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看法
无成绩压力保护孩子自尊
秦颖说,女儿的学校已很久不报分数了。“孩子的压力完全来自于我”。秦颖说,考得不好时,孩子会解释哪里考得不好,以后会注意。考完试,老师会给家长发短信,告知班里有多少孩子是100分,80分有多少人,85至90分多少人,但除了100分的孩子会点名外,其他的都只向家长汇报总数,秦颖认为,这种方式可以保护孩子在学校的自尊心。
>>专家观点
小学分数难反映真实差异
钟祖荣说,在小学阶段,实行等级评分是因为分数的精确化并不能反映学生真正的差异,小学生的成绩相差几分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
因此,使用等级评分可以缩小成绩分数差异,让学生的心理上更好接受,这也是教育界非常乐于看到的。
专家点评
中高考不改革减负难有实效
教育学者熊丙奇表示,教育部此次征求意见的“小学减负十条”只是听上去很美。上海在2004年就要求一至五年级不实行百分制,小学一、二年级不考试,小学不留书面作业,但是至今都没有完全实现,
熊丙奇认为,虽然一直高喊“减负”,但都流于形式,这是由于我国教育最终以考试,特别是中高考来衡量学生造成的,如果考试制度不改革,减负最终也只是喊喊而已。
熊丙奇建议,要真正减负担,一方面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需要建立新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教育拨款体系,打破择校利益链;另一方面,改革中高考制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需要推进考试社会化,同时把招生自主权归还给大学。熊丙奇说,放权无疑动了别人奶酪,因此,期待中的义务教育均衡和中高考制度改革,只见雷声不见下雨。
官方表态
减负标本兼治需全社会讨论
昨天,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减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标本兼治。“减负十规”公开征求意见,是要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切实把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教育部希望通过此举,开展学生减负工作大讨论,汇集教育智慧,更新教育观念,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
其他减负措施
阳光入学。各地要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招生不依据任何证书和考级证明。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利用多种方式公开小学和初中的招生计划、范围、程序、时间和结果,推行统一网上报名招生。
均衡编班。按随机方式对学生和教师实行均衡编班。严禁以各种名目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编班过程要邀请家长、社区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参加,接受监督。
一科一辅。教辅材料购买遵循“一科一辅”和自愿原则。学校教师不准向学生推荐、推销或变相推荐、推销任何教辅材料。
严禁违规补课。学校和教师不得在课余、寒暑假、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公办校和教师不得组织或参与举办“占坑班”及校外文化课补习。
每天锻炼一小时。安排好课间操、眼保健操或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体育锻炼时间。
1955年7月
教育部发出建国以来第一个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
1964年5月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教育部党组《关于克服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现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报告》。学生负担过重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受到毛泽东高度关注。
1988年5月
国家教委发布规定,提出要严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一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二、三年级每天课外作业量不超过三十分钟,四年级不超过四十五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一小时。
1993年3月
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规定初中各年级每天家庭作业不超过1.5小时。
1994年6月
国家教委发布相关通知,规定高中各年级每日作业量由各省制定,且“原则上保证小学生每日有9小时以上的睡眠,初中生9小时睡眠,高中生8小时睡眠”。
2000年1—3月
教育部连发通知或要求,要求加快教材课程改革,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并要求小学除数学语文外,不得组织其他课程考试,不得组织小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不得以赛促销,以赛代销。
2013年7月
教育部发出暑期“减负令”,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作业,禁止学校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有偿补课,让学生过一个没有压力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