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约束与激励----在中学生思想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工作中的善用
来源: 作者:广东省吴川市第三中学---叶炳森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7-05-31
目前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是任重道远。原因除了原先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健康的政治氛围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之外,又增加了逐年扩大招生后的低素质生(如思想纪律差、学习困难生)。据近年招生统计,仅高一新生不到录取分数线而低分入学的学生占招生总数的20%,(在最近的两年中这类学生几乎达到25%)。而思想行为差且有违纪处分记录的学生就占6.2%。面对一定数量的低素质生,确令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天天面对这些学生的老师们费尽心神。同时,要教育转化这部分学生,让他们跟上队伍,这更是教师们既艰巨又重要的任务。
教育转化这些低素质学生,各校均有自己一套好办法。在这里我想谈用约束与激励的方法来教育转化这些学生的一些感受。
制定法则,规范学生的行为,这就是约束。我认为要教育转化这些学生,首先要给这些学生制定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或条例,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吴川市第三中学学生操行等级量化评定办法》、《中学生守则》等,让这些学生熟知这些规章制度。这就属于一种条文性的制度约束。假若没有这些制度条文,学生就失去了一种思想行为的准则,那些是该做的,那些是不该做的也难以分辩。有了这些条文性的制度约束后,还要在学生中开展对规章制度的学习贯彻执行,甚至开展纪律教育周,举行有关的知识竞赛,实行学生操行量化评定等等。这样学生就在原先的对规章制度的认知基础上加深了理解,在理解中明白地知道自己在执行这规章制度中做得如何。这就属于一种警醒性的约束;那么再把学生个人行为与班集体积分挂钩起来,例如学校实行班际积分竞赛,对模范执行规章制度的学生进行个人操行加分,相反就扣分,为集体争光,做好事等就加分,来审视学生对班集体的贡献等等,这种就属于集体监督性的约束。
以上这几种约束总起说是一种思想行为的约束,这将对教育学生,转化学生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例如实行班际积分竞赛后,班中全体同学就自然形成相互对比,谁为班争了光,谁为班抹了黑都一清二楚了。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又有谁愿意落后而引来别的同学的白眼呢,所以全体同学认真严格地执行规章制度,谁也不忍心拉班的后腿。如2003届的学生李瑜,他在高一入学时总成绩是368分(我校该届学生录取线是539分),学习十分困难,加上组织纪律又差,起初两个多月该班就因为他的原因班际积分竞赛老是排在该级倒数第一。后来我多次找李瑜同学谈心,其中就采用以上所说的几种约束办法来帮助他,不到三个月的功夫,该同学不仅组织纪律好,学习也逐步上路,成绩渐渐提高,在2003年高考中,还考入了体育类本科线。
教育一些低素质的学生用各种办法约束学生的思想行为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对低素质学生的转化,激励同样是一种好办法。谁都知道我国现代教育的先行者陶行知先生在任教时,有一天他碰到两个学生打架,陶先生在制止事件的继续发展后,让打架的其中一位学生到他办公室去谈心。就在他处理这件学生打架之事上出现了传颂至今的四块水果糖的教育转化学生的典例。这其中的教育转化的妙处除了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真诚、亲切相待之外,更多的就是激励。当陶先生发现这个打架的学生比自己先到办公室时,确实惊喜,这确是一个难得的优点。为此陶先生马上奖励了第一块水果糖给这位打架的学生。(在办公室交谈中发现了该生类似的优点,结果共奖励四块水果糖)这块水果糖虽小,其份量却大,这是对一个曾犯了错误而又在其他方面表现好的学生的一个激励,这种激励将会挽救一个后进生。
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深深感到不管多顽劣、多厌学的学生都有一种要求向上,渴望进步的意识存在,只要把握着机会适时给予激励,这种潜意识就被激发出来 。例如现在的高二(6)班学生林某,当年就以623分的好成绩进入高一就读。后因家庭某些原因,使其一度厌学继而常入网吧。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对该生虽经多次教育,但效果不佳。我作为跟级领导在和该生谈心中,发现他对电脑几乎入了迷,同时又查阅了他中考的成绩和平时学科成绩,发现他数学科成绩尤为优胜。于是就以数学与电脑、数学与大学计算机专业话题,双方谈得很投机,这时我抓住机会对他说,你数学基础好,又这么爱好电脑,这说明你有很强的思维能力,若能把数学的基础和学电脑的兴趣结合起来,并认真对待各门学科的学习,将来定能在电脑方面有成就,为实现这个成就,就必须上大学并就读计算机专业,要学计算机专业就必须学好数学及其他学科。经过一番富有激励性的谈心后,该生又重新振作起来,班主任又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及时地指导他制定学习计划并逐条实施。自此之后他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不仅组织纪律加强了,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了,仅半年多的时间他各科的总成绩跃居班中第五名。
