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双减”,让教育回归初心
来源:掌中庆阳 作者: 编辑:李艺轩 时间:2022-01-12
“双减”之前,这些现象司空见惯:周内,学生刚从学校的大门出来,又进了校外数理化辅导班的大门,或者一进家门就坐到书桌前挑灯夜战;周末的公交车上,挤满了背着书包赶往各个校外培训班的孩子——本来应享受成长快乐的孩子们,却承受着与小小年纪所不相称的学习压力和情绪压力。
庆阳市市民李卫的孩子是西峰区北街实验学校七年级学生。李卫说,在“双减”之前,孩子每天放学后就到校外培训班接受辅导,回家后还要继续完成家庭作业。虽然自己又着急又心疼,却没有办法解决。李卫的焦虑,在《意见》印发后逐渐消失。
“双减”政策出台后,我市各级各相关部门扎实推进,制定措施,使“双减”政策不折不扣落地。
西峰区董志初中学生参加戏曲兴趣小组活动。
庆阳市教育局副局长樊建国说,全市在贯彻落实“双减”过程中,瞄准“两减轻三提高”这一目标,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减轻课外培训负担,提高学校作业管理水平、提高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全面加强学生作业管理、充分开展学校课后服务、彻底整治校外培训机构、有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这四项措施的有序有力推进,使我市“双减”政策落地有声、成效显著,逐步构建起良好的教育生态。
孩子们最先感知和体会到“双减”带来的变化。西峰区北街实验学校六(1)班的王梦之为现在拥有更多的放松时间而开心。这学期以来,她每天放学后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疑难问题有老师现场讲解,书面作业在校内已基本完成,回家后就看看课外书,做自己喜欢的事。
为了给孩子们留出更多的时间,全面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我市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各学校,在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减少学生书面作业总量上下功夫,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把重点放在提高作业质量上,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使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不再出现在孩子的课后作业中。
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开展了课后服务工作,课后服务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双减”政策要求,首先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等社团活动。
西峰区教育局教育股股长王俊斌说,西峰区各中小学校将作业纳入全过程管理,学期初规划学生作业,合理确定各学科作业比例结构,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严禁通过微信群或QQ群布置作业。对作业总量进行分类控制,在作业的布置上体现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在课后服务兴趣活动中,西峰区团结小学学生拍打篮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学校对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方面提出更高要求,鼓励老师大胆创新,设计符合新时代育人要求、体现学校特点、适合学生实际的作业,并要求教师对布置的学生作业全批全改、精准分析。
“学校要求老师加强作业管理,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拥有健康体质创造了先决条件。”西峰区团结小学校长李永恒说。学生的作业负担减轻了,但校内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在全面提高。
北街实验学校老师李华在布置作业时,会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进行更多的考虑,较之前布置得更科学合理、更个性化了。如今,她明显感觉到自“双减”之后,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更高了,掌握知识的效率也在逐步提高。
自“双减”政策出台后,环县教育局教育股股长毛强参与了全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全过程。他介绍,自2021年9月10日起,环县在减少学生作业量方面做了扎实有效的工作,教育部门根据全县城乡差异,要求各学校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作业,任课老师把作业设计出来后,年级组进行审核并公示。截至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作业量减少30%左右。
环县南关小学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兴趣小组活动。
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中,开展课后服务成为最有力的抓手。西峰区团结小学自开展课后服务工作以来,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达到94.5%,老师全员参与。在学生完成作业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书法、绘画、泥塑、二胡、琵琶等社团活动。
环县乡镇学校多,在课后服务工作中,充分考虑学生放学路上的安全因素,把课后服务课程再集中、再丰富,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在完成作业以后,进行各个兴趣门类的锻炼。针对全县2400名留守儿童,各学校也设置了“留守儿童之家”,安排老师对寄宿制的学生进行兴趣培养、阅读指导。
经过一个学期的减负与课后服务工作,家长能够安心从事自己的工作,不再为提前接孩子、回家辅导孩子而焦灼;在社会层面,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内容,进一步提升了公众对学校教育的信任度;在学校,激活了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达到新高度。当然,最受益的还是学生们,他们在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任务后,解放了天性,拓展了视野,满足了学习的多样化需求,逐渐向素质提升、快乐学习迈进。
(作者:孙玉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