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广州第七中学即将到来的一百二十年校庆
来源:china21edu 作者:pureterry 编辑:newsadd 时间:2008-09-05

20年代以前

1888年
  美国南方浸信会女传道会第一届联会,以中国妇女绝少入学机会,也无途径认识基督,遂派容懿美女士(MISS EMMAYOUNG)来广州,于五仙门创设培道学校,于当年三月三日开始上课,初设妇孺班,入学者仅五,六人。

1889年
  增设妇女班及盲女班,入学者达七十余人。容懿美女士回美,由纪好弼女士(MTD R.H.GRAES)接任校长,并在培道学校服务达三十五年之久。当年聘冼秀灵女士为第一任华人教员。课程以《四书》,《五经》及《圣经》为主,课余教以麻布抽纱,刺绣及编织等工艺。

1901年
  纪好弼夫人回美,泊女士任校长。

1906年
  因学校人数增加,校舍不敷,于东山牧鹅塘及其附近买地一千四百六十余井,建校舍两座,可容学生二百余人。

1907年
  东山新校舍落成并迁入上课 1909年
学生人数激增,于是把妇女班及盲女班先后迁出,改作培贤学校及慕光瞽目学校。

1911年
  纪好弼夫人回穗复任校长,殷爱新为副校长。

1912年
  为适应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将牧鹅塘填作操场。开办蒙学班。殷爱新任校长。

1913年
  开办蒙学师范班,首次举行学生毕业典礼。

1916年
  将蒙学班上课的棚厂改建为耶德逊堂(美南方浸信会为纪念耶德逊牧师而命此名)。这是两层建筑物,作为高小、初小的课室。原有的蒙学,则因人数激增,迁至新建的美丽金堂(今培正小学内)。当时培道蒙学办理之完善被誉为全市之冠。

1918年
  开办四年毕业的旧制中学。培道学报发刊。


1919年
  将蒙学班归并培正中学附小,母校则专办女子教育,设中学、师范、小学及幼儿园。正式命名为“广州培道女子中学”,开办培道夜校。

@NextPage@

20年代

1921年
  第一任华人校长唐炳荣先生就职。同年第一届旧制中学毕业典礼举行,毕业生人数仅六人。当时广东省举行第八届运动会,校队荣获排球冠军,领得“果然夺得锦标归”的绣字奖旗。

1922年
  因学生人数增加,遂将耶德逊堂加建第三层,另增建木屋一座于第一宿舍之东南角,作为饭堂。创建女童军。

1923年
  高、初级小学,归培正接办,称为培正女校,幼儿园改名为培灵幼儿园,独立办理,母校则专办中学及初级师范。同年校董会改组,以前由六名美籍人组成,现改为华人与美籍人士各占三席。

1924年
  中学改为三.三制,即初、高中各三年。所设课程既有国文、英文、历史、地理、物力、化学、数学、图画、音乐、体育等。1925年 李翠秾、卢琪贞、张杏兰、张爱新、林月清等五位同学被选派参加远东运动会。


1926年
  本校世界语学会成立,部分学生课余参加学习。初师第一届毕业。

1927年
  组织校务执行部集体领导学校工作。同年,校排球队队员余康荣、李翠秾、杨丽明、卢琪贞、谭翠荣、雷美兰、吴雪清等七同学又被选派参加远东运动会。

1928年
  由学校当局、校友及在学学生发起筹建四十周年纪念堂一座,募捐集资达四万元,于是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举行奠基礼。

1929年
  四十周年纪念堂中座落成,一、二层为课室及办公室,三楼为礼堂。是年九月开学,学生人数已达五百多人,将耶德逊堂改为学生宿舍,楼下则作为学生饭堂。这年新制高中毕业生17年。

@NextPage@

30年代

1930年
  校董会聘陈元素女士为校长。当年由卢连夫人往美募捐得二万余元,校友及在校学生募捐万余元兴建四十周年纪念 堂两掖。

1931年
  宗教院成立。

1932年
  3月15日,培道女中被教育局批准立案,从此纯由中国人办理。当年四十周年纪念堂两掖落成。

1933年
  附设华侨班,接收华侨子女回国就读。当年阮柔、曾淑懿、李欢玉入选广东省队参加全国运动会垒球赛。从1933年开始,广东省始办全省中学生毕业会考,连续几届,毕业生参加者,无一人落第。


