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学科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报告
来源: 作者: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7-06-13
    一、研究背景学校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而学科教学则是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在学习中体现主体性、能动性、发展性,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其认知过程来实现,而学科知识正是学生认知必不可少的客体,所以学科教学将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任。只有运用新课程理念,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人格等主体素质,才能把握好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脉搏,唱响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任何知识、技能的获得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具有稳定性,才更容易被内化并得以升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在学科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过程。目前,我们的学科教学,仍然摆脱不了“以教为本”,教师主宰学生学习行为,包办代替学生各种思维活动的陈旧教学模式,死板、僵化、串通式的讲解、钓鱼式的提问现象还普遍存在。传授基本知识与技能仍然占据了我们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虽然有时也意识到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认识却不到位,产生一些误解,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严重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的教育价值观取向。我校是江苏省示范初中,如何正确面对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如何面对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的全新挑战?如何体现出我校“用人文精神滋养人,以创新意识发展人”办学理念的示范性?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乐,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益?这些始终是我校领导和老师十分关注的话题与苦苦思索的议题。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下,我们想结合农村初中的特点,以《学科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策略研究》为突破口,来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二、理论与思考: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世界迎来了一个教育思考大变革的时代,其发端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尤其是人的主体性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世界范围内涌现出如:布鲁纳的“学科结构”与“发现法”原理,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思想等等,一大批现代教育理论学说。他们对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论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无不把发展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及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都是有生命价值的个体,都有生存、成长和自身发展的各种需求。心理需求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要心理因素。没有任何需求,学习只能是兴味索然,只能是被动学习;正是有了心理需求,学习才变得趣味盎然,才可能是主动学习。学生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他们应该是具有独特的个性、富于进取精神和创造潜力的探索者,教学活动最活跃,最重要的学习者。所以,我们在进一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坚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努力使教师角色实现了由讲授者、传播者到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的置换。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将学生的学习由“吸收—储存—再现”转化为“探索—研讨—创造”,将教师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过程,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该理论还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发展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是主动的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他们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与被灌输的对象”。该理论强调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支持和激发学习者思维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使学习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等方式学习。三、研究过程:本课题是2001年原武进市立项课题,共分为五个阶段,目前已经完成了三个阶段的研究工作。(一)准备阶段(2001年10月——2002年3月):这一阶段主要是调查分析当前学生主体性发展水平,学生的自主探究水平和能力、智力背景、自主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以及教师的教育观念的层次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写出调查报告,针对性地制定了研究策略,完成了课题设计报告,成立了课题组。(二)理论研究阶段(2002年4月——2002年7月):这一阶段各学科子课题成员收集了与主体性的相关资料近70篇,然后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课题成员进行了理论学习,并就各子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成员分工,研究、制定了各子课题组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三)实验第一阶段(2002年9月——2003年7月):这一阶段各学科子课题成员按照研究计划与实施方案就初中生主体性在学习、生活、交往中的具体表现进行研究和实验,然后结合各学科的特点,进行了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研究;塑造学生主体性人格的研究;创新性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研究。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实验,认真做好台帐记录,边实验,边小结,不断纠正了研究策略,完善了实施方案,并进行了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表彰。四、学科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具体策略。(一)、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研究。[BR]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1)构建了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2)改变了单纯接受式的学习;(3)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创设情感化的教学环境,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相互尊重,教学民主,以情激情,以美激情。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实现了师生互爱、师生互动,使学生获得了优化认知过程“催化剂”,具有了张扬个性的勇气,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成了课堂教学 “宏观调控,微观搞活”的设计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恰当把握好难度、深度、新颖度的基础上,以问题为载体,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获得提高。