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与解决方法初探
来源: 作者:广东省 番禺区石楼镇莲花山中学--黎伙有--杜锦升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7-05-31
作为一名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授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给学生做德育方面的工作。相信那些当过班主任或从事学校德育工作的教师们都有这样一种体会:给学生传授知识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做学生的德育工作,特别是那些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装最让人感到头疼。因为这些学生个性强,不易接受老师的教导,而且往往会与施教者背道而行。如果辅导的老师稍缺乏耐性或方法不对头,这些学生就会“破罐了破摔”和辅导老师对着干,其逆反心态表露无遗。虽然,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异常心理在中学生中并不是普遍现象,但其产生的消极影响无论对学生本人、集体或社会都有一定的危害性。在校时,这些学生常常是违反校纪的“专业户”;踏入社会时,他们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社会管理的一个隐患。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能放弃这部分的学生,而是要努力去转变他们,使他们回到“正轨”上来,成为社会的生力军。
那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由下面这些因素引起的:
第一、 特殊的心理期和生理期是诱发逆反心理的主因。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它们由低向高排列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需要随着年龄的变化不断发生量变,更换主体地位。而处于中学生时代的青少年刚好处于心理的断乳期。这一时期的少年“一半是儿童,一半是青年”,幼稚与成熟并存。在人生旅途中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一个令人烦恼而又充满希望的时期。青少年进入中学后,独立自我意识增强,需要有一个自己的“安全小天地”。这一时期的中学生不仅需要生理、安全的需要,逐渐渴望摆脱成人的依赖感,他们渴望成人对他们尊重和理解,渴望能与成年人拥有一样平等的地位,但他们在经济上和情感上又不能脱离父母,于是产生一种“欲舍难离”矛盾的心理。虽然有时他们对父母提出的要求不满意,但又往往不敢和父母闹翻,只得勉为其难地接受。但长期的压抑使他们慢慢产生厌恶的情绪,严重的就会形成逆反心理。
第二、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家庭中其它年长者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于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但随着社会上意识的急剧变化,教育难度的增加,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不少的误区,其中严教过度或放任自由是青少年形成不健康心理的主要原因。
据有关调查发现:严教过度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是普遍现象存在的一种现象;而放任自由式的家庭也占有相当部分。
严教过度给青少年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由于青少年处于一个特殊的心理时期,逐渐摆脱儿童时期的那种对成年人依赖心理,他们渴望父母的尊重与理解,厌倦被动地给父母所支配,希望能按自己意志独立去完成一些事情。但那些习惯了“大棒政策”的父母对自己子女的这些心理上变化往往缺乏探究,对子女提出的要求,总是简单而粗暴地给予扼杀。长此以往,作为子女的他们心理上就会产生障碍:一种是形成自我否定型的心理,做事总是顺从别人的意愿,缺乏自信心;另一种是形成逆反心理(当经历过一次或多次父母给自己作的决定是错误时,以后凡是父母作的决定都会产生否定的心理,拒绝执行。)。
放任自由式的家庭教育也是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受这种家庭教育的青少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容易养成自由散漫、无拘无束的习惯,在学校或社会上做事总喜爱按自己的主观意志进行。当客观环境不允许他们这样做时,他们就会对自己本应要完成的事或履行的责任采取抽身离去或倒行逆施破而坏之。
导致严教过度或放任自由式的家庭教育的成因主要有:父母的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社会环境的变化;父母缺乏育儿的自信心和耐性形成的。
第三、不当的学校教育手段也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制度的不完善,许多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还停留在“重智不重德”的误区上,往往轻视对学生德育工作,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是过于放松就是过于严厉。
学校较之于家庭,学生获得的交际面更广,更还需要得到集体认同和关怀,特别渴望得到在学校中居于领导地位的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渴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指引。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上具有激烈、动荡、不稳定的特点,不少十分聪明、原来可望成才的孩子,因为心理上的问题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与引导而丧失成才的机会。一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受到集体的排斥或老师的不恰当教育方式,听多了“你怎么老是不及格”“老是违反纪律,你是没得救的了等等”评价,这些学生就会形成“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他们不怕老师的责备和学校的严惩,依旧我行我素,违纪行为照犯不误,甚至还以违纪来吸引老师的注意为荣。对此,不能不说这是一种令人叹息的教育现象。
第四、不良的社会环境也是逆反心理产生的诱发因素。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受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受社会环境影响也越来越复杂。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青少年面上露出的更多是迷惑不解和感到新奇刺激。他们往往缺乏理智的分析,总是处于一种盲目的崇拜、模仿。在今天盛行改革开放的社会里,在相当多先进东西涌入国门的同时,也有一些西方的“歪念”渗入,如那些鼓吹个性自由的思想最能迷惑青少年的心理。这种思想一经内化,就容易把个人看得高于一切,当客观现实不允许他们这种个性张扬时,逆反心理就极易形成。
以上就是我个人关于逆反心理形成原因的一些体会当然形成逆反心理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在此我不再去叙述。下面就我个人的一些经历谈谈如何防治逆反心理的方法,我认为要处理好逆反心理这个问题除了在意识上要有相当足够的重视外,关键做到防治结合,而且防才是主要的,治只不过是一种补救措施。我认为要防治好逆反心理,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提高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增加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帮助青少年安全渡过人生心理的“危险期”,使他们快快健康成长起来,稳步向成年人迈进。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一个健康的人应该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但现实中的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由于青少年引起的社会问题正日益严重。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相当多的青少年存在着心理障碍,初中生约为13.7%,高中生约为18.8%。可以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而且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还削弱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身体上的疾病可以到医院里找医生,但心理上的毛病又找谁呢?对此,许多的青少年甚至家长都不知所以。而且有的家长一听自己的子女要找心理医生就以为自己的子女得的是精神病,令人哭笑不得,不过这反映出人们对心理方面的认识确实是太少了。这当然和我国一直以来对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不够重视有关。心理学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门服务性学科在我国进行系统研究发展时间并不长,社会对这方面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未能引起人们的真正重视。学校里、社会上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辅导还未有足够的措施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还未跟上社会的大环境。为此,社会要加大力度,增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包括软件和硬件上的投入。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人们去认识和解决心理上遇到的问题。
