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政机关与学校之间,我最终选择了与孩子在一起,而且一干就是17年。17年间,我没向主管部门要过一分钱,东拼西凑地筹款盖了12座楼;17年间,教职员工家里的婚、丧公事,也必亲自捎去一份学校的心意;17年间,我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将一所薄弱校变成全国百所特色校之一。我不太看重考勤等常规性管理,对教师的进修与科研却格外认真。也很少举行开学典礼,每学期的假前会议,讲话也从不超过5分钟。我喜欢书法,是中国书协会员、山东书协理事,我将书法艺术的本体理论融入到学校管理之中。对于倾注了大半生的教育事业,对于未来,我依然像年轻人一样踌躇满志,要在退休前实现尚未实施的计划。
在党政机关工作了6年,为什么最后又回到了学校,而且一干就是17年?! 说是选择,还不如说是缘分。高中毕业后我当了3年民办教师,后被推荐上了山东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走进了教师队伍。1980年,我被调到潍县一中(现寒亭一中)任教,1984年初又被调到区教育局任副局长。1988年12月,我离开教育局,到区委宣传部任常务副部长。1990年初原一中校长升迁,我又被调回一中任校长。组织上的最终安排其实正合我意,因为我热爱教育。教育工作是国之大计、民之大计,是最基本的国策,是最伟大的民心工程,为国育才、为民教子,工作实实在在,更符合我求真务实的性格。回到一中近17年,我从未想过离开,学校教育的实践使我感悟了育人的责任和教育的真谛,体会到和孩子在一起是多么快乐。
在区教育局和区委宣传部工作的经历,让我学到了不少教育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先进经验。如果说在教育局更多是务虚的话,那么回到学校则必须务实。在宣传部干了不到两年,但收获不小,最明显的感觉是视野开阔了,认识水平也有了提高,树立了大局意识、中心工作意识、为民意识,事业心、责任感都有了明显增强。现在虽说管理的是一所学校,但我从不局限在学校这个圈子里考虑问题,而是将学校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老百姓的愿望等联系起来思考和谋划,使一中的教学质量一直在全市领先。近几年,除了本区学生外,区外慕名而来求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出现了校舍紧张、师资缺乏等问题,于是我们东借西贷增添了校舍,并引进师范类本科毕业生100多名,缓解了这一矛盾。事实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在党政机关工作的经历。
参加工作的33年,教育工作干了29年,对教育确实有感情,因为我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这可能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吧!教师的工作是最辛苦的,的确如春蚕、如蜡烛,奉献自我、惠及后代。要说最突出的感受,我觉得教师才是天底下最可敬、最可爱的人。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学校的老师真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他们很爱学生,学生生病帮着送医院、熬药、送饭;每逢清明、中秋节,他们为学生送去鸡蛋、月饼。老师们这么辛苦,我想我只有好好地为他们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才算对得起他们。在职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为老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这应该是校长追求的目标。
我认为一所学校的发展壮大,与学校的治校观和育人理念的定位有着非常重要的因果关系。我认为校长对教育的深入理解及对教育的融入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
1、学校要为学生和老师服务,就是一种人性化管理。
我们学校的规章制度从不上墙。条文是用的,不是给人看的,我倒觉得在墙上贴一些名言警句更好一些,学生天天看,时间久了会潜移默化地成为心中的信条。1993年以后,学校管理从条规管理过渡到了以德治校。有的学校对教师的考勤、备课是狠抓、严抓,老师没有多少自由的空间。其实,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将老师束缚在条文框框里。以前人们总说,学校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教师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我认为两者同等重要。我们学校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老师结婚,或家有丧事,无论家住得多么偏僻,当日天气多么差,工作多么繁忙,校领导都必须参加。别的可以补,这个不能补啊!此外,我们学校在车辆的使用上,老师有急事都是优先安排。为解决老师的孩子上学路远的问题,学校还专门配置了大客车。
2.校长的个性往往体现在学校的管理之中。
