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人民来信|急救教育应从中小学抓起,建议将师生纳入“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 编辑:王晓 时间:2024-10-09

“能不能在市民中广泛推广心肺复苏技能,特别是在青少年人群中?”
连日来,不少读者通过“重庆日报—人民来信”纷纷留言,他们称,希望急救教育能够从学生抓起,让每个人都能拥有急救的本领。
急救教育包含哪些内容?在我市究竟开展得如何?连日来,围绕相关话题,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急救教育是人人“必修课”
“意外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当意外发生,一旦‘懂急救’‘会急救’的医生不在现场,而患者身边的目击者又无能为力,则会酿成莫大的遗憾。”谈起急救教育,重庆急诊医学培训中心副主任、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费夕丰深有体会。
他称,如果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在1分钟内得到有效心肺复苏,90%的患者可以救活,4分钟内得到有效心肺复苏,50%的患者可以救活,6分钟内得到有效心肺复苏,只有10%的患者可以救活。
事实正是如此。9月4日上午,厦门海沧区东孚中学一名初二学生突发心脏骤停,旁边的几位同学挺身而出并各司其职,给其做心肺复苏,并与校医一道合力营救,成功助其苏醒、转危为安。
7月21日清晨,重庆黔江区中心医院泌尿外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谢江凌在黔江区体育场晨跑时,对一位突然倒地不起的青少年紧急施救,“抢”回一条生命。
……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约有70万人,其中青少年群体约占1.6万人。因此完善公众急救培训体系,推进青少年群体急救教育,是降低患者死亡率和伤残率的迫切需要,也有利于青少年自身成长。
事实上,不少国家都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急救教育。比如,德国从幼儿园开始,就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急救和灾害预防教育,中小学有急救课程的兴趣社团,由德国红十字会每周提供专业指导等。
美国将中小学生必须接受急救教育培训写进了联邦法律,学校为不同年龄段学生设计相应的危机应对教学方案,例如一年级学习伤口止血以及骨折等外伤处理,二年级学习怎么求助、报警、救援等,三年级学习救助心脏病病人,四年级学习预防和面对灾难等。
日本的小学设置了心脏急救课程,给学生们普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要求每一位学生都会实践操作。
“急救教育是一种培养社会公众急救理念、急救常识和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能力的教育课程,不仅包括心肺复苏(CPR)、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还包括常见创伤救护等急救知识。”费夕丰表示,急救教育是人人的“必修课”。
重庆33所学校入选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
“有人突然昏厥倒地,该怎么办?”近日,在西南大学校医院急救教育虚拟实训室,校医室的医护人员正在向师生开展校园心肺复苏术(CPR)+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培训。
培训现场,医护人员借助模拟真人教具给大家现场演示了现场紧急救护的程序,以及心肺复苏术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操作与使用方法。
“我们定期面向师生开展专项培训,每个月我们会事先发布报名通知,有兴趣的师生可以报名参与。为了保证培训质量,每场培训的人数控制在30人。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场地常常是‘供不应求’。”西南大学医院健康教育科主任连利介绍,培训分为理论讲解、理论考试以及实操技能考核。在上学期参与培训的学生中,91.4%的学生取得重庆市卫健委颁发《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合格证》。

▲西南医院急救团队走进西南政法大学为大学生们科普止血包扎急救知识。受访者供图
不仅仅是高校,我市中小学也纷纷在师生中开展了相关培训。江北区玉带山小学的急救课程已经开设了3年,一般利用体育与健康课、道德法治课、班会课等开展急救教育。校长邹红称,为了培养课程师资,该校将急救知识纳入新教师培训、教职工进修学习评价。全校每个老师都经过了五轮由红十字会、急救培训专业机构的专业急救培训,部分老师还取得了心肺复苏术(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操作的认证书。“急救课堂上,授课老师会采取理论讲授、现场演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生学习结果也会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范畴。”邹红补充道。
渝北区实验中学联合辖区红十字会等单位,开展了“每月一个急救主题,每学期人人掌握多项急救技能”系列活动。比如:在每年3月全球用电安全日,学校开展触电演练,让学生了解触电的应急救护;在5月12日,开展地震演练,学习如何救护被砸伤的人员等。

▲渝北实验中学学生在渝北区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学习心肺复苏操作方法。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重庆各大中小学积极开展了急救教育,积极探索实施急救教育的路径。”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各地将急救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融入教育教学活动、课堂教育、课外实践以及学生军训;各地每月至少组织1期应急救护培训,积极开展校医、保健教师应急救护专项培训、比赛,将学校应急救护培训纳入校医、保健教师、体育老师市级培训必修内容。
▲费夕丰(左一)在一中渝北校区开展“急救技能进校园”志愿服务活动。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各区县教育部门联合红十字会共计开展1193场次应急救护培训,覆盖师生24万余人;近2年全市有121所学校新增配备201台(套)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创建全国首批急救教育试点学校33所,覆盖大中小学。专家呼吁,把师生纳入“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
“急救教育好就是好,但是我们没有专业的师资,弄不好可能会适得其反呢!”
“真正掌握一门技能可能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行的,感觉时间有点不够!”
在采访过程中,一些学校相关负责人这样说道。他们中不少人表示,目前,大中小学开展的应急救护培训多集中于急救知识普及,存在实践操作技能不够、效果不好的问题。
一些教师还反映,由于目前学校应急救护基本无专项资金,加之AED价格较为昂贵,且还需经费进行日常维护,导致目前全市配备AED的学校整体较少。
如何因地制宜开展急救教育?对此,西南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军表示,“急救教育应该从中小学抓起。”在他看来,急救教育要分学段分阶段进行,让小学生有急救意识、初中生有知识技能、高中生可以胜任高质量的急救操作。
“在幼儿园,可以用游戏、动画片、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孩子们了解基本的安全健康知识;中小学,主要讲授简单易懂的急救理论基础,重点在于模型演示讲解与实操练习,培养他们的急救理念,树立救人的信心和勇气;大学生则注重理论讲授,融入真实案例,结合实操演示、参与练习等方式进行。”张军说。
费夕丰认为,学校在开展急救教育时,应在心肺复苏、防火演练等常规急救教育的基础上,增加适合学生年龄段的培训,比如烫伤、划伤救护,以及心理压力疏导等,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所需。同时,学校可协同相关部门建立急救培训标准,为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鲜活的培训教材,有了这样的标准后才能更积极、准确地进行急救培训推广。
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建议,市、区卫生健康部门、红十字会把学校师生纳入“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协调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资源,加大校园急救培训的力度。
同时,政府应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将学校特别是大规模学校AED配备纳入全市急救能力总体规划,统筹各类项目、相关资源,给予相关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