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培育学校精神 引领学校发展
来源: 作者:江苏省启东中学--王生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7-05-31
什么是学校精神?置身于一所有特色的优秀学校,总能让人感到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的东西不断撞击着自己的心灵,令人感动、兴奋、激越、升腾。这种能唤起、激发学校师生崇高情感和进取性的东西就是学校精神。它包括坚定的目标追求、强烈的进取精神、良好的团队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独特的文化韵味,能极大地影响师生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道德情操、行为习惯。近年来,我校在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促进素质全面发展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和时代特征的学校精神,即自信自强、为国争光的志气,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意志和勇于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我们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素质全面、特长鲜明、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和建设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名校作为学校发展愿景。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培育学校精神,实现学校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一、在强化道德建设中培育学校精神
培育学校精神就是要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自律意识。做学问首先学会做人。新生进校的第一课,就是接受做人教育。高中三年学习生活中,贯穿始终的还是“做人”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生存,富有爱心,力争做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就是要让学生品行端正,遵守公德,热爱生活,富有理想,奋发上进,朝气蓬勃;就是要让学生善于与人相处,善于与人合作,有着良好的团队精神;就是要让学生自信自强,永不放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充满旺盛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教师的职业道德将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我们十分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教师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我们积极实施“三大工程”。通过开展“师表工程”,树立教职工良好的道德形象;通过开展“青蓝工程”,培养奋发有为、教有所成的骨干队伍;通过开展“名师工程”,鼓励教职工业务上冒尖,为学校创名牌、树品牌奠基。“三大工程”的实施,有利地促进了教职员工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学校先后选派了20多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20多位教师参加境外培训,20多位教师参加苏州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师队伍已在我校形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二、在培养个性特长中塑造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是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集中反映。为了鼓励和引导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我校确立了“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教育思路,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个性教育机制,制定了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在科学、艺术、体育等方面具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并学有专长。教学方法由单项灌输式向多维互动式转变,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转变。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在全面育人的基础上,重点“促优培特”,为特长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有利条件。建立活动课程体系,组织多种形式的社团组织、兴趣小组和课外活动,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难以显露的某些天赋、爱好、特长和才能有了发展的空间。我们以特长培养为着力点培育学校精神。它是每一个启中人的精神财富。重要的不是那些在国际竞赛活动中摘金夺银的少数学生,而是由此而激发出来的全校师生勇于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自我期望。奥赛得奖使学生看到成就事业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作为重点高中的学生,不能满足于考一所普通大学,寻一份谋生的职业,而要有成就一番事业的志向。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实现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在优化管理制度中塑造学校精神
管理对学校精神文化具有强劲的导引、提示、辐射功能。建立适应现代教育的管理制度,完善各种管理措施,使各项工作能沿着健康、科学的轨道运行,这是培育学校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的积淀、凝聚与升华,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它包括学校的教代会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学生的行为规范等。我们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培育学校精神。学校五年发展规划,校内结构工资发放方案,学校教职工常规考核工资发放办法,教师奖励办法等,深化了学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构建了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分配机制,优化了教育人力资源配置,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蓬勃的奋发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对推动我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加大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在构建校园文化中培育学校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学校精神不可缺少的方面。无论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显性文化建设,还是隐性文化建设,都是学校精神孕育的过程。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学校的绿化与美化,如绿化景点的安排、雕塑的创作设计;学校建筑布局的创意,如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的设计,教室、廊道的布置;学校传媒设施的设置,如校园网、黑板报、橱窗、标语牌等,都要能彰显学校的精神风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也是培育学校精神的重要载体。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发挥多方面的潜能,不仅使校园生活充满乐趣,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乐观向上的性格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体育节,培养学生团结拼搏精神;科技节,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文化艺术节,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校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培育学校精神注入源头活水。
学校精神的形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渐进的过程,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启东中学办学近80年,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业,在不断探索中开拓,在改革创新中发展,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投资1亿多元的现代化新校区,为启东中学在更高的平台上占领教育制高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启东中学显著的办学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高考成绩多年来一直稳居全省前茅,重点大学上线率稳定在90%以上,每年都有20名左右的学生考入清华、北大。1995年至今我校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十二金二银”。体育、文艺、小发明等方面也培养了不少特长学生。学校被誉为“人才培养的沃土,奥赛金牌的摇篮”,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中小学党建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卫生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先进职工之家,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等荣誉称号。学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断发展史,就是一部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历史。学校用它自身的发展对学校精神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当前,我校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学校制定了“十一五”规划,绘制了发展蓝图,力争成为江苏省首批五星级学校。全校师生正不断弘扬学校精神,真务求实,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敢争一流,努力把学校办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具有鲜明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名校。
