,只有保持教育的“速度”“深度”“力度”“温度”“高度”,这座城市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才能有“厚度”。
       谋教育就是谋发展,抓教育就是抓未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深圳要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大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打造与城市地位相匹配、中国一流、世界先进的现代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为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期待深圳教育的新辉煌,也相信这座活力之城,因为有了教育,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