1934年
  《培道学生》创刊发刊,全由学生自己组稿,编辑及付印。

1935年
9月奉教育部批准立案,温耀斌任校长。

1937年
  芦沟桥事变发生,广州屡遭日机空袭,于九月二十五日迁往广东肇庆,借培正肇庆分校为课室,借光道盲人学校为宿舍,于二十七日上课。上课之日,仅有学生二十余人,以后陆续增至七十五人。

1938年
  2月24日,由肇庆再迁往香港,在九龙广华街租赁楼房二十六个房间为校舍,并借青年会礼堂为集会之所,增设高、初中春季班,以收容停学半年之学生。是年三月三日纪念建校五十周年,发行纪念特刊。1936年开始兴建的广州东山校舍内的护养院此时落成。

1939年
  再租太平道四号两层楼房为校舍。

@NextPage@

40年代

1940年
  将小学迁至九龙城士他令道,假浸信会礼堂之副堂计三层楼房为校舍。留港四年,学生增至五百余人。曾请民主人士沈雁冰、许地生,学者刘文典,外交家叶恭倬来校演讲,分析抗战形势。

1941年
  9月,“坪石培正培道联合中学”开学,初一至高三共8个班300 余学生。简称坪石培联。二月八日早,中学部正举行第二段考之际,日机突袭港九,当即遣散学生离校。八日后,留港员生迁往太平道宿舍。

1942年
  经校董会同意,决迁澳门继续办学。经友校培正同意,借卢家花园部分校舍为临时课室,并连胜马路18号E两层楼房为宿舍,于二月二十日开始上课,学生仅得八十余人。四月,桂林培道、培正联合中学开办,简称桂林培联,租四会街桂平会馆一所小楼房作教室、宿舍。当年学生达800 余人。至此,培道一校分在四处:迁澳门之澳校,至1987年发展 成1700余人的完全中学,并附设小学部、幼稚园;45 年抗战胜利后之港校,至1987年发展成2700余人,中小学、幼稚园一贯相连;坪石培联,始于1941年,止于1944年。桂林培联,始于1942年。止于1944年。

1944年
  6月27日,因日寇攻袭冷水滩,桂林紧急疏散,桂林培联发给学生在学证明书后,员生各自离校避难。坪石培联同时匆匆考试后疏散,九月复课,至45年 1月17日再次停课。


1945年
  8月12日,日寇无条件投降。培道女中筹备迁回广州东山原址复课,并委派校友李清心继续主持香港培道分校,校友李瑞仪主持澳门培道分校。11月29日晚九时,麦季良教务主任从澳门回广州,所乘昌明轮在伶仃洋遇险沉没,麦主任遇难。

1946年
  2月18日,在东山校本部行开学礼,当时学生五百二十余人,住宿生三百二十余人,高中六班,初中七班,教职员三十九人,杨国荃任校长。

1947年
  1月4日,梁奉平女士受聘为校长。梁奉平是培道校友,1940年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曾代表中国留学生出席美全国教育会议,并多方奔走,为祖国作善后救济募捐讲演。当年,《培道校刊》复刊。

1948年
  建校六十周年庆典,并发行纪念特刊。高二学生陆省驹参加全市中英文论文比赛获冠军。历届升大学率达90%以上。

1949年
面临全国解放,在校学生陈孟陵、庞维贞、潘静闲、伍荔莉、陈毓琼等与地下学联取得联系,参加中山大学内举办的全市大、中学生地下学联成员集训班,并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培道支部,做好迎接解放的准备工作。十月十四日,广州解放。一夜之间,迎接解放的标语贴满校园。十月二十日清晨,学校敞开大门欢迎解放军。陈慕洁校长宣布:全体员工谨守岗位,学生照常上课, 以实际行动迎接解放。

@NextPage@

50年代

1950年
  为支持抗美援朝运动,学生踊跃报名参军参干,第一批入伍的有陈天恩、朱紫霞、刘翠兰等十五人;第二批入伍的有李今今等三十人。

1953年
  9月,培道女中改为公校,称“广州市第二女子中学”。陈慕洁仍任校长,并派钟素华来校任副校长,广州培正中学改为公校,称“广州市第七中学”,校长廖晃恩。孔庆余任女一中、女二中、七中联合党支部书记。