(作者系江苏省启东中学校长、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一、在强化道德建设中培育学校精神
培育学校精神就是要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自律意识。做学问首先学会做人。新生进校的第一课,就是接受做人教育。高中三年学习生活中,贯穿始终的还是“做人”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生存,富有爱心,力争做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就是要让学生品行端正,遵守公德,热爱生活,富有理想,奋发上进,朝气蓬勃;就是要让学生善于与人相处,善于与人合作,有着良好的团队精神;就是要让学生自信自强,永不放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充满旺盛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教师的职业道德将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我们十分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教师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我们积极实施“三大工程”。通过开展“师表工程”,树立教职工良好的道德形象;通过开展“青蓝工程”,培养奋发有为、教有所成的骨干队伍;通过开展“名师工程”,鼓励教职工业务上冒尖,为学校创名牌、树品牌奠基。“三大工程”的实施,有利地促进了教职员工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学校先后选派了20多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20多位教师参加境外培训,20多位教师参加苏州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师队伍已在我校形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二、在培养个性特长中塑造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是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集中反映。为了鼓励和引导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我校确立了“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教育思路,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个性教育机制,制定了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在科学、艺术、体育等方面具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并学有专长。教学方法由单项灌输式向多维互动式转变,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转变。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在全面育人的基础上,重点“促优培特”,为特长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有利条件。建立活动课程体系,组织多种形式的社团组织、兴趣小组和课外活动,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难以显露的某些天赋、爱好、特长和才能有了发展的空间。我们以特长培养为着力点培育学校精神。它是每一个启中人的精神财富。重要的不是那些在国际竞赛活动中摘金夺银的少数学生,而是由此而激发出来的全校师生勇于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自我期望。奥赛得奖使学生看到成就事业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作为重点高中的学生,不能满足于考一所普通大学,寻一份谋生的职业,而要有成就一番事业的志向。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实现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在优化管理制度中塑造学校精神
管理对学校精神文化具有强劲的导引、提示、辐射功能。建立适应现代教育的管理制度,完善各种管理措施,使各项工作能沿着健康、科学的轨道运行,这是培育学校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的积淀、凝聚与升华,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它包括学校的教代会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学生的行为规范等。我们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培育学校精神。学校五年发展规划,校内结构工资发放方案,学校教职工常规考核工资发放办法,教师奖励办法等,深化了学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构建了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分配机制,优化了教育人力资源配置,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蓬勃的奋发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对推动我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加大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在构建校园文化中培育学校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学校精神不可缺少的方面。无论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显性文化建设,还是隐性文化建设,都是学校精神孕育的过程。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学校的绿化与美化,如绿化景点的安排、雕塑的创作设计;学校建筑布局的创意,如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的设计,教室、廊道的布置;学校传媒设施的设置,如校园网、黑板报、橱窗、标语牌等,都要能彰显学校的精神风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也是培育学校精神的重要载体。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发挥多方面的潜能,不仅使校园生活充满乐趣,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乐观向上的性格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体育节,培养学生团结拼搏精神;科技节,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精神;文化艺术节,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校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培育学校精神注入源头活水。
学校精神的形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渐进的过程,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启东中学办学近80年,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业,在不断探索中开拓,在改革创新中发展,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投资1亿多元的现代化新校区,为启东中学在更高的平台上占领教育制高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启东中学显著的办学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高考成绩多年来一直稳居全省前茅,重点大学上线率稳定在90%以上,每年都有20名左右的学生考入清华、北大。1995年至今我校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十二金二银”。体育、文艺、小发明等方面也培养了不少特长学生。学校被誉为“人才培养的沃土,奥赛金牌的摇篮”,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中小学党建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卫生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先进职工之家,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等荣誉称号。学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断发展史,就是一部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历史。学校用它自身的发展对学校精神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当前,我校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学校制定了“十一五”规划,绘制了发展蓝图,力争成为江苏省首批五星级学校。全校师生正不断弘扬学校精神,真务求实,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敢争一流,努力把学校办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具有鲜明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名校。
(作者系江苏省启东中学校长、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