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后疫情时代家校共育亟待提升效能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刘巧利 编辑:李艺轩 时间:2020-11-05
     今年, 2亿多学生进行了近乎一个学期的居家学习。有人说“学习真不用在学校了,学校可能真要消亡了”,也有人说“快点儿开学吧,‘神兽’不归笼,家长都受不了了”。这两种声音都引发人们思考,后疫情时代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如何在各有边界、和而不同的基础上进行飞跃性的实质性合作,建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行动共同体。
    新冠疫情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家庭教育本质上是生活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原则是及早教育、严爱结合、言传身教。而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要超越家庭,站在社会国家的高度,贯彻教育方针,通过理念引领、文化熏陶、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等来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
    教育绝不仅仅是意识层面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人的健康全面成长,绝不是单纯的线上教育所能成就的,还需要言传身教、对话交流、润物无声,需要难忘的友谊、深厚的情谊和集体的荣誉等体验。线上教育只是学校教育的辅助与补充,无法代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家校共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内外的多项调查表明,几乎从小学到高中所有阶段的所有学生,都希望家长对学校有更多的了解并能够合作。后疫情时代的家校合作共育,更具有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急剧的家庭结构变革使家庭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单亲家庭、留守家庭、隔代抚养家庭、多地分居、跨国婚姻等家庭类型逐步增多,亟须正视这前所未有的家庭教育挑战,形成新的家庭教育理念与规范。
    这次疫情使“神兽”成为家长们心领神会的流行语,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令人心痛的恶性事件,暴露出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亟须专业的引导与支持。从中国教科院本次176.6万样本的调查来看,家长遇到的困难分别是:教育不得法、精力有限没时间教育孩子、家庭成员意见不一致等,仅有一成家长认为没烦恼。
    后疫情时代如何提升家校共育的成效?
    在思想认识层面,疫情期间的居家学习,使家长对家校合作共育有了压倒性共识。在指导思想和政策层面,“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积极推动将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家庭教育重在教孩子如何做人”等核心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各地的积极探索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些可行的机制、模式。
    因此,提升后疫情时代家校合作共育的效能,已经具备了宏观和微观条件,具备了经济社会条件、思想准备、政策基础和组织基础,可谓蓄势待发。
    家校共育的对象,绝不仅仅是要升学的学生,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学生能够感受到多方面的关怀和期望,得到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的丰富而又和谐的教育,教育理想就更容易实现。
    在家校共育中,学校和家庭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既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共同目的,又承担各自的教育使命,行使相应的教育权利。在全方位、系统性和整合性的教育体系中,家长参与并支持学校管理,享受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选择权、监督权、评议权,与学校相互交融,营造更多的学习氛围,使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部分。
    后疫情时代,学校在家校共育关系中仍居于主导地位。家校社区合作体系应该是学校与课堂构建的必修课和核心组成部分,应纳入学校的规划与评估之中,而非可有可无的必修课。
    学校应充分发挥专业和组织优势,在家校共育、家校沟通、亲职教育、协助学习、志愿服务、参与决策等方面提供切实的家庭教育指导。尤其是留守儿童多的学校,其实更应该建设好家校合作的阵地,通过家校合作,提升亲代的参与水平和能力,使留守儿童与父母保持心理联系,从而让孩子对自己的成长保持心理动力。
    家庭需要切实担负起亲子教育责任。经过多年发展,公共教育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状况得到了相当改观,教育领域最大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在家庭教育中。应强化家长的监护主体责任,引导家长以自觉的教育意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做孩子的支持者、欣赏者。
    父母或许不在场,绝不意味着可以不在位。快速的信息化、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在外务工的父母与留守儿童适时交流沟通奠定了物质基础。所有的父母要自觉学习如何切实表达、传递对孩子的关爱,切实负起养育责任。
    进一步清晰完善教育政策,是提升家校合作共育关系的动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设“合作共育”文化,建立合作体系,让所有的家庭都参与进来,将家校共育工作逐步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此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0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大项目“基于抗疫背景的中小学家校共育改革研究”(GYA2020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