1955年
  周总理参加万隆会议回国途中,复信女二中初二乙班学生,勉励她们好好读书,学好本领。


1956年

  七月,女二中改称“广州市第三十中学”。校长陈慕洁,副校长钟素华,木之青任15中、16中、30中、39中联合党支部书记。

1957年
  我校数、理、化、生、地各科参加广东省中学自制教具展览,均获优秀奖,《人民教育》专栏介绍我校开展学生科 技活动的成果和经验。

1958年
  4月30日毛主席视察棠下时,接见七中正在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学生任博华等,留下珍贵照片。8月,因在广州培正路二号原培正中学即广州七中校址开办广州师范学院,广州七中迁入三十中,合并后改名“广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钟素华任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建立校办工厂,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劳动基地。

@NextPage@

60年代

1960年
  8月,为试行中小学一贯制(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又合并了寺贝通津小学,改称“广州师范学院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钟素华。

1961年
  8月,赖奕辉任命为广师实验学校校长。

1962年
  12月,广州师范学院停办,广师实验学校随之改变隶属关系,中学部分复名为“广州第七中学”。邓培申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当时,学校有学生1500余人,初中24班,高中10班,教职员工合计 105人,其中教师70人。校园面积二万余平方米,楼房七幢,其中教学楼三幢,教工膳堂、学生膳堂、实验室等设备齐全,拥有图书六万余册,二百米跑道运动场一个,田赛投掷场一个,学校设备在广州市堪称一流。

1964年
  12月,王植生女士接任七中校长,并任七中党支部书记。


1966年
  4月,蔡莹女士接任七中校长。

1966年
  全国性“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

1968年
  4月,军宣队、工宣队相继进入学校。8月,成立七中革委会,由工宣朱长林任革委会主任。六个年级全部招收新生。9月中学改4年制,高初中各两年。

1968年
  9月在从化县灌村公社建设广州七中农村分校。

@NextPage@

70年代

1970年
  高中毕业生少数留校任辅导员,其余下工厂或农村就业。

1972年
  初中恢复三年制,高中仍为两年。

1973年
  下学期起,恢复班级制,取消连队制。

1975年
  教学秩序逐步稳定,广州市区中学由市属改为区属。广州市第七中学归属东山区教育局领导。8月吴泓任东山区教育局副局长兼七中党支部书记。教学秩序逐步稳定,广州市区中学由市属改为区属。广州市第七中学归属东山区教育局领导。8月吴泓任东山区教育局副局长兼七中党支部书记。


1976年
  10月,打倒“四人帮”,文化革命结束。工宣队撤离学校。新建教学大楼一幢落成共五层二十五间课室。

1977年
  1977年 七中定为东山区重点中学。高校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录取新生制度,七中高中毕业生参加当年高考。

1978年
  取消“革委会”,实行党支部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卜基华任校长,吴泓任党支部书记。省教育厅、省体委、市教育局、市体委联合命名七中为“广东省田径运动传统项目学校”。同年撤消从化灌村分校。当年七中高考成绩,名列广州市中学第三名。

1979年
  2月,胡庸任七中党支部书记。4月28日《南方日报》登载“羊城人民的光辉”宣扬七中毕业生、烈士张亚南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英雄事迹。当年高考成绩名列广州市第五名。

@NextPage@

80年代

1980年
  市区中学由区属改为市属。七中与一中、三中、五中一起被确定为广州市首批重点建设的完全中学。8月,举行建校92周年庆祝大会,为1949年以来首次。8月23日,广州培道中学校友会正式成立并挂牌,名誉会长为李瑞仪(澳门培道中学校长),邝少莲(香港培道女中校长),会长为唐荃。另廖奉灵等八人为顾问。该会筹建过程中,培道老校长陈慕洁多次关心,甚至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9月,徐航任七中校长。

