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也谈减少师源性伤害
来源: 作者:黑龙江省黑河中学--宋晨升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7-05-31
“伤害”是一个既很具体又很抽象的语汇。离开具体的教育情境,抛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基础,“伤害”有时显得很悲切与狭隘。本文谈及的“伤害”系指心理创伤。
如果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审视教育伤害问题,那么,所谓“伤害”则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它的关注点不在于“消灭”,而在于“减少”;正如我们无法“消灭”矛盾,而只能“面对”矛盾一样!矛盾无处不在,“伤害”随时都可能发生!事实上,“伤害”的发生都源于具体的矛盾。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如何学会正确地审视、处理和解决矛盾,并从中学会积极而主动、从容而健康地有智慧地去生活。
教育社会学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交往。交往是双向的。当交往的主体属性不同“质”时,矛盾就会发生,“伤害”也就势属必然了。这里所谈及的“伤害”,是指心理层面的。严格地讲,教师和学生分属不同的“世界”——成人世界与非成人世界。这两个世界的“规则”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是“质”的不同的根因所在。对同一个问题的解读,成人与非成人的视角与结论往往是不同的:成人更理性些,青少年则更感性写。但教师的使命不容许其遵循“道不同不足为谋”的命题!因此,交往中的“碰撞”便会经常性的发生。有时,当“碰撞”的烈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产生所谓的“伤害”——不但学生受“伤害”,老师也在受到“伤害”。因此,老师和学生都在问:“为什么伤心总是难免得”?直到现在,我们还有很多老师都在不停地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莫非是学生变得越来越笨拙了?这个结论显然是荒谬的!事实上,是我们的世界与他们的世界的区隔加大了,我们与学生越来越变得不了解对方了!这是很危险的。
这个结论是否太过武断?!
如果把我们的目光放在更加宏阔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那么,我们就会心境平和许多。我们不难发现,这个社会在变——由传统向现代,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的巨变!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巨变,最深刻的莫过于价值的重组!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思维活跃,“反叛”性强,已经不能也做不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了——他们的视界有时甚至比教师要宽广!教师与学生的冲突与伤害,根因于两种价值观的碰撞!再说得深透些,是成人价值观遭遇到学生置疑与对抗的结果!所以,当我们抱怨学生“太不可思议”、“太不可理喻”、“太……”时,我们最好问一问自己“学生是否也在问相同的问题”?!
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过这样的话:青年不激进,社会还能进步吗?
此语虽系一面之词,但细细想来,倒也真的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反而言之,太过激进,也会走入另一个极端。少些激奋与不平,多些理解与宽容,回归理性与善待,恐怕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应然选择。
基于理解的基础,教师的使命就在于,尽量减少师生之间的无谓“伤害”。“伤害”毕竟有损身心健康,会弱化教育教学效果;“伤害”如果发生了,要学会抓住“伤害”所提供的教育契机,将其转化为一种有效能的教育资源——伤害往往伤心。有名人断言——“只有触及灵魂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我们身边真的有很多这样“不打不成交”的案例:“伤害”之后,师生关系反而更密切和融洽了!教师的教育智慧恰恰就在于此。
从学校教育的层面,在优化师生关系工作中,恐怕不能仅仅从“亲师信道”的教育伦理学角度去认识和看待、处理“伤害”问题。让教师背上教育伦理的包袱,有时太过沉重!甚至不很公平。实际上,我们的老师是非常地爱我们的学生的,以至于他们自己由于真“爱”或太“爱”自己的学生,也被学生伤害得身心两疲惫。但解铃还需系铃人,伤害既然是“师源性”的,顾名思义是源之于教师的伤害,教师就应该成为主动的“反思性实践者”。反思师源性伤害的成因及矫治,似应多视角地进行立体、多元的分析。