孔子说得好:“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天下事有难易呼,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其实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取得优秀成绩的能力,如何去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我认为学习兴趣的产生不仅仅是自发的,更多的是在某种客观环境和主观意识上被激发出来。如文中上述之例则说明了这一点,众所周知的2岁丧母、9岁丧父的托尔斯泰,7岁死母亲,父亲把他送去牧师家寄养的司汤达等就是在逆境中受到别人的激励而发奋成名的伟人,这些均可说明激励的作用是巨大的,约束与激励同时成为教育转化学生成才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然而,如何使约束、激励这样的办法发挥得更有实效,我认为师生必须要零距离接触,甚至双方融为一体。因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若受阻,学生与教师就疏远,甚至出现逆反心理。这肯定会成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瓶颈,在这种前提下去实施我们的约束与激励的教育方法,谈何容易呀。
因此,作为教师,特别是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应努力做到:表扬、批评适度,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对学生的期望不能太高,保持平常心,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师生之间力求零距离接触,真正走进他们中去,与他们融为一体,建立起一种互爱互信的师生关系。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直坚持把学生当成一种平等的教育对象,特别是一些成绩较差、纪律性不强的学生,我总是抱着理解、包容、赏识的态度,使他们相信我,亲近我,向我敝开心扉,以达到转化他们的目的。如:平时巡班时,发现有个别的学生经常被班主任找去级室谈话;或者多次违反学校纪律的,我就把他们的名字熟记心中,在校园里,看见他们我就主动的叫出这些同学的名字,跟他们打招呼,聊天,向他们了解班级的一些情况,一开始,这些学生感到奇怪:校长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字呢?而且也从来不批评我们。事后我发现,在校园里,他们看见我竟主动跟我打招呼,主动把一些事情跟我说。他们开始变得懂礼貌,违纪的现象也很少发生,学习也认真了。我心理真是暗暗地高兴哪。又比如:我考虑到纪律性不强的学生在假期里,如果家里管教不到位,再加上自制力不强,就很容易去泡网吧、或者参与一些不安全的活动。所以每个学期将近结束,无论多忙,我都安排时间集中他们开会。有趣的是,他们来参加会议大多诚惶诚诚恐,都做好了挨批、见家长、写检讨的准备。但整个会上我除了跟他们讲清楚假期里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和一些不能参与的活动之外,就是布置他们写五篇日记,把自己所想的所经历的一些东西记下来,开学时交给我,对他们在该学期的表现只字不提。开学时,看到他们交来的,写得工工整整的日记。特别是2003年入学的初二(2)班的卓悦同学,他把自己的很多想法都向我倾诉,而且每篇都认认真真地写了几百字。要知道以前老师布置的作文他还没有写超过一百字呢。你能说我们的学生不正在发生变化吗?
事实证明,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创设平等、宽松的环境来实施上面所说的约束与激励的教育方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定会一路高歌。
教育转化这些低素质学生,各校均有自己一套好办法。在这里我想谈用约束与激励的方法来教育转化这些学生的一些感受。
制定法则,规范学生的行为,这就是约束。我认为要教育转化这些学生,首先要给这些学生制定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或条例,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吴川市第三中学学生操行等级量化评定办法》、《中学生守则》等,让这些学生熟知这些规章制度。这就属于一种条文性的制度约束。假若没有这些制度条文,学生就失去了一种思想行为的准则,那些是该做的,那些是不该做的也难以分辩。有了这些条文性的制度约束后,还要在学生中开展对规章制度的学习贯彻执行,甚至开展纪律教育周,举行有关的知识竞赛,实行学生操行量化评定等等。这样学生就在原先的对规章制度的认知基础上加深了理解,在理解中明白地知道自己在执行这规章制度中做得如何。这就属于一种警醒性的约束;那么再把学生个人行为与班集体积分挂钩起来,例如学校实行班际积分竞赛,对模范执行规章制度的学生进行个人操行加分,相反就扣分,为集体争光,做好事等就加分,来审视学生对班集体的贡献等等,这种就属于集体监督性的约束。
以上这几种约束总起说是一种思想行为的约束,这将对教育学生,转化学生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例如实行班际积分竞赛后,班中全体同学就自然形成相互对比,谁为班争了光,谁为班抹了黑都一清二楚了。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又有谁愿意落后而引来别的同学的白眼呢,所以全体同学认真严格地执行规章制度,谁也不忍心拉班的后腿。如2003届的学生李瑜,他在高一入学时总成绩是368分(我校该届学生录取线是539分),学习十分困难,加上组织纪律又差,起初两个多月该班就因为他的原因班际积分竞赛老是排在该级倒数第一。后来我多次找李瑜同学谈心,其中就采用以上所说的几种约束办法来帮助他,不到三个月的功夫,该同学不仅组织纪律好,学习也逐步上路,成绩渐渐提高,在2003年高考中,还考入了体育类本科线。
