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成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 作者: 编辑:王晓 时间:2024-11-18
树德中学心理活动周——向日葵的积极力量。
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表演羌族肩铃舞。
成都七中万达学校庆祝蔬菜丰收。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校园一景。
文翁石室。
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学校校园美景。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在焕发着无限生机活力的巴蜀土地上,成都从石室文翁开创地方官学之先,到尊经书院引领近代教育之潮,重教尚学的优良传统赓续千年,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奋进新征程、逐梦现代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更需要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引领。近年来,成都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看成效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以高质量教育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教育是攸关国家发展、民族兴衰的百年大计,也是关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的民生工程。

       作为一座拥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省会城市,成都教育总体规模大。目前,全市共有幼儿园、中小学校4228所,在校生282.24万人,教职工27.13万人,基础教育体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和4个直辖市中位居第二;在蓉高校共66所,在校生128.4万人,教职工8.42万人,其中8所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

       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近五年,成都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53所,新增学位61.11万个。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超85%,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占比超60%,省级示范高中和特色高中占比56.7%。实现义务教育入学常住人口全覆盖,每年妥善安置近40万名随迁子女就读,多子女同校就读政策为3.2万个家庭提供接送便利。

       目前,成都已有12个区(市)县认定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居第一;有6个区(市)县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实地查核,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成都高新区4个区(市)县成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成都这座超大城市做出了哪些努力?

       成都市在全国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中率先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后,认真落实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制定《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全域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锚定群众急难愁盼的“上好学”问题,大力实施“家门口的好学校”建设工程,推动全域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实施名校集团发展,全市组建基础教育名校集团175个,带动成员学校642所,覆盖学生近60万名。其中,锦江区以优质学校为链头的教育链和名校“集团化”两种模式,促进名校集群发展,目前名优学校的分布已覆盖所有辖区街道。

       推动属地与高校共建附属学校,全市14个区(市)县与30余所在蓉高校开展深度共建,打造“环高校基础教育发展生态圈”。其中,温江区与西南财大、成都中医大等高校共建义务教育阶段附属学校6所。

       以市级教师共享中心为载体,实施“名校(园)长+成员学校”“名师+成员+学科组”共同体建设,发挥552名名校长、名师辐射引领作用,带动211所学校提升质量。其中,都江堰市以名师名校长队伍为主体建设教师共享中心,鼓励名优教师(校长)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内涵式发展。

       深化区域联盟互动发展,推动23个区(市)县建成6个区域教育联盟,促进区域教育共进、城乡教育融合。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成都郊区新城619所高中、初中学校21.66万名学生同步使用名校课程资源,推动城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

       深化学区化治理,推动优秀教师在片区内跨校走教,共享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异,整体提升学区均衡发展水平。在政策保障方面,对参与跨校走教的教师予以倾斜激励。

       抓改革

       立足全面深化改革新起点 构建超大城市高质量教育体系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目前,成都市共承担19个国家级教育改革示范试点项目,包括全国“双减”试点城市、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建设试点城市等。

       以“五育融通”为导向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推进培根铸魂,持续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工作,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进“五育融通”,以学生评价改革引领学校课程、教师教学改革,优化五育并举、科学多元、导向明确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优化家校沟通途径,构建“行政主导+专业指导+家校社共育”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以优质资源共享为抓手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成都市主城区强化学区制治理,非主城区深化集团化办学和城乡结对帮扶,着重改善寄宿制学校、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完善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机制,创新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高质量做好成都科技高中试点工作。完善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持续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动水平,推进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基础教育一体化;构建“蓉易学”教育资源平台,辐射省内德眉资同城化区域118所学校、民族地区402所学校,服务全国其他地区1374所学校。

       以现代化治理为目标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办高校院(系)党组织建设,做好公办中小学校、民办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党建工作。坚持教育数字化赋能,推动各类学校有序按需配备多媒体系统和教育城域网建设,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健全教育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坚持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策略,系统优化成都教育对外开放政策,高起点共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积极发展“友城+友校/高校/办学/研学”等模式,打造成都教育对外交流品牌。