在与时俱进中达成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对教育科学化的追求并使教育体现时代特点、满足时代要求,决定了教育改革将始终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观念、理念的更新也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譬如,我们的教育,包括高中教育、大学教育,正在经历着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历史性转轨。如果疏于对教育改革大的宏观背景的理性思考,教师往往会把自己的教育使命单纯地定位于“教书育人” (如今的老师,应该扮演的是多重角色——如心理分析师、学业评价者、多种关系沟通协调者,还有新课程提倡的所谓‘合作者’、‘促进者’、‘平等中的首席’等等),也极易把自己的眼光仅仅局限在教室——办公室这一有限的时空里。大众化的教育,客观地要求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大众化、普及性的高中教育,也要求教师必须直面一个两难命题——“低进”与“高出”!所谓“低进”,是说起始年级的学生的素质普遍的不十分理想(不仅是智力层面的,也包括心理道德等层面的)!所谓“高出”,是说家庭、社会还有学生本人,对成才的预期都比较高。这就意味着,从教育教学的技术层面,教师又必须解决好“因材施教”的问题,使所有学生都成才。“低进”与“高出”的两难,“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困顿,让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承担着难以承受之重!解决“高出”应正视“低进”的现实,“因材施教”应以“面向全体”为前提。经历过精英教育的教师,一般已经形成了思维与行为的定式。因此,我们就不难发现,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他们有着“习惯性”的远近亲疏,潜意识当中更喜欢学业优良的好学生。这种“习惯”其实已经由一种暗示演变为一种明示:我更喜欢好学生。而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自然地感到被遗忘了、被疏远了、被歧视了,“伤害”也就从此产生了;而我们的老师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面向全体”的问题,其实是对学生受教育权的尊重问题,是教育公平的问题。有学者称,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教育的不公平,又是其他一切不公平的根因!想想看,我们如果真的对待学生有远近亲疏之别,那么,学生因此受“伤害”并怨恨老师,倒也不是没有道理。可见,这不是,或不仅仅是学生的自尊心受损伤的小问题,那样看问题,显然是失之肤浅了!
给学生更多的民主与关怀。教育民主化是世界性的潮流。有关“主体”与“主导”的讨论,曾经弥漫着整个中国教育理论界与学校教育中相当长一段时间。现象上看是教育技术问题,其实也是观念与理念的问题,其核心和焦点是对学生地位的认识与对待问题。很多学者更愿意在字源学上打转转,来探讨“主体”、“主导”的意蕴,但是,从欧美舶来的东西在中国是否会“水土不服”?!因此,忽略我国东方文化的本土背景的讨论是徒劳的。这样的讨论如今已经不再轰轰烈烈了,但实际上,问题并未得到真正的解决。虽然理论上,我们承认师生地位的平等性,但在教育实践层面上,与理论上描述的差距还是相当遥远的!新课程提倡的许多“新”理念,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都走了样,变了型。笔者认为,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味地问责教育与教师是有失公允的!拷问当下中国的教育及其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不禁要问,谁来埋单?!体制性的障碍是个人无力突破的。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终生发展与幸福,毕竟付有人道的责任!平等地与学生相处对教师而言,完全可以理智地做到。我们应从“走近”学生而“走进”学生——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理。师生间的所谓“伤害”,更多的源于误解,误解源于缺少沟通,而当沟通能够成为朋友、亲人间的沟通时,“伤害”往往就逃遁了。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已经积累了不少,相信还会更多。
更积极地建构和谐师生关系。在学校这个特定的教育时空内,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教育关系,对师生的成长影响也最大。但是,这对关系又最充满变数与悬念。处理得体,能够“教学相长”,处理失当,又会“师生相伤”!师生关系的改良与优化,关键取决于教师。无庸置疑,教师处于师生关系的强势地位,学生则处于弱势地位;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受动地位。无论是减少“伤害”,还是优化“伤害”处理过程与结果,教师都应持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态度。前文提到,教育的本质是交往。只有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才能达成教育信息的传递,教育心理的交融,形成有效的教育效果。这种交流或交往的过程,用新课程的理念解说,就是“互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良好师生关系主动建构的意识与自觉。以往,我们曾经仅仅把师生的交往,理解成辅助教育教学的外在支撑,这其实是对教育内在本质的割裂。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技术——心理过程。缺少心理参与的教育教学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所谓“互动”是心(智力因素)、神(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互动,“神”就是积极的心态、积极的期待等。试想,一位整节课总挨教师批评的学生,课堂上会是怎样的狼狈,其学习的“效果”会是怎样,他能不“恨”老师吗?这里,老师的不当批评,就是师源性“伤害”!教师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建立和优化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基本前提,这一前提的缺失,将意味着教学效果的降低,老师再大的能力,都将难以弥补!