编制问题时,我们力求做到在紧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更多地注重问题的科学性、思维性和自主性以及答案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绪或成功体验,享受到自主拥有知识的喜悦。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进而对自主学习产生了矢志不渝,孜孜不倦的追求意识.(二)、塑造学生主体性人格的研究以往关于人的发展的研究,只注重人的理性精神领域,而忽视了人的非理性精神领域,这种理解很不全面。人的主体性发展应是人的各种能力和力量的综合发展,而新课程理念又赋与它更为丰富的内涵即人的非理性因素——人格(人的尊严)。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主体性的发挥,与主体人格的是否健全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正处于心理学上所称的“第二断乳期”,他们有着强烈的独立欲望,自立、自强、自尊意识使他们渴望获得成人感。一旦他们遇到挫折,就会情绪低落。强烈的表现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的意志和信念往往会发生动摇。良好的意志品质为青少年自觉排除困难和干扰,达到预期的创新思维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创造性联想思维活动提供有利条件,使得学生的自主思维更加富有广度,想象更丰富。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排除因挫折而产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理想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耐挫力,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实验,游戏、教学手段和第二课堂活动,不断创设问题情境,适当设置思维障碍,让学生对行为后果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另外,我们还加强了对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冒险精神、自信心的培养。好奇是创造的萌芽是青少年发挥想象力的起点,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作用;冒险是创造的动力,要想探索事物奥秘,进入科学殿堂,非有冒险精神不可;自信心则是自主性思维的保证。通过对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等主体人格因素的培养,使学生积极参与自身的全面发展与建构,使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更加丰富与和谐.(三)、学生创新性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对漠不关心知识的学生,应当试用自己的一切手段。”我们努力尝试克服陈旧的教学体制和观念造成失败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创新性学习氛围,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智力背景,给予相应层次的创新性学习内容。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自己、展示个人、张扬个性的机会。当学生取得成绩时,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当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发展到较高层次时,再把中考升学目标作为学生继续自主发展,克服惰性,战胜困难,自觉排除干扰的强大动力和学习愿望产生的源泉。给学生更多的自我设计,自我操作以及交流,评价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既发挥其主体作用,又发展其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使他们养成自律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学会了自己寻找学习办法,检查学习结果,敢于标新立异,善于质疑问难。初步实现了自我定向、自我探究、自主评价、自我调控、自我激励的主体性发展目标。五、研究成效(一)、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能力得到了提高,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改善。主要体现在:1、通过课改尝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轻松、愉快的学习经历体验;全体同学都渴望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进而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成就感,他们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各学科课堂教学,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学生学习各学科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2、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提高,学习能力显著提高。撇开学科成绩而言,学生学习能力确实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典型地体现在研究性学习方面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研究成果的广泛性及深刻性。语文、历史等学科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结合校本课程的内容,让学生对社区资源进行调研。如:让学生对焦溪古镇的悠久历史进行寻访,自行组织了题为“老街的传说”的专题研究活动。各学科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百件综合实践作品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好评。学生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的自主操作水平、能力、技巧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3、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在各级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钱朝平、王国华老师辅导的高磊同学获江苏省初中生化学素质与能力竞赛一等奖,高奇、刘毅、李晟、胡杨、翟逸波、高峰等同学获省二等奖。[BR]吴红霞、周惠华老师辅导的顾敏、周佳、梁驹、高吉、钱致远等同学获全国英语能力竞赛二等奖。李士金、何苏州老师辅导的高磊、高奇、胡杨、翟逸波、高峰、刘涛、顾海波等同学获江苏省初中生物理竞赛二等奖。(二)、通过研究,更新了教师的观念,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这主要表现在:1、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带动本学科老师接受了现代教育理念,真正能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增长了教改意识和能力,形成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更多的老师汇入了课题研究的热流中。2、使教师学会了课题研究的方法,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课题组成员除了该课题研究外,还另选切入点,新呈报、立项了一些其他课题。在积极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论文、总结、体会120余篇,其中有2篇获全国二等奖、1篇获省三等奖、2篇获市一等奖、13篇获市三等奖,并有10余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3、教师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得以加强。一年多的实验,课题组成员在理论素养加强的同时,教学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也使发展学生自主性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教学理念的现代化促成教师队伍建设的日益发展。课题研究实践既锻炼了自我,又造就了一些有局部知名度的教师(三)、通过研究,形成了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也使我校提高了知名度和办学品位。六、存在的问题与讨论本课题的实验过程、实验方法、支撑理论,仍需不断修正与提高。该课题如何与素质教育的过程相一致,如何更好地适应考试内容的改革、课程标准的改革,仍是今后课题研究的重点。该课题与研究性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网上远程教育等的最佳结合点和结合方式,依然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课题的推广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即使如此,本课题组成员依然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把这项实验深入持久下去,使它更趋合理、日臻完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