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江苏6校入选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把准“风口”种下“AI梦想”种子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葛灵丹 李睿哲 程晓琳 编辑:周钟玲 时间:2024-03-11
       3月1日,在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开设的人工智能课堂上,学生们拿到一份独特的“AI学习单”:运用平时所学英语词汇,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写程序,让机器人“掌握”语言翻译功能。“为机器人开发翻译功能最初只是技术问题。慢慢地,我们开始把它当作‘学伴’,我们一起‘学习’。”机器人的“成长”,令该校学生潘昱菲钻研的兴趣更加浓厚,“我还想继续探索,看看AI能带来哪些改变。”

       教育部近日公布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全国184个中小学入选。其中,我省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中科大附中独墅湖学校、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等6校入选,为推动学科融合、教学方式变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带来新的突破口。

       “学校几乎所有学科都能找到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道路。我们鼓励各学科老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课程教学,让大家感受技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金中实小副校长李有翔说,“学校还打算用人工智能技术设计开发体育游戏,充实学生的课间活动,并完善作业设计、自动生成错题本等功能。”

       除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给教学提供更精准的指导也是当前一些学校引入人工智能教学的目的。“借助人工智能平台发布作业任务,待学生做完,后台会实时生成数据分析。”金中实小英语教师周月星介绍,比如全班学生朗读课文后,机器会根据音频分析学生朗读中的高频错词,有针对性地提醒教师开展“难点突破”。

       江苏人工智能教育起步较早,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在顶层设计和课程开发方面积攒了一定的“本土经验”。2022年发布的《江苏省“十四五”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提到,开发涵盖不同阶段、相互衔接、体系化的人工智能课程资源,逐步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围绕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省内部分中小学此前也开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课程,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的种子早已种下。但处在萌芽期的人工智能教育,成长中也难免有磕绊。

       “人工智能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赛道和突破口,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的评选也将成为国内发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契机,为教育改革提供新动能。”省教育学会现代教育技术专委会副秘书长刘向永说,“起步较早、起点较高是江苏人工智能教育的优势,但也必须正视发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困境与短板。”

       首先,人工智能教育需要摆脱“是否是噱头”的社会质疑。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实验设备器材制约,人工智能教育虽在部分区域和学校开展情况较好,但实现大范围普及仍需消除人们的多重顾虑,对人工智能教育的规范化管理也需进一步加强。其次,部分教师因担心在“技术海啸”下被取代,对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心生抵触。

       “应用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不是取代教师,而是让教师、学生与人工智能协同教学,使教育走向‘个性化学习’因材施教。有关部门应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治理规范化、法治化,充分研判技术发展可能给教育事业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刘向永表示,只有充分消除后顾之忧,才能把人工智能为教育带来新动能的可能性转为现实。

       在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刘娟娟看来,教学方式变革,为教师队伍教学素养的提升带来机遇,“人工智能教育不仅能拓展教师的思维方式,激发教学潜能,从更高站位审视教育教学,也能进一步拓宽教师的育人格局。”

       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动感飞行模拟器体验区、VR课程体验中心……如今,中科大附中独墅湖学校里人工智能教育氛围浓厚。“对学校来讲,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并非一评了之,还要具备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切实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该校小学教务处副主任章陈斌说。学校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软件学院展开共建,在高校专家指导下,课程团队制定新的九年制人工智能教育体系,课程实施思路更加明晰。

       业内人士呼吁,相关部门尽快打出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政策“组合拳”,让各校对于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实施“有据可依”。同时,树立更多省级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校、样板校,加强省级和地方主管部门对于人工智能教育的评价和督导,规范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研发,丰富教学配套资源、在线数字资源,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建立一批标准化区域人工智能教育中心,画出让更多学校参与的“同心圆”。

记者 葛灵丹 李睿哲 程晓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