第二、更新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式,形成良好、民主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防止逆反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父母应迅速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合理调整家庭教育的方法,做到宽严有度。父母彼此爱护,努力营建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学习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作为父母要懂得一些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多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对于他们的一些合理要求要尽可能地满足,如果有困难时,应敞开心扉和他们讲清楚,避免子女因误解而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调整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的观念和方法。
学校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地方,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更应该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贡献。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许多学校还在为拼命追求高分而不择手段,真是做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依旧搞原来的那一套。他们把“智”放在第一位,“德”放在第二位,其它的就更不用说了。这种做法在今天不仅不符合社会的发展形势,而且在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所以,作为学校领导要改变观念,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重视培养学生向全方面发展。而且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领导也了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不要过于简单。在许多的学校里有这样一种情况:在处理有问题的学生时,无论班主任或德育主任总是采取“责备——检讨——惩罚”一条线的方法。这种做法,不仅过于简单而且也让学生反感,而且,责备多了、惩罚多了学生也感到麻木,久而久之他们就能学会“兵来将挡,水来土淹”,逆反心理就应运而生了。其实,现在给学生做德育工作不再是单单按照社会要求去规范学生行为那么简单,其中揉合了许多心理辅导方面的问题。这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这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仅从德育上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等的教育,还要给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工作,做到品德教育和心理辅导双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德育工作取得满意效果。
这就是我俩人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关于怎样对待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当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处理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上还要考虑其它多方面的因素。但我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教育投入的增加,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会不断得到完善的。
那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由下面这些因素引起的:
第一、 特殊的心理期和生理期是诱发逆反心理的主因。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它们由低向高排列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需要随着年龄的变化不断发生量变,更换主体地位。而处于中学生时代的青少年刚好处于心理的断乳期。这一时期的少年“一半是儿童,一半是青年”,幼稚与成熟并存。在人生旅途中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一个令人烦恼而又充满希望的时期。青少年进入中学后,独立自我意识增强,需要有一个自己的“安全小天地”。这一时期的中学生不仅需要生理、安全的需要,逐渐渴望摆脱成人的依赖感,他们渴望成人对他们尊重和理解,渴望能与成年人拥有一样平等的地位,但他们在经济上和情感上又不能脱离父母,于是产生一种“欲舍难离”矛盾的心理。虽然有时他们对父母提出的要求不满意,但又往往不敢和父母闹翻,只得勉为其难地接受。但长期的压抑使他们慢慢产生厌恶的情绪,严重的就会形成逆反心理。
第二、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家庭中其它年长者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于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但随着社会上意识的急剧变化,教育难度的增加,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不少的误区,其中严教过度或放任自由是青少年形成不健康心理的主要原因。
据有关调查发现:严教过度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是普遍现象存在的一种现象;而放任自由式的家庭也占有相当部分。
严教过度给青少年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由于青少年处于一个特殊的心理时期,逐渐摆脱儿童时期的那种对成年人依赖心理,他们渴望父母的尊重与理解,厌倦被动地给父母所支配,希望能按自己意志独立去完成一些事情。但那些习惯了“大棒政策”的父母对自己子女的这些心理上变化往往缺乏探究,对子女提出的要求,总是简单而粗暴地给予扼杀。长此以往,作为子女的他们心理上就会产生障碍:一种是形成自我否定型的心理,做事总是顺从别人的意愿,缺乏自信心;另一种是形成逆反心理(当经历过一次或多次父母给自己作的决定是错误时,以后凡是父母作的决定都会产生否定的心理,拒绝执行。)。
放任自由式的家庭教育也是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受这种家庭教育的青少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容易养成自由散漫、无拘无束的习惯,在学校或社会上做事总喜爱按自己的主观意志进行。当客观环境不允许他们这样做时,他们就会对自己本应要完成的事或履行的责任采取抽身离去或倒行逆施破而坏之。
导致严教过度或放任自由式的家庭教育的成因主要有:父母的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社会环境的变化;父母缺乏育儿的自信心和耐性形成的。
第三、不当的学校教育手段也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制度的不完善,许多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还停留在“重智不重德”的误区上,往往轻视对学生德育工作,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是过于放松就是过于严厉。