高度重视细节的教育价值。教育是过程性的,细节是构成过程的要素。教师对学生的“师源性伤害”,其实大多不是出于教师主观上的故意!教师对学生的“伤害”往往是出于“无意识”并因一些小事造成的。曾经有人这样说过,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此言既包括正面的影响,也包括负面的影响。教师的“不经意”或疏忽,都会产生教育的效应。有专家建言,在平时的师生交往中,包括很私人的交往,教师要多夸赞学生,因为学生的成长大都建基于积极的激励;少有少年是在不间断的“数落”中“健康”成长的!这种“平时”的鼓励,其实就是一种很“细节”的东西。但实事求是地讲,在表扬学生方面,我们显得太过苛求了,甚至表现为一种吝啬!在律己从严方面,有时又显得很随意!这些都极易造成学生失望的感受。对学生而言,“失望”难道不是一种隐性伤害吗?不是我们的学生过于挑剔,而是我们对自己还不是很“挑剔”。教师应否经常性地反问一下自己——“假如我是学生”!换位思考有时能让我们多一份警觉,多一份严谨。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教师不可借此聊以自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不允许假设的,也经不起失败!这就要求教师的工作必须严谨!教师其实是一种课程资源。新课程认为,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都是课程。教师难道不是一种课程吗?名师所以能出高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就是最直观的教材!细节成就魅力!教师的威信不是权力因素赋予的,它是教师恒久的坚持与一以贯之的表里如一铸就的!关注细节,需要我们“用心”去做教育,而用心做教育就一定会做好教育!
如果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审视教育伤害问题,那么,所谓“伤害”则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它的关注点不在于“消灭”,而在于“减少”;正如我们无法“消灭”矛盾,而只能“面对”矛盾一样!矛盾无处不在,“伤害”随时都可能发生!事实上,“伤害”的发生都源于具体的矛盾。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如何学会正确地审视、处理和解决矛盾,并从中学会积极而主动、从容而健康地有智慧地去生活。
教育社会学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交往。交往是双向的。当交往的主体属性不同“质”时,矛盾就会发生,“伤害”也就势属必然了。这里所谈及的“伤害”,是指心理层面的。严格地讲,教师和学生分属不同的“世界”——成人世界与非成人世界。这两个世界的“规则”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是“质”的不同的根因所在。对同一个问题的解读,成人与非成人的视角与结论往往是不同的:成人更理性些,青少年则更感性写。但教师的使命不容许其遵循“道不同不足为谋”的命题!因此,交往中的“碰撞”便会经常性的发生。有时,当“碰撞”的烈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产生所谓的“伤害”——不但学生受“伤害”,老师也在受到“伤害”。因此,老师和学生都在问:“为什么伤心总是难免得”?直到现在,我们还有很多老师都在不停地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莫非是学生变得越来越笨拙了?这个结论显然是荒谬的!事实上,是我们的世界与他们的世界的区隔加大了,我们与学生越来越变得不了解对方了!这是很危险的。
这个结论是否太过武断?!
如果把我们的目光放在更加宏阔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那么,我们就会心境平和许多。我们不难发现,这个社会在变——由传统向现代,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的巨变!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巨变,最深刻的莫过于价值的重组!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思维活跃,“反叛”性强,已经不能也做不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了——他们的视界有时甚至比教师要宽广!教师与学生的冲突与伤害,根因于两种价值观的碰撞!再说得深透些,是成人价值观遭遇到学生置疑与对抗的结果!所以,当我们抱怨学生“太不可思议”、“太不可理喻”、“太……”时,我们最好问一问自己“学生是否也在问相同的问题”?!
