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中考文言文命题分析及典型题
来源:搜狐教育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5-06-12
中考文言文考查所选的阅读语段大多来自课本的基本篇目。近几年开始引进课外文言文作为阅读材料,所选语段大多浅显易懂,且有简单故事情节。
一:考题类型归纳起来,一般有以下几种:
1. 填空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如作家姓名、作品名和朝代等;
2. 文中句子的背诵默写;
3. 解释文言实词,如含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4. 翻译文中句子,重点考查关键语句的翻译和特殊旬式的翻译;
5. 概括段意或中心意思;
6. 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7. 评价文中某个人物;
8. 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观点等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能力角度上说,是考查鉴赏评价和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应试技巧
加点词的解释、文中句子的背诵默写、内容的理解,只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的意思,基本不会失分。易失分的是词语解释和句子解释。
开放性试题鼓励创新,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考生遇到此类题要冷静思考,分析题意,按要求思维,然后再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最佳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典型例题
1. 问: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3)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②有教材为“辩”。③有教材为逗号。④有教材为叹号。⑤有教材为逗号。⑥有教材为逗号。⑦有教材为“乡”。⑧有教材为冒号。
(l)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蹴尔而与之 蹴:___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呼尔而与之 译文:___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案:(l)①践踏(用脚踢;踢) ②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恚思。(放弃;止) (2)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 (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解析:(1)题,考查实词的解释,“蹴”依据形旁,结合语境就可推断出意思;“已”联系“开心不已”,就很容易得出答案。(2)题,考查句子的翻译,“呼”“与”要翻译准确。(3)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此”的意思是“这、这些”,为近指代词,指代内容从前面找,“此”领起的句子是一个结论性的句子,也可作为寻找答案的依据。
2. 问: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第(1)~(4)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月色入户( ) ②盖竹柏影也( ) ③止午、未、申三时( ) ④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 ②安可为俗士道哉? _______
(3)〖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①写月包句_____ ②描写方法_________
(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答案:(l)①窗户 ②原来 ③仅仅,只是④美妙
(2)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②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3) ①〖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神趣味。 ②〖甲〗文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4)〖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解析:(1)题考查词语的解释。这四个词语与现在常用的含义都有不同,要结合语境准确理解、翻译。
(2)题考查句子翻译。①“但”译为“只是”,“闲人”译为“清闲的人”,“如”译为“像”,“耳”译为“罢了”。②“安”译为“怎么”,“为”译为“对”,“俗士”译为“世俗的人”,“道”译为“说”。
(3)题考查对内客和写法的理解分析。第一问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即可选出。第二问有难度。需要从描写方法的角度来分析。
(4)题考查情感的把握。需要联系作者的人生际遇来体会其情感。〖甲〗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任黄州团练副使,没有实权。“闲人”一词一方面表达了作者的庆幸——有时间欣赏月光,体现了他的旷达;一方面又隐含不得重用的悲凉、抑郁。〖乙〗文作者我们在学《满井游记》时接触过,他不愿为官场所累,寄情山水,与当时的“俗士”不同。
一:考题类型归纳起来,一般有以下几种:
1. 填空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如作家姓名、作品名和朝代等;
2. 文中句子的背诵默写;
3. 解释文言实词,如含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4. 翻译文中句子,重点考查关键语句的翻译和特殊旬式的翻译;
5. 概括段意或中心意思;
6. 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7. 评价文中某个人物;
8. 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观点等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能力角度上说,是考查鉴赏评价和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应试技巧
加点词的解释、文中句子的背诵默写、内容的理解,只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的意思,基本不会失分。易失分的是词语解释和句子解释。
开放性试题鼓励创新,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考生遇到此类题要冷静思考,分析题意,按要求思维,然后再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最佳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典型例题
1. 问: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3)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②有教材为“辩”。③有教材为逗号。④有教材为叹号。⑤有教材为逗号。⑥有教材为逗号。⑦有教材为“乡”。⑧有教材为冒号。
(l)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蹴尔而与之 蹴:___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呼尔而与之 译文:___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案:(l)①践踏(用脚踢;踢) ②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恚思。(放弃;止) (2)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 (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解析:(1)题,考查实词的解释,“蹴”依据形旁,结合语境就可推断出意思;“已”联系“开心不已”,就很容易得出答案。(2)题,考查句子的翻译,“呼”“与”要翻译准确。(3)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此”的意思是“这、这些”,为近指代词,指代内容从前面找,“此”领起的句子是一个结论性的句子,也可作为寻找答案的依据。
2. 问: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第(1)~(4)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月色入户( ) ②盖竹柏影也( ) ③止午、未、申三时( ) ④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 ②安可为俗士道哉? _______
(3)〖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①写月包句_____ ②描写方法_________
(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答案:(l)①窗户 ②原来 ③仅仅,只是④美妙
(2)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②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3) ①〖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神趣味。 ②〖甲〗文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4)〖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解析:(1)题考查词语的解释。这四个词语与现在常用的含义都有不同,要结合语境准确理解、翻译。
(2)题考查句子翻译。①“但”译为“只是”,“闲人”译为“清闲的人”,“如”译为“像”,“耳”译为“罢了”。②“安”译为“怎么”,“为”译为“对”,“俗士”译为“世俗的人”,“道”译为“说”。
(3)题考查对内客和写法的理解分析。第一问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即可选出。第二问有难度。需要从描写方法的角度来分析。
(4)题考查情感的把握。需要联系作者的人生际遇来体会其情感。〖甲〗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任黄州团练副使,没有实权。“闲人”一词一方面表达了作者的庆幸——有时间欣赏月光,体现了他的旷达;一方面又隐含不得重用的悲凉、抑郁。〖乙〗文作者我们在学《满井游记》时接触过,他不愿为官场所累,寄情山水,与当时的“俗士”不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