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精神涅槃与教育重构——读《乡村教育突围》
来源:凤凰网湖南 作者: 编辑:李艺轩 时间:2022-01-18
        (文/尹红芳) 历时一年半的策划、讨论、撰写、编辑,《乡村教育突围》一书伴随着2022年的新年钟声如期面世,想必两位主创人员和众多参与者都为之额手称庆,因为本书的创作固然是一场炼狱级的考验,它的成功付梓也实属来之不易。
       本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立足国内教育改革,聚焦江华教育变迁,以江华教育思想探索历程为线索,以时间为主轴,以事实为准绳,通过真切书写在江华教育发展中涌现出来的重大事件和感人事迹,充分展现了十年来波澜壮阔的江华教育发展史,充分体现了江华教育人在以唐孝任为首的教育局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下,筚路蓝缕、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的决心、勇气和力量,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江华教育面貌、江华教育精神、江华教育模式、江华教育魅力。
       对于关心江华教育的热心人士和读者而言,本书所探讨的众多教育现象,却更值得深思。
       其一,把握时势。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新确立了教育的地位,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次月,在江华教育的舞台上,走来一位“老”教育人——唐孝任,他师范毕业,从事过多年的教育教育工作,又在乡镇工作过多年,如今,他重新回到了他最为钟爱的教育行业。
       然而,摆在目光自信、踌躇满志的唐孝任面前的,却是满目疮痍的教育现状——教育界窝案爆发,包括原局长在内的多名教育管理者涉案;各校基础设施薄弱,操场上遍布黄沙杂草,校舍多有危房断壁;教师待遇偏低,秩序混乱,人心不稳——江华教育犹如风雨飘摇中一叶扁舟,软弱被动、尴尬无奈,在众多力量的牵拉和围堵之中,进退失据、无所适从。
       对此,坚定、执著而富于思考的唐孝任没有退却,而是正面观照现实问题,深切反思教育症候,进而探究解决路径。他率先发出了教育四问:为谁培养人?谁来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揭开了江华教育系统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大讨论的序幕。正是这次正本清源的大讨论,将江华教育者的思想高度统一,凝心聚力、众志成城,以“三干”(真干、苦干、拼命干)精神,构建了世人瞩目的“江华教育模式”,实现了江华教育的华丽转身。
       从这个意义而言,本书所描绘既是江华一县的教育历程,也是中国教育改革大时代的缩微样本,以一个小县的独特方式楔入宏阔的时代背景,从而引发群体化的反思。
       其二,教育本质的回归。
       江华教育十年征程的掌舵人——唐孝任是思政教育专业出身,始终对于哲学的思辨、人性的追问和终极关怀情有独寄。在唐孝任的心中,一直存在着一种人类心灵深处从远古以来就存有的真实情感:爱、荣誉、同情、尊严、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故而,在唐孝任的日常,我们惊讶地发现,仁者的悲悯与坦荡、智者的追索与豁然、勇者之果毅与实干,自然地揉合在一起,毫无违和感。
       本书描写了唐孝任的数次心酸落泪,是因他痛切感受到教育之殇、师生之苦;还有他数次“敢为人先”的超前建言和大胆决策,是因他意识到拨开迷雾、重塑信心的迫切;更有他日以继夜的调研和探索,是因他深知教育为本、时不我待。
       书中每篇末的“局长‘静夜思’”,正是本书的华彩篇章。我们可以想见,每当灯火阑珊、阒无人声之时,唐孝任十年如一日,或手不释卷,或凝神苦思,或奋笔疾书,为江华教育殚精竭虑。这才有了“美丽校园”“幸福师生”“理想教育”三支高擎的火炬;有了“为生命打底、为乡愁寻根、为和美铸魂”的“江华模式”;有了“校长第一、教师第一、学生第一”的教育生态;有了“一校一品、一班一特色、一师一专长、一生一特长”的个性化教育;有了“五创联动”“七有五融合”等有口皆碑的先进管理经验……久久为功,莫不如是。
       在江华,校长不需要考虑资金和人才,教师不用汲汲于待遇和职称,学生不用迷惘于成长与未来,尊严和幸福浮现于每位教师的脸上,自信和快乐放飞每个孩子的梦想——这也许就是“理想教育”的最好写照。
       其三,纪实文本的创作。
       本书的两位主创人员,一为唐世日。唐世日素来是从事新闻写作的,他同时又是江华教育十年变迁的见证者、亲历者和记录者,本书基本素材便是取自他多年来积累的通讯作品,由此也可见他采访之广、笔耕之勤、思虑之深,而把这些遗珠联缀成篇,所下的工夫之巨,不亚于写大部头的长篇小说。世日的文字具有新闻所惯有的晓白流畅,而成书所拥有的新闻报道和工作文案无法表达的复杂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更是为人所称道。值得注意的是,世日还是诗歌爱好者和写作者,故而在书中不时可以撷取葱茏的诗意,这让本书平添了一些美丽的因子。
       二是汤勇先生。汤先生有着与唐孝任相同的情怀和经历,都热爱乡村教育,都担任过一地的教育局长,故此他对本书倾注了更多的心力。而其笔力之雄阔,谋篇之大气,从他亲撰的“代序”“尾声”“后记”可见端倪,并为整个创作团队所钦服。又因其担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故对教育本质理解甚深,唐代厉霆有诗云,“胸中元自有丘壑,盏里何妨对圣贤”,可为汤先生的名状。
       本书尚有数位未在显要处具名的创作人员。除本书的灵魂人物唐孝任为本书保驾护航而外,文风雄健、精准把握时势的邹高峰,文笔清丽、于精微处见精神的周丽华,文字严谨、长于思辨的唐添翼,精研瑶文化、对当地掌故了如指掌的文霖,厚重朴实、落笔生花的梁天胜,等等,其文字散落于全书之中,亦为本书增色不少。
       通读此书,笔者认为,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对教育的反思、回归和重构。对于教育决策者来说,是用什么样的领头羊和怎么用的问题;对于教育管理者而言,是祛除旧观念、引领新做法的问题;对于普通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心系学生、埋头苦干的问题;对于关心教育的社会人士而言,是理解教育、支持教育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解决好了,若干个江华的涌现,想必是指日可待的现实。
       作者简介:
       尹红芳,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系湖南省文艺扶持人才“三百”工程人选,湖南省企(事)业文联签约作家,毛泽东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家。先后在《文艺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国文化报》《湖南文学》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余万字,多篇作品发于报刊头版或头条,入选文学年选。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凤舞寿岳》,人物传记《公安英模官同生》等多部作品,其中《公安英模官同生》被评为2019湘版好书。
       曾荣获中国自然资源作协“抗疫”主题作品优秀奖,大地文学奖提名奖,湖南省“脱贫攻坚”主题作品创作奖,衡阳市文学艺术奖,中国.张家界第四届国际旅游诗歌节精美短诗大赛优秀奖等多个奖项。2020年,获中国作协办公厅、创联部联合表彰,被授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