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过这样的话:青年不激进,社会还能进步吗?
此语虽系一面之词,但细细想来,倒也真的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反而言之,太过激进,也会走入另一个极端。少些激奋与不平,多些理解与宽容,回归理性与善待,恐怕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应然选择。
基于理解的基础,教师的使命就在于,尽量减少师生之间的无谓“伤害”。“伤害”毕竟有损身心健康,会弱化教育教学效果;“伤害”如果发生了,要学会抓住“伤害”所提供的教育契机,将其转化为一种有效能的教育资源——伤害往往伤心。有名人断言——“只有触及灵魂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我们身边真的有很多这样“不打不成交”的案例:“伤害”之后,师生关系反而更密切和融洽了!教师的教育智慧恰恰就在于此。
从学校教育的层面,在优化师生关系工作中,恐怕不能仅仅从“亲师信道”的教育伦理学角度去认识和看待、处理“伤害”问题。让教师背上教育伦理的包袱,有时太过沉重!甚至不很公平。实际上,我们的老师是非常地爱我们的学生的,以至于他们自己由于真“爱”或太“爱”自己的学生,也被学生伤害得身心两疲惫。但解铃还需系铃人,伤害既然是“师源性”的,顾名思义是源之于教师的伤害,教师就应该成为主动的“反思性实践者”。反思师源性伤害的成因及矫治,似应多视角地进行立体、多元的分析。
在与时俱进中达成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对教育科学化的追求并使教育体现时代特点、满足时代要求,决定了教育改革将始终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观念、理念的更新也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譬如,我们的教育,包括高中教育、大学教育,正在经历着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历史性转轨。如果疏于对教育改革大的宏观背景的理性思考,教师往往会把自己的教育使命单纯地定位于“教书育人” (如今的老师,应该扮演的是多重角色——如心理分析师、学业评价者、多种关系沟通协调者,还有新课程提倡的所谓‘合作者’、‘促进者’、‘平等中的首席’等等),也极易把自己的眼光仅仅局限在教室——办公室这一有限的时空里。大众化的教育,客观地要求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大众化、普及性的高中教育,也要求教师必须直面一个两难命题——“低进”与“高出”!所谓“低进”,是说起始年级的学生的素质普遍的不十分理想(不仅是智力层面的,也包括心理道德等层面的)!所谓“高出”,是说家庭、社会还有学生本人,对成才的预期都比较高。这就意味着,从教育教学的技术层面,教师又必须解决好“因材施教”的问题,使所有学生都成才。“低进”与“高出”的两难,“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困顿,让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承担着难以承受之重!解决“高出”应正视“低进”的现实,“因材施教”应以“面向全体”为前提。经历过精英教育的教师,一般已经形成了思维与行为的定式。因此,我们就不难发现,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他们有着“习惯性”的远近亲疏,潜意识当中更喜欢学业优良的好学生。这种“习惯”其实已经由一种暗示演变为一种明示:我更喜欢好学生。而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自然地感到被遗忘了、被疏远了、被歧视了,“伤害”也就从此产生了;而我们的老师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面向全体”的问题,其实是对学生受教育权的尊重问题,是教育公平的问题。有学者称,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教育的不公平,又是其他一切不公平的根因!想想看,我们如果真的对待学生有远近亲疏之别,那么,学生因此受“伤害”并怨恨老师,倒也不是没有道理。可见,这不是,或不仅仅是学生的自尊心受损伤的小问题,那样看问题,显然是失之肤浅了!
