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强化财政投入管理 助力教育脱贫补短板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 编辑:陈凌明 时间:2018-11-20
近日,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投入管理深入推进“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聚焦“三区三州”,以保障义务教育为核心,突出问题导向,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加大财政投入,严格资金管理,支持解决特殊困难和薄弱环节,稳步提升深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确保如期完成教育脱贫攻坚任务。
此番新政再度聚焦“三区三州”(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教育脱贫,一方面进一步重申了决策层誓言补齐脱贫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另一方面也传递了财政投入与管理对于深度贫困地区彻底实现教育脱贫的关键作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对于教育扶贫而言,资金投入是关键,而用好资金确保每一分钱发挥应有作用更是兑现教育脱贫目标的重中之重。
加大财政投入补齐教育短板
对于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脱贫似乎正成为今年以来教育脱贫攻坚的重头戏。早在今年2月,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就曾印发《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用三年时间集中攻坚,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任务。其中明确,要以“三区三州”为重点,以补齐教育短板为突破口,以解决瓶颈制约为方向,推动教育新增资金、新增项目、新增举措进一步向“三区三州”倾斜;到2020年,“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根据《方案》有关要求,必须精准建立“三区三州”教育扶贫台账。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教育人口信息比对工作协调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每年春季、秋季学期进行建档立卡贫困教育人口信息比对,精准定位每个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为精准实施教育扶贫政策、精准投放教育扶贫资金提供依据。以县为单位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统计数据台账,建立教育扶贫财政投入年度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各地财政教育扶贫相关经费安排情况。
实际上,根据《方案》对资金和教育台账的明确要求,以及实现教育脱贫攻坚目标的要求,为“三区三州”打赢脱贫攻坚战须投入巨额财政资金埋下了伏笔。2018年5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将重点支持“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会议指出,2018—2020年,中央财政新增安排70亿元,重点支持“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支持贫困县、民族自治县等改善教育设施。
可见,正是基于此前政策对“三区三州”教育脱贫的工作部署,才有了此次《意见》对财政投入与管理的重申。《意见》明确将坚持雪中送炭补短板原则。准确把握“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的突出困难和薄弱环节,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坚决守住底线,着力补齐义务教育“短板”。
在主要目标上,《意见》将此前对“三区三州”的教育脱贫攻坚目标进一步具化,提出到2020年,巩固教育脱贫成果,“三区三州”教育总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实现建档立卡等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守住底线“有学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保障贫困家庭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提高能力“强质量”,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素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不断增强;精准助学“促公平”,健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资助政策体系,学生资助政策实现应助尽助;强化技能“有出路”,在人口集中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贫困地区办好中等职业学校,支持贫困家庭学生利用好现有特殊帮扶政策获得一技之长,增强谋生技能。
均衡教育发展,用好投入资金是关键
实际上,之所以国家层面拿出巨额资金助力“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脱贫攻坚,表面上看是为了对打赢整体脱贫攻坚战,补齐短板中短板,实际上,其本身也是均衡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这一点,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曾明确提出,面向2020年,我国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巩固普及成果、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均衡发展。这其中,补齐教育短板理应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当务之急,而农村教育,尤其是广大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更应是重中之重。
加速补齐教育短板,经费的投入必不可少,而这也正是中央支持地方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毕竟,我国普及义务教育时间较短,基础仍较薄弱,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差距仍然比较突出,补齐短板和差距,中央和地方均责无旁贷。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2020年的70亿元财政资金,是我国2018年新增中央对地方教育转移资金130亿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经费将更多地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主要着力支持教育脱贫攻坚、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着力增强地方高校综合能力、着力充实乡村教师队伍的力量、着力推动落实教师工资待遇。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教育系教授吴遵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设施的落后,正是我国教育均衡发展存在差距的极端体现,无论是以教育扶贫为宗旨,还是以综合推进中西部教育发展为原则,都是补齐教育长期欠账,向教育公平以及均衡发展更进一步的重要举措。
在吴遵民看来,对于教育扶贫而言,资金投入是关键,而用好资金确保每一分钱发挥应有作用更是兑现教育脱贫目标的重中之重。他认为,政府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的使用一定要以公开透明为前提向基础教育倾斜。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教育资金一直在弥补中西部教育欠账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关键是,要确保用好这些投入以促进教育均等化更快实现,其中,确保既有政策不打折扣地加以落实,同时适时调整政策以适用新变化新情况必不可少。
为落实2020年教育脱贫目标,《意见》提出实化细化工作方案、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合理统筹安排资金等三项具体措施,其中,合理统筹资金安排被视为强化投入管理的关键所在。比如,相关省份财政部门要切实发挥省级职能作用,优化教育扶贫资金支出结构,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切实把钱花在刀刃上、用到关键处,严禁搞平均主义。用于学生资助方面的资金,要进一步提高资助精准度,实现学生资助政策应助尽助,坚决防止义务教育学生因贫失学辍学。用于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资金,要优先满足“三区三州”村小教学点特岗教师补充和乡村教师校长培训等需要。“三区三州”市县级教育、财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按照职责细化资金管理要求,指导资金使用或项目实施单位承担具体责任,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同时,统筹好社会教育扶贫资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