我觉得,校长与学校是相互影响的,学校文化影响着校长的治校理念,同时校长的个性在学校管理上也有所体现,即所谓的校风。一个学校不仅要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还要有充满正气的校风。在校风建设方面,学校倡导以德治校、以德树人,工作上的事情要严格按照制度办,人际关系方面则倡导与人为善、友好相处。有的老师提出,校风建设还应包括在同事面前不说领导的坏话、在领导面前不说同事的坏话、在校外不能有有损害学校形象的言行。我觉得很有道理。每次家长会,我都喜欢把自己的治家哲学跟家长讲,希望家长克服自身的弱点,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好样子。久而久之,老师、校长与家长的风格融合在一起,进而影响到学生,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
3.育人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
让学生学会做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我习惯于在学生毕业时寄语学生,教育他们在“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把握好自己,告诉学生诚信做人等道理,以一个长辈的身份跟学生说心里话,学生爱听。高中3年的教育不能仅仅限于3年,毕业仅仅是人生的开始。
4.怎么帮助学生成才。
学生将来要走向生活,学校应该对学生和社会负责,本着这样的原则,在寒亭一中,每个后进生都有档案,老师会对其进行补弱。我经常跟老师讲,有本事把中下游的学生带上去,才是成功的、负责的教育。所以教师不能眼里只有“好学生”,不能只与成绩好的学生沟通,欠发展的学生更需要交流沟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迎头赶上,使其成才,是校长和每个教师的责任。
5.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要办好一所学校,关键靠教师,对教师不只是使用问题,更重要的是尊重、理解、团结和依靠他们。对教师的成长,我们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抓教育,教育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负起教师的责任,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二是抓学习,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个永恒的课题。前些年,我们有四十多名老师学历不达标,学校就负担经费让他们去学习,先后都拿到了本科学历。三是培养合作精神,除在全员中倡导友好相处外,我们还有教师的“集体备课和同组听课”制度。通过这些制度来整合团体智慧、发挥集体优势。四是大兴科研之风,让教师在以老带新,相互学习中逐步成长。
6.如何才能使教研真正开展起来。
这一点,关键在于对教科研认识的态度。科研是学校的第一生产力,学校教育离不开科研,一方面要不断实践,另一方面要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很多人认为教师的正业是抓教学、抓升学率。反思一下教学,搞些教学研究,然后写成论文,真的就是不务正业?我不这样认为,平时的教学工作是基础、素材,教研则是提高、升华。对于这个问题,领导要先反省自己,如果导向错了,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将非常大。另一方面,科研只喊口号不行,要有专人来抓,才能见实效。我们2001年成立了科研处,刚开始由教导主任兼管,但效果不明显,于是配了一个专职副校长,每年投入几十万元。事实证明,科研不仅不会影响教学,反过来还会促进教学。
7.怎么看待校长职位
成功与否,别人说才算,很多人羡慕校长的职位,是看到了校长的权力,其中有一些非理性的因素。一个学校搞好了,有成绩了,领导肯定、社会赞扬、家长信赖,这与校长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因此这样的校长社会威望高,人人尊重。相反,学校治理不好,搞砸了,人们也就不羡慕了。我刚担任校长时,是紧张大于喜悦,荣幸之中夹杂着责任感,因为学校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百年大计的崇高事业,牵涉到千百个家庭的幸福。我愿意当校长,并一直坚持下来,是因为这个职业能够体现我的价值。由于心中始终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肩上的压力也不小。说实话,学校的各种事务都集中在校长一个人身上,每天的工作还是比较累的。
8.做为校长来讲,如何评价自己。
我认为这还是一个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关于人的精神境界,有三个层次:温饱、文化、儒释道精神,以及三个目标,名、利、价值。我比较信奉毛主席的一句话:做一个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话我爱听,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我们办学的原则和标准。我觉得,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不能被动等靠,要积极主动想办法。当校长17年里,自己跑、自己凑,学校盖了12座楼,学校环境整理的幽雅艺人,要是等上级拨款,一中现在还是一片平房呢!当区人大代表这几年,我在提高教师工资,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也尽己所能做了一些实事。至于是不是好校长,自己说不算,组织上说好才算好,群众说好才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