给学生更多的民主与关怀。教育民主化是世界性的潮流。有关“主体”与“主导”的讨论,曾经弥漫着整个中国教育理论界与学校教育中相当长一段时间。现象上看是教育技术问题,其实也是观念与理念的问题,其核心和焦点是对学生地位的认识与对待问题。很多学者更愿意在字源学上打转转,来探讨“主体”、“主导”的意蕴,但是,从欧美舶来的东西在中国是否会“水土不服”?!因此,忽略我国东方文化的本土背景的讨论是徒劳的。这样的讨论如今已经不再轰轰烈烈了,但实际上,问题并未得到真正的解决。虽然理论上,我们承认师生地位的平等性,但在教育实践层面上,与理论上描述的差距还是相当遥远的!新课程提倡的许多“新”理念,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都走了样,变了型。笔者认为,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味地问责教育与教师是有失公允的!拷问当下中国的教育及其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不禁要问,谁来埋单?!体制性的障碍是个人无力突破的。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终生发展与幸福,毕竟付有人道的责任!平等地与学生相处对教师而言,完全可以理智地做到。我们应从“走近”学生而“走进”学生——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理。师生间的所谓“伤害”,更多的源于误解,误解源于缺少沟通,而当沟通能够成为朋友、亲人间的沟通时,“伤害”往往就逃遁了。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已经积累了不少,相信还会更多。
更积极地建构和谐师生关系。在学校这个特定的教育时空内,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教育关系,对师生的成长影响也最大。但是,这对关系又最充满变数与悬念。处理得体,能够“教学相长”,处理失当,又会“师生相伤”!师生关系的改良与优化,关键取决于教师。无庸置疑,教师处于师生关系的强势地位,学生则处于弱势地位;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受动地位。无论是减少“伤害”,还是优化“伤害”处理过程与结果,教师都应持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态度。前文提到,教育的本质是交往。只有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才能达成教育信息的传递,教育心理的交融,形成有效的教育效果。这种交流或交往的过程,用新课程的理念解说,就是“互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良好师生关系主动建构的意识与自觉。以往,我们曾经仅仅把师生的交往,理解成辅助教育教学的外在支撑,这其实是对教育内在本质的割裂。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技术——心理过程。缺少心理参与的教育教学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所谓“互动”是心(智力因素)、神(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互动,“神”就是积极的心态、积极的期待等。试想,一位整节课总挨教师批评的学生,课堂上会是怎样的狼狈,其学习的“效果”会是怎样,他能不“恨”老师吗?这里,老师的不当批评,就是师源性“伤害”!教师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建立和优化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基本前提,这一前提的缺失,将意味着教学效果的降低,老师再大的能力,都将难以弥补!
高度重视细节的教育价值。教育是过程性的,细节是构成过程的要素。教师对学生的“师源性伤害”,其实大多不是出于教师主观上的故意!教师对学生的“伤害”往往是出于“无意识”并因一些小事造成的。曾经有人这样说过,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此言既包括正面的影响,也包括负面的影响。教师的“不经意”或疏忽,都会产生教育的效应。有专家建言,在平时的师生交往中,包括很私人的交往,教师要多夸赞学生,因为学生的成长大都建基于积极的激励;少有少年是在不间断的“数落”中“健康”成长的!这种“平时”的鼓励,其实就是一种很“细节”的东西。但实事求是地讲,在表扬学生方面,我们显得太过苛求了,甚至表现为一种吝啬!在律己从严方面,有时又显得很随意!这些都极易造成学生失望的感受。对学生而言,“失望”难道不是一种隐性伤害吗?不是我们的学生过于挑剔,而是我们对自己还不是很“挑剔”。教师应否经常性地反问一下自己——“假如我是学生”!换位思考有时能让我们多一份警觉,多一份严谨。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教师不可借此聊以自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不允许假设的,也经不起失败!这就要求教师的工作必须严谨!教师其实是一种课程资源。新课程认为,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都是课程。教师难道不是一种课程吗?名师所以能出高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就是最直观的教材!细节成就魅力!教师的威信不是权力因素赋予的,它是教师恒久的坚持与一以贯之的表里如一铸就的!关注细节,需要我们“用心”去做教育,而用心做教育就一定会做好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