教育一些低素质的学生用各种办法约束学生的思想行为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对低素质学生的转化,激励同样是一种好办法。谁都知道我国现代教育的先行者陶行知先生在任教时,有一天他碰到两个学生打架,陶先生在制止事件的继续发展后,让打架的其中一位学生到他办公室去谈心。就在他处理这件学生打架之事上出现了传颂至今的四块水果糖的教育转化学生的典例。这其中的教育转化的妙处除了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真诚、亲切相待之外,更多的就是激励。当陶先生发现这个打架的学生比自己先到办公室时,确实惊喜,这确是一个难得的优点。为此陶先生马上奖励了第一块水果糖给这位打架的学生。(在办公室交谈中发现了该生类似的优点,结果共奖励四块水果糖)这块水果糖虽小,其份量却大,这是对一个曾犯了错误而又在其他方面表现好的学生的一个激励,这种激励将会挽救一个后进生。
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深深感到不管多顽劣、多厌学的学生都有一种要求向上,渴望进步的意识存在,只要把握着机会适时给予激励,这种潜意识就被激发出来 。例如现在的高二(6)班学生林某,当年就以623分的好成绩进入高一就读。后因家庭某些原因,使其一度厌学继而常入网吧。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对该生虽经多次教育,但效果不佳。我作为跟级领导在和该生谈心中,发现他对电脑几乎入了迷,同时又查阅了他中考的成绩和平时学科成绩,发现他数学科成绩尤为优胜。于是就以数学与电脑、数学与大学计算机专业话题,双方谈得很投机,这时我抓住机会对他说,你数学基础好,又这么爱好电脑,这说明你有很强的思维能力,若能把数学的基础和学电脑的兴趣结合起来,并认真对待各门学科的学习,将来定能在电脑方面有成就,为实现这个成就,就必须上大学并就读计算机专业,要学计算机专业就必须学好数学及其他学科。经过一番富有激励性的谈心后,该生又重新振作起来,班主任又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及时地指导他制定学习计划并逐条实施。自此之后他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不仅组织纪律加强了,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了,仅半年多的时间他各科的总成绩跃居班中第五名。
孔子说得好:“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天下事有难易呼,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其实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取得优秀成绩的能力,如何去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我认为学习兴趣的产生不仅仅是自发的,更多的是在某种客观环境和主观意识上被激发出来。如文中上述之例则说明了这一点,众所周知的2岁丧母、9岁丧父的托尔斯泰,7岁死母亲,父亲把他送去牧师家寄养的司汤达等就是在逆境中受到别人的激励而发奋成名的伟人,这些均可说明激励的作用是巨大的,约束与激励同时成为教育转化学生成才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然而,如何使约束、激励这样的办法发挥得更有实效,我认为师生必须要零距离接触,甚至双方融为一体。因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若受阻,学生与教师就疏远,甚至出现逆反心理。这肯定会成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瓶颈,在这种前提下去实施我们的约束与激励的教育方法,谈何容易呀。
因此,作为教师,特别是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应努力做到:表扬、批评适度,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对学生的期望不能太高,保持平常心,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师生之间力求零距离接触,真正走进他们中去,与他们融为一体,建立起一种互爱互信的师生关系。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直坚持把学生当成一种平等的教育对象,特别是一些成绩较差、纪律性不强的学生,我总是抱着理解、包容、赏识的态度,使他们相信我,亲近我,向我敝开心扉,以达到转化他们的目的。如:平时巡班时,发现有个别的学生经常被班主任找去级室谈话;或者多次违反学校纪律的,我就把他们的名字熟记心中,在校园里,看见他们我就主动的叫出这些同学的名字,跟他们打招呼,聊天,向他们了解班级的一些情况,一开始,这些学生感到奇怪:校长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字呢?而且也从来不批评我们。事后我发现,在校园里,他们看见我竟主动跟我打招呼,主动把一些事情跟我说。他们开始变得懂礼貌,违纪的现象也很少发生,学习也认真了。我心理真是暗暗地高兴哪。又比如:我考虑到纪律性不强的学生在假期里,如果家里管教不到位,再加上自制力不强,就很容易去泡网吧、或者参与一些不安全的活动。所以每个学期将近结束,无论多忙,我都安排时间集中他们开会。有趣的是,他们来参加会议大多诚惶诚诚恐,都做好了挨批、见家长、写检讨的准备。但整个会上我除了跟他们讲清楚假期里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和一些不能参与的活动之外,就是布置他们写五篇日记,把自己所想的所经历的一些东西记下来,开学时交给我,对他们在该学期的表现只字不提。开学时,看到他们交来的,写得工工整整的日记。特别是2003年入学的初二(2)班的卓悦同学,他把自己的很多想法都向我倾诉,而且每篇都认认真真地写了几百字。要知道以前老师布置的作文他还没有写超过一百字呢。你能说我们的学生不正在发生变化吗?
事实证明,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创设平等、宽松的环境来实施上面所说的约束与激励的教育方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定会一路高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