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抓好学校主阵地 构建教育新生态
来源:新浪网 作者:南宁日报 编辑:周钟玲 时间:2021-12-01
   “双减”政策落地见效,关键在于要守好学校这个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将主阵地做大做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式,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增效提质。《南宁教育周刊》继续推出“‘双减’大家谈”栏目,邀请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和各城区学校校长做客,针对社会关切,交流、分享落实“双减”政策的经验和做法。 
  ●南宁市第三中学校长 韦屏山
  守正创新 乐学善思
    南宁市第三中学开设特色科创课程,积极探索跨学科作业。(学校供图)
  南宁三中以建设高品质教育为目标,立足五项管理,实施五育并举,创新“理念—思想—行动—检测—反馈—整改—提高”的教育流程,积极构建学生作业布置“减负—提效—增质”良性循环体系。
  聚焦课堂,提质增效。创新集体备课形式,促进每位教师在集体讨论、互备研究、主题教研中提升课堂的质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每学期通过组内研讨课、名师示范课等活动,帮助教师明确课堂规范,致力锻造多维素养培养、多样教学活动、多元教学评价的“三多课堂”,学生通过高品质的课堂教学活动加强多方面能力,提升智力和思维品质。
  研学实践,乐学善思。学校以“创新校园”办学特色为抓手,校外长期保持与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等单位的科创教育项目深度合作,并通过校内航模、车模、创客空间社等社团,开展常态化、规模化、系列化的研学课程及科技创新教育研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科技的兴趣。学校利用好课余时间,开展“稻田文化体验”等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培养学生思考、学习、观察、协作能力,达到乐学善思的目标。
  作业备案,精准减负。学校制定了管理方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明确具体要求,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的同时实行作业布置双备案制度,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做到“少而精”,实施“必做”“选做”“加做”和“免做”的分层作业减负增效策略,并开发设计特色校本作业,积极探索跨学科多样化的作业形式。 
  ●南宁市第四十七中学校长 陆东旭
  重构课堂强品质 在“变”中提高效率
    南宁市第四十七中学举行名师工作坊教研活动寻求减负提质之道。(学校供图)
  为了落实“双减”政策,南宁市第四十七中学积极求变,通过重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变课堂理念。鼓励老师们把讲堂转变成学堂,不强调是否讲得精彩,而是关注是否学得精彩。
  改变师生关系。鼓励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把学生的学习空间、时间,学习的机会、方式,学习的权利、选择还给学生。教师由主体变为主导,由表演者变为倾听者、导航者。
  改变学习方式。鼓励老师们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主时间、自我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个体思考与体验,主动学习、生动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改变教师行为。一是改变备课方式,鼓励老师放下身段,融入团队,互补共享;二是改变讲课方式,关注五育并举,立德树人,个性彰显;三是改变作业布置方式,精选题目,分层次、分对象设计作业。
  改变评价机制。对课堂的评价,首先,从“人”的角度,从“有没有人”的高度,从“人文”“人性”的温度等方面来考虑;其次,从学生在课堂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的形成、个性化的发展、想象力的开启、创新思维的涵泳、学习参与度以及愉悦感和成就感的体验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双减”给学校教育以更大的责任和空间,只有在“变”中建构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才能不辱使命、担当重任,真正实现减负和提质的双重目标。
  ●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校长 周万忠
  丰富教学模式 推进课堂延伸
    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将课堂向校园延伸。图为学生们在绿茵场竞技。(学校供图)
  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做好顶层设计,步步扎实推进,不断延伸课堂,做到“双减”提质。
  将课堂内涵不断延伸。通过集体备课与研讨,用好课本,彻底将过去“教课本”改变为“用课本”。丰富课堂内涵,课堂更加注重学生持续发展,更加注重联系社会和生活,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更加注重相关知识重组与融合。其中,逐步推开“项目式学习”“主题学习”“社会观察”等教学模式,效果显著。
  将课堂向校园延伸。校园内的一草一木、宣传板报、师生行为都成为学科教学素材、教学研究对象、教学实施场地。如道德法制与心理组的校内人际关系研究与探讨,地理组的地理园设计与建设,生物组的校内植物园设计与建设,物理组的“校园力学与美学”专题课堂等,教学内容丰富,学生收获增加。
  将课堂向家庭延伸。通过与家长沟通,教师布置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任务,使学生成为家庭活动的参与者、建设者,而不仅仅是享受者。如每周三个家庭菜谱,设计、购买、烹饪、收拾全部由学生完成,每年做两个月家庭开支预决算,每月组织一次周末家庭活动,每月家庭安全大排查等,既融洽了家庭氛围,又锻炼了学生能力。
  将课堂向社会延伸。结合育人目标,学校安排各种活动,各学科组设计活动内容,将育人课堂向社会延伸。如每周每位学生进社区做义工1个小时,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履责能力;每月一次专题社会小调查,提升学生沟通能力和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每学期一次游学活动,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南宁市五象新区第四实验小学校长 韦世峰