1981年
  由56届昭社校友发起成立“校友会奖学基金”,得到各届校友会响应及捐赠,当年获奖学生七人。

1983年
  9月,试行课时改革,每节课由45分钟改为40分钟。高中从二年制恢复为三年制。

1984年
  化学科杜继昌老师作为中国的两名代表之一,出席在南斯拉夫召开的世界青少年化学教学研究会。8月,刘迅帆任七中党支部书记。


1985年
  8月,七中成为广州市中学首批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

1986年
  5月 4日,七中第一届“五四文化节”举办。8月,彭继远老师被评为广东省第二批特级教师。9月 5日,《南方日报》发表长篇通讯“生命在开拓中闪光”全面报导七中地理科特级教师彭继远的先进事迹。10月,化学科杜继昌老师在高一上的《摩尔》教学课被制成录像,由中央教育电视台向全国播发。

1987年
  黄俊勇代理校长,并任命蔡婉、刘础坚任副校长。9月,由周逢锦老师的女儿周沁仪伉俪及培正锐社发起并建立的“纪念周逢锦老师奖学基金会”开始发送奖学金, 鼓励培正、七中两校化学成绩优异的学生,七中有十名学生获奖。

1988年
  6月,市教育局公布第一次教师职称评定结果,我校评定高级教师17名,一级教师73名。7月,全市高考英语单科前三名考生中,七中考生居第一,第三名。12月25日,举行“培道-七中建校100周年庆典”活动。是日归宁的校友近三千人,来宾中有市委副书记张汉青、副市长雷宇、刘念祖及市教委主任吴紫彦。培道女中1934届(峰社)校友周碧钗为新落成的科学馆剪彩。55届校友李素儿为尊师堂及建立奖学基金捐资人民币18万元,历届培道校友为语音室捐资八万余元,1963届校友司马长安为生物室捐资二万港元。

1989年
  4月,黄俊勇任七中校长。蔡婉副校长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NextPage@

90年代

1990年
  7月,七中高三(1)班学生沈志坚在包括省市重点中学在内的广州市十二间中学各推荐一名优秀学生的选拔中,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选中,成为广州是近两年唯一由中学生直接选派留学的学生。

1991年
  6月,市教育局档案工作现场会在七中举行。冯旭初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992年
  2月,蔡婉调任教育局中教处处长,仍兼任七中副校长。6月18日, 美国密执安州中学生乐团“狮子乐队”176人来校与七中师生联欢。市教育局在七中召开了三次现场会:10月22日市教育局局属学校电教达标现场会在七中召开; 12月18日广州市中学实验室建设达标验收及现场会在七中召开;广州市中学武术观摩课交流会在七中召开。

1993年
  12月,省教育厅对我校进行“省一级学校”评估检查。12月26日,校庆105周年纪念日, 同时举行教学综合大楼奠基仪式。

1994年
  7月,94届毕业生简明以860分名列广州市理科第六名,列入《广州日报》的高考状元榜中。8月31日,举行七中被评为“省一级学校”挂牌仪式。黄俊勇校长被评为广州市优秀教师特等奖,全国优秀归侨教师。


1995年
  5月23日,由市教委、市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的《广州教育博览会》在广州交易会开幕,我校参展获最佳设计奖。6月1日,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指导员谢辉应聘为七中爱国主义教育校外辅导员,并指导七中规范升旗仪式。《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广东电视台均作报导。谭增森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996年
  7月,在高考中,高三(1)班韦宁获得英语满分 900分,为省高考外语单科状元。高三(4)班钟明婉语文880分,省语文单科第二名。高三(1)班潘宁政治889分,省政治单科第三名。8月30日,七中教学综合大楼落成剪彩。该楼的设计富有民族气息,面积6700平方米,包括教学大楼(5300平方米)和图书馆大楼(1400平方米)。8月31日《南方日报》头版刊登了大楼落成的彩色照片。 七中被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广州市文明单位”称号。

1997年
  7月,暑假期间北座教学楼全面装修,重新批荡内墙,地面铺瓷砖,外墙贴条形瓷片,按高标准装配光管,更换新黑板,使这座70年代建筑好像变成一座新建筑,约投入资金65万元。12月27日 办公楼三楼小礼堂装修完毕,约投入资金50万元, 连铺地砖和天花及音响设备等。 七中被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文明单位”称号。

1998年
  3月12日,七中综合档案室被评为“省特级档案综合管理单位”。9月,教导主任冯旭初被评为广东省第五批特级教师。谢小萍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七中被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