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区域报告发布:数字化学习是“智慧果”还是“装门面”?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记者 王蔚 编辑:王晓 时间:2024-07-08
图说: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教育论坛上午开幕 王蔚 摄影
       教育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绝大多数校长和教师持积极欢迎的态度,但目前在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相继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今天上午,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教育论坛暨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千校联盟成立大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发布的《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区域进展报告》提出,要着力提升数字化技术在具体教育场景中的有效应用。
       此份报告主要是基于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对沪苏浙三省十个地区、上百所学校、近万名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认为,教育数字化的主要成效体现在优化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育公平、拉近师生距离等方面。但在实际应用中,数字化进校园也给日常教学带来了不少新问题,比如:有可能造成孩子视力的下降;提供给学生的教学信息过多、过杂;课内外需要登录的平台太多,增加了师生负担;有不少平台频频出现故障,反而会拖延正常的教学时间。
       “与数字化技术在工业、金融、物流、交通以及城市管理等诸多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效相比,其在教育领域的进展并不明显。”华东师大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在介绍这份报告时说,在教育以外的几乎所有领域,数字化程度越高,人的参与程度就越低,如果机器能够完全代替人,那就是数字化的彻底成功。但是,教育不是这样的,教育活动不是物与物的联系,而是人与人的联系,数字技术越发达,对人运用机器的能力要求就越高,人的能力越高,机器的作用发挥得就越好。
       在调研过程中,长三角地区的校长们普遍认为,随着数字化教育的普及,教师可以在实体和虚拟两个空间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虚拟技术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等于拆除了学校的围墙,突破了实体空间的限制。为此,报告提出在人机协同的智能化阶段,“机”不应仅限于计算机,而是包含计算机在内的智能感知、增强现实、区块链、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智能技术。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发挥人机融合的长处,但这并不是将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简单相加,而是要形成一种深度的共创关系,使得机器成为人类智能的拓展和延伸,即通过判别式AI 的精准决策支持、生成式AI的深度个性化学习内容创造,以及通用AI的全面教育生态重构,显著提升学习的智能化水平。
       新民晚报记者注意到,即便是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起步早、覆盖面广的长三角地区,也存在着小学转型好于初中,初中转型好于高中的情况。有专家表示,在“应试教育”、升学率的压力下,教育数字化转型究竟是“开心果”“智慧果”,还是“走过场”“装门面”,将深刻影响着我国教育生态的发展水平。“不能唯技术论,要尊重孩子尊重教师”“要发挥新技术优势,更智能地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切实减轻师生负担,适用为王”“尊重教育的本真,始终坚持数字化只是辅助与赋能的作用”“防止盲目上项目,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硬件设备加大投入,专业培训精准有效”“完善数据伦理建设,强化法律法规保障,通过技术、管理等方式保护好师生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这份教育数字化转型区域进展报告搜集了许多来自课堂一线的真知灼见,并留下了一道思考题:在当前教育财政经费并不宽裕的况下,中小学是否应该允许学生自购、自带智能化学习工具进课堂,已成为亟待破解的政策和实践难题。

新民晚报记者 王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