  以严细实为核心 优化学科作业管理
    南宁市五象新区第四实验小学开展“四时全育”之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冯嘉琳摄)
  南宁市五象新区第四实验小学以控量提质为目标,以“严·实·细”为核心任务,积极探索搭建一套优化学科作业管理的体系。
  聚焦教研,理念先行。学校把“上好家常课,关注作业进课堂”列为教研重点,展开关注构建“讲练结合”课堂教学设计的大讨论和教学实践,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做到“三备”(即备单元教学要素和重难点、备练习册习题、备单元测试卷试题),把作业和练习的难点融入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分层分类,精讲精练,探索“作业不出校门,少出校门”的策略。
  关注设计,优选精练。首先,关注学科作业布置的均衡性,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应该有对应的作业方式;其次,关注分级分层布置作业尝试,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布置作业,照顾学生的实际差异;再次,关注作业进行优选设计,避免重复、机械性的大量练习;最后,关注高年级作业周布置形式,在周一下发一周作业布置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校学习时间和课后兴趣班安排时间灵活调整做作业的进度,让每天的学习时间尽可能饱满、均衡。
  多措并举,赋能发展。学校扎实开展作业月例检查,掌握各班作业情况。在交叉检查过程中,教师们可以学习借鉴其他班级作业布置、完成和批改的优秀经验,有了及时督导和反馈跟进,老师们作业布置越来越规范、合理。
  教育品质的提升离不开作业设计与布置的质量提升,优质的作业设计是精准教研、有效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助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南宁市民乐路小学校长 韦艳香
  奏响改革三部曲 促进教师专业化
    南宁市民乐路小学开展“乐学”课堂研讨活动。(学校供图)
  南宁市民乐路小学坚持“乐教乐学快乐成长”办学理念,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奏响课堂教学改革三部曲:学校文化引领“乐学”课堂新方向;主题教研激发“乐学”课堂生长点;团队研修提升教师能力促发展。三部曲协奏共鸣,为“双减”政策落实赋能助力。
  学校文化引领“乐学”课堂新方向。坚持文化铸校,丰富百年学校文化内涵,组织教职工开展“当‘乐学’遇上‘双减’”研讨活动,树立民乐学生观和教育观。引领教师以愉悦和乐的心境、引人入胜的方式、饱含情理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情趣和愉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积极探索和构建富含“乐趣、乐思、乐探、乐享”的“乐学”课堂,为教学改革指明新方向。
  主题教研激发“乐学”课堂生长点。坚持问题导向,学科教研组根据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教研主题,按“每期一主题每月一活动”的要求定期集中研讨。坚持教研与课堂相结合,积极搭建各类平台,开展主题教研展示活动,邀请教研员、全国知名专家到校,现场“把脉问诊”,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困惑,激发“乐学”课堂生长点。
  团队研修提升教师能力促发展。充分调动本校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的积极性,汇聚学科教研核心力量,以团队的形式,从教材解读、课例研究、课堂观察、成效分析、策略提炼等多角度开展校本研修。借助“3+5”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名师项目学习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南宁市江南区富乐小学校长 曾丽
  注重“精细新强” 锻造优良教风
    南宁市江南区富乐小学用心落实“双减”政策,特色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宁芳琳摄)
  南宁市江南区富乐小学以学校“乐爱文化”为引领,通过在“精”“细”“新”“强”四字上精准发力抓实“乐教善教”的教风,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在“精”字上下功夫,规范“双减”作业要求。教师作业设计和布置要精选、精练、精批、精讲。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选择作业内容,突出作业布置的针对性、多样性和层次性,从作业数量、难易、侧重、完成方法上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差异性要求,实现分层布置,确保学生的作业量少质精。
  在“细”字上做改进,完善“双减”管理机制。学校构建了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反馈的“四有”作业管理工作机制。各教研组长负责对教师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指导和学生完成情况三个方面进行检查评分,并及时反馈,指导改正,考核结果记入教学常规检查记录表。
  在“新”字上寻突破,丰富学习形式和作业类型。学校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探索“新教学形式”和“新作业形式”。一是积极开展“四度六步教学法”,提高课堂效率;二是探索出包括科学探究、体育锻炼、劳动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等多种新作业形式,提高科学素养、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劳动能力发展。
  在“强”字上做文章,在减负的同时实现增效。教师批改作业实现练必收、收必批、批必评、评必纠。为学生搭建互相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定期开展高效课堂和优质作业评比及展示活动,发挥榜样作用。
  (莫俊 陈媚 收集整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