       以教育要素配套为路径深化保障机制改革。健全学位供给保障机制,优化“常量+变量”的学龄人口分析机制,推动各区(市)县建立按实际服务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供给机制,“一校一案”制定学位挖潜扩容工作方案。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目标,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及教育经费监管体系。健全教育人才保障机制,高水平建设成都市教师共享中心,优化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持续推动“编制+员额”“两自一包”“县管校聘”等教师队伍改革,积极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蓉城教育名家”。

       促发展

       服务大局“担使命”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今年9月,在首届天府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成都市与电子科技大学签署全面深化合作协议。签约的背后,是高校的教育资源、科研实力和创新人才与城市广阔市场平台的优势叠加,强强联合释放巨大的发展动力,共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为加强校地合作,成都探索推进“校局地共建”,持续举办在蓉高校座谈会,协调解决高校诉求160余条,印发市属高职院校、在蓉本科高校、在蓉企业深化合作实施方案。成都大学5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1%。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开工建设。

       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成都紧扣全市产业建圈强链,高质量打造8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其中成都市航空航天产教联合体入选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在蓉职业院校年均输送技能人才超8万人,七成毕业生留蓉就业。

       深化教育对外开放。成都加强全国首个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建设,出台《成都教育对外开放“十四五”规划》,在蓉高校建成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个,开办58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境外学校建立姊妹关系931对,近五年线上线下开展师生交流30余万人次,覆盖35个国家和地区。

       据测算,未来五年,成都市基础教育在校生规模总量仍将维持较快增长态势,预计最高将达到300万人。面对压力,成都将着力扩大教育资源供给,积极推进学校规划点位布局调整,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和人口流动情况精准匹配教育资源供给。

       在学校育人导向方面,优化五育并举、科学多元、导向明确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统筹推进学生评价、学校课程、教师教学三项改革。推进学生评价改革,成都将基于学生年龄特点重构不同学段学生评价指标;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增加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比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新变革,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满足学生对智能化、个性化学习的新需求。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成都将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统筹推进教师数量、素质、结构协调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教育人才,完善教师数字化素养培训课程体系。

       此外,为进一步增强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成都教育部门将引导市属高校围绕成都建圈强链重点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布局,探索推进“校企校”合作,进一步完善教育对外人文交流合作载体,建设高品质的国际教育资源聚集地,以教育对外开放服务成都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中国式现代化的巍巍巨轮已经起航,高质量发展奏响了新时代的改革强音。展望未来,成都教育系统将牢记使命,以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和百舸争流的奋斗姿态勇毅前行,为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新篇章持续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以教育现代化更好支撑保障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数说成都教育这五年

       聚焦“优质均衡”

       近五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53所,新增学位61.11万个。全市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超85%,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占比超60%,省级示范高中和特色高中占比56.7%。

       聚焦“公平普惠”

       实现义务教育入学常住人口全覆盖,每年妥善安置近40万名随迁子女就读,多子女同校就读政策为3.2万个家庭提供接送便利。

       聚焦“减负提质”

       建立14门学科优质课堂教学标准,全域实施“小学作业不回家”、发布“作息令”,课后服务实现100%全覆盖,全市义务教育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94.6%。

       聚焦“产教融合”

       共建成都市产教融合实践中心4个,支持在蓉院校与阿里巴巴、腾讯等集团共建共享人才培育平台368个,高质量打造8个市域产教联合体。

       聚焦“教师队伍建设”

       创建市级教师共享中心,吸纳名优教师5028名,挖掘院士、艺术家等优秀人才1013名。培育206名未来教育家和领航校长、235个名师工作室、60个名校长工作室。

       聚焦“协同发展”

       构建“蓉易学”教育资源平台,辐射省内德眉资同城化区域118所学校、民族地区402所学校,服务全国其他地区1374所学校。

       聚焦“对外开放”

       与境外学校建立姊妹关系931对,近五年开展师生交流30余万人次,覆盖35个国家和地区。(子期 图片由成都市教育局提供)


来源:四川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