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加大投入 创新实干:教育脱贫的千阳之路
来源:宝鸡市教育局 作者: 编辑:陈凌明 时间:2017-10-24
     千阳县地处关中西部,辖7镇97个行政村,人口和面积均占全国的万分之一。全县共有中小学校24所,幼儿园15所;教职工1382人,在校学生1.9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3995名,涉及贫困户家庭2781户。
    近年来,千阳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按照“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富教育、山区县办强教育”的思路,加大投入,创新实干,先后建成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双高双普”县和教育强县、全市教育现代化先进县。但千阳又是六盘山片区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脱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长期以来,贫困学生家长对孩子教育重视不够、能力不足;贫困学生家庭片面地认为教育扶贫就是给钱给物、产生依赖思想;贫困学生视野不开阔,自信心不足;技能培训与产业融合度不高,部分贫困户培训之后仍从事低端就业岗位、收入偏低。为此,千阳县在教育脱贫工作中,突出立德扶志、注重启智授技,全力打造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教育管理,一流的教育质量,一流的技能培训,一流的工作机制。构建起了从贫困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到亲情关爱、生活习惯培养、道德品质培育、学习成绩提高、劳动技能培训、实现创业就业等全方位、全覆盖、全链条的教育脱贫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千阳特色的教育脱贫之路。
    坚持均衡发展,建设一流的办学条件
 
    在县级财力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始终把改善办学条件,建设一流设施,作为教育脱贫的基础工程来抓。
    ——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先后筹资4.4亿元,大力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薄弱学校改造、校舍安全加固、幼儿园改扩建、新建、校园环境提升和运动场建设等项目,教育经费投入实现“三个增长”。为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项目建设力度加大。2015年以来,按照“改造提升农村学校,扩大建设城区学校”的思路,累计投资3.6亿元,提前完成了19所农村学校全面改薄建设任务,使农村学校均超出了“20条红线”的标准要求。在县城先后建成燕伋小学、县体育馆、县体育场、职教中心、西新幼儿园、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标准全市领先、全省一流。为缓解城区就学压力,解决农村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和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问题提供了便利条件。
    ——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按照“净化先行、绿化跟进、美化造景、亮化添彩、文化提质”的思路,累计投入2260万元,建造景观、装饰楼宇、建设校园文化长廊等校园环境提升工程,着力建设自然生态好、人文环境美、文化底蕴浓的魅力校园,校园环境成为城乡靓丽风景和优美景观。
    坚持深化改革,争创一流教育管理
 
    针对千阳县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规模偏小,优质生源不足,教学管理信息闭塞的现实情况,坚持用改革的方法破解难题,提升管理。
    ——高效课堂激发内力。针对贫困家庭学生存在的自卑、沉默、寡言、口钝的实际,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利用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和激励式等教学手段,为贫困学生提供发言、交流、展示的机会,使他们善于思考、乐于合作、敢于展示,形成积极、自信、乐观、向上的学习品质。南寨中学等5所学校建成全市课改五星级实验校。
    ——“大学区制”凝聚合力。按照相对就近、优势互补、以强带弱的原则,以城区直属学校和乡镇中心小学为龙头校建立五大学区,统一管理模式、设施配备、教师调配、师资培训、课程规划、教研活动、组织备课、质量监测、和评价激励,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以优扶差,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和贫困学生倾斜,被省教育厅授予省级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示范县。
    ——教育联盟借助外力。与宝鸡市金台区组建教育发展联盟,千阳县5所中小学幼儿园与金台区5所学校结成联盟校,实现了县区合作,校际交流,抱团发展,互利共赢。千阳中学与西安高新一中结成友好合作联盟学校,县职业中专与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结成教育扶贫联盟,定期委派青年教师和贫困学生到高校进行体验式培训和学习。同时,县内16所学校也结成学校联盟,开展对口交流,教育理念、队伍素质、管理水平在交流互动中进一步提高。
    坚持全面发展,打造一流教育质量
 