学校较之于家庭,学生获得的交际面更广,更还需要得到集体认同和关怀,特别渴望得到在学校中居于领导地位的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渴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指引。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上具有激烈、动荡、不稳定的特点,不少十分聪明、原来可望成才的孩子,因为心理上的问题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与引导而丧失成才的机会。一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受到集体的排斥或老师的不恰当教育方式,听多了“你怎么老是不及格”“老是违反纪律,你是没得救的了等等”评价,这些学生就会形成“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他们不怕老师的责备和学校的严惩,依旧我行我素,违纪行为照犯不误,甚至还以违纪来吸引老师的注意为荣。对此,不能不说这是一种令人叹息的教育现象。
第四、不良的社会环境也是逆反心理产生的诱发因素。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受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受社会环境影响也越来越复杂。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青少年面上露出的更多是迷惑不解和感到新奇刺激。他们往往缺乏理智的分析,总是处于一种盲目的崇拜、模仿。在今天盛行改革开放的社会里,在相当多先进东西涌入国门的同时,也有一些西方的“歪念”渗入,如那些鼓吹个性自由的思想最能迷惑青少年的心理。这种思想一经内化,就容易把个人看得高于一切,当客观现实不允许他们这种个性张扬时,逆反心理就极易形成。
以上就是我个人关于逆反心理形成原因的一些体会当然形成逆反心理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在此我不再去叙述。下面就我个人的一些经历谈谈如何防治逆反心理的方法,我认为要处理好逆反心理这个问题除了在意识上要有相当足够的重视外,关键做到防治结合,而且防才是主要的,治只不过是一种补救措施。我认为要防治好逆反心理,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提高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增加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帮助青少年安全渡过人生心理的“危险期”,使他们快快健康成长起来,稳步向成年人迈进。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一个健康的人应该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但现实中的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由于青少年引起的社会问题正日益严重。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相当多的青少年存在着心理障碍,初中生约为13.7%,高中生约为18.8%。可以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而且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还削弱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身体上的疾病可以到医院里找医生,但心理上的毛病又找谁呢?对此,许多的青少年甚至家长都不知所以。而且有的家长一听自己的子女要找心理医生就以为自己的子女得的是精神病,令人哭笑不得,不过这反映出人们对心理方面的认识确实是太少了。这当然和我国一直以来对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不够重视有关。心理学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门服务性学科在我国进行系统研究发展时间并不长,社会对这方面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未能引起人们的真正重视。学校里、社会上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辅导还未有足够的措施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还未跟上社会的大环境。为此,社会要加大力度,增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包括软件和硬件上的投入。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人们去认识和解决心理上遇到的问题。
第二、更新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式,形成良好、民主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防止逆反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父母应迅速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合理调整家庭教育的方法,做到宽严有度。父母彼此爱护,努力营建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学习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作为父母要懂得一些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多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对于他们的一些合理要求要尽可能地满足,如果有困难时,应敞开心扉和他们讲清楚,避免子女因误解而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调整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的观念和方法。
学校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地方,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更应该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贡献。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许多学校还在为拼命追求高分而不择手段,真是做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依旧搞原来的那一套。他们把“智”放在第一位,“德”放在第二位,其它的就更不用说了。这种做法在今天不仅不符合社会的发展形势,而且在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所以,作为学校领导要改变观念,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重视培养学生向全方面发展。而且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领导也了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不要过于简单。在许多的学校里有这样一种情况:在处理有问题的学生时,无论班主任或德育主任总是采取“责备——检讨——惩罚”一条线的方法。这种做法,不仅过于简单而且也让学生反感,而且,责备多了、惩罚多了学生也感到麻木,久而久之他们就能学会“兵来将挡,水来土淹”,逆反心理就应运而生了。其实,现在给学生做德育工作不再是单单按照社会要求去规范学生行为那么简单,其中揉合了许多心理辅导方面的问题。这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这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仅从德育上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等的教育,还要给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工作,做到品德教育和心理辅导双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德育工作取得满意效果。
这就是我俩人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关于怎样对待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当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处理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上还要考虑其它多方面的因素。但我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教育投入的增加,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会不断得到完善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