    千阳县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最大的扶贫工程和重大的民生工程,以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为重点,不断提高全体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扶志为先,坚定脱贫信念。千阳县把帮助贫困学生做好人生规划,树立远大志向作为教育扶贫的首要工作来抓。一是强化控辍保学。全面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负责制。对有辍学动向的学生,落实包抓和督办责任,从思想上感化、学习上帮助、生活上照顾,千方百计进行劝导。确保每一名贫困生安心在校就读。职业中专学生李波在父母相继去世后,情绪低落,要求退学,经过校长和班主任的多次说服教育和疏导,最终放弃了辍学的念头,今年考取了宝鸡文理学院。二是强化励志教育。采取作励志报告、讲励志故事、办励志演讲、看励志电影等形式,激发贫困生逆境崛起、苦学成才的决心。三是强化典型引路。以帮扶手册和贫困学生成长卡为依据,纪录贫困学生成长变化的轨迹,挖掘闪光点,表彰奖励优秀贫困学生和优秀家长,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千阳中学贫困学生蒲佳璐在师生的精心帮助下,克服畏难情绪,刻苦学习,2016年度被评为陕西省“三好学生”,2017年考入复旦大学。
    ——启智为主,提升脱贫质量。坚持把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是贫困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教育脱贫的主要职责,在全系统坚决竖起抓教学提质量的指挥棒和风向标,激发了学校和教师抓教学、提质量的内生动力。广大教师利用晚自习、节假日和课余时间为贫困学生免费辅导,让贫困生与其他同学同步学习,共同进步,同步提高,推动全县教育质量整体提升。连续五年,千阳的高考质量位居全市前三位。2017年高考本科上线率全市第一,二本上线率全市第三,县职业中专高职单招考试上线率和成绩均位居全市第一。
    ——立德为本,培育脱贫品质。针对贫困学生处于身体发育成长期、行为习惯养成期和道德品质塑造期的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课堂和校园为主阵地,纵深推进“德润魅力千阳.书香燕伋故里”德育行动,打造千阳德育品牌。小学以学习、卫生、生活等8大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爱学习、讲卫生、懂礼貌的良好习惯。中学注重青春奋斗和励志教育,重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人生目标。表彰千阳美德少年20名,校园读书之星65名。3所中小学荣获市级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行动立德”、“五星少年星卡评价”、“幸福少年成长晋级”等德育教育模式全市推广。
    ——创新为重,增强脱贫能力。注重从小培养贫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县乡村少年宫、儿童成长家园实现了各镇全覆盖,建立学校艺体社团432个,每一名贫困学生至少参加一项学校社团活动,一项创造活动,掌握一项艺体技能。每年开展一次校园科技创新作品展评、一次校园合唱艺术节、一次汉字书写大赛、一次校园足球联赛、一次电脑制作大赛。红山中学被命名为全省艺术教育示范校和知识产权教育示范校,有82项小发明创造获得国家专利。启文小学和红山中学分别荣获2017年全市第三届中小学生合唱艺术节一等奖。在这些科技和艺体活动竞赛中,贫困家庭学生占到了21.8%。
 
    坚持就业创业,培训一流的劳动技能
 
    始终把劳动力技能培训,作为促进贫困学生就业创业的有效手段,着力增强了造血功能。
    ——宣传鼓动,提高“双返”生培训比率。为破解职业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生源严重不足瓶颈问题,县职业中专学校组织教师利用节假日,进村入户宣传政策,动员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的“两后生”到职业中专参加劳动技能培训或上高职单招班,学习技能,重塑人生,全县“双返生”入学率逐年提升。
    ——需求驱动,优化专业设置。按照产教融合、企业需求、靶向培训的要求,优化专业设置。开设了果树田间管理、西瓜栽培技术、家政服务、焊工、车工、钳工、电工等短训专业和学前教育,电商物流,汽车技术应用等学制专业。今年就业技能培训贫困户200人;劳动力转移培训贫困户747人。
    ——就业拉动,推动增收致富。把贫困家庭学生创业就业、促进脱贫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积极与大型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先后派学生到浙江海信空调集团、昆山立讯电子公司等企业开展工学实习;与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用工企业建立了长期用工协议。培训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平均每月工资在4000元以上,最高7000元,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
    坚持科学管理,健全一流的工作机制
 
    健全完善科学管用、便捷高效的工作机制,实现教育脱贫工作常态化管理。
    ——精准资助机制。把精准资助作为教育脱贫的生命线,严格与国家学籍系统、扶贫部门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对接,严格筛选资助对象,严格对照中省市资助政策确定受助标准。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三公开、两公示、一集中”资助程序,严把资格申报、考察公示、审核审批、资金发放等关键环节,确保贫困资助一个都不能少。今年截至目前,精准资助贫困学生4104人次,发放资助资金372.36 万元.
    ——结对帮扶机制。在全县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四进四做”活动,推进资助政策进农户、控辍保学进农户、爱心帮困进农户、辅导释疑进农户,在教师中开展做义务家长、做义务家教、做义务培训、做义务职介活动。全系统1382名教职工结对帮扶贫困家庭学生3293名,关怀留守贫困学生536人,帮扶教师每周与自己帮扶的贫困学生家访1次、谈心1次、解决贫困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为千阳中学白血病患者刘少杰同学捐款4.2万元,为南寨中学孤儿周博鑫同学捐款2000元,使他们没有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
    ——质量激励机制。修订完善《千阳县中小学教育质量考核办法》,设立教学质量综合考核奖、争先进位奖和教学标兵奖,鼓励各个学校和教师之间追赶超越、比拼争先。出台了《千阳县骨干教师考核管理办法》,以奖代补,激发干事热情。出台了《千阳县中小学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加大了教学质量在考核中的权重。充分调动了广大校园长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多方联动机制。一是家庭学校联动。学校通过每月召开家长会、聘请专家举办家庭教育大讲堂,对贫困学生家长宣讲家庭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家风对孩子成长的重大影响,教给他们怎样配合学校教育孩子成长、成才的科学方法。南寨镇中心幼儿园利用手机APP,开辟“微家园”与贫困幼儿家长随时互动。二是学校企业联动。县职业中专定期派送学生进海信、TCL、陕汽等企业实习,企业为贫困生发放工资,有效缓解了贫困学生上学期间的生活困难。三是学校与社会联动。让贫困学生走出校门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砺志成才的品质。张家塬镇中心小学组织贫困学生暑期参观父母务工现场,感受父母劳动的艰辛,感恩父母抚养,珍惜幸福生活,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