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健时期,这期间对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植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在中学阶段,如何进行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提高道德水平,学会做人之道,使中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这是当前基础教育中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这些年来,该校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指示精神,更新观念,创新德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发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德育系列化方案为主要内容,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贯穿始终,学校的德育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1、充分发挥德育领导小组的核心作用,重视整合各方面教育力量。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领导小组,调整和充实德育领导小组成员,组织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指出存在问题,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确定工作目标,为深入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教职工思想道德建设,促进自身素质的根本性提高。坚持每周一次的教职工政治学习和例会培训制度,以教师职业道德为重点,进一步推动教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师德报告会”、学习先进事迹、制订师生交往道德规范细则等,引导教职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强化教职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增强职业责任感,倡导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良好教风。同时将教职工职业道德要求与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并将其纳入教职工工作考核、职务评聘之中。将职业道德建设落到实处,促进教职工自身素质的提高,营造了人人关心学生成长的良好德育环境。
3、抓好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发挥班主任德育骨干作用。利用每月一次的班主任例会,指导班主任加强政教活动课和值周小结的管理、指导,提高活动效率,加强对年轻班主任的岗位培训和业务学习,培养他们独立处事能力,提高班级管理水平。黄校长还创造性地设立了副班主任,制订了工作职责,做到严格要求和关心帮助相结合,为培养一支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过硬的德育骨干队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构建健全的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估机制,注重评价的真实性、过程性、激励性,坚持尊重和提高班主任地位,坚持培养高师德水准和自觉的献身精神,坚持弘扬班主任主体性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相结合的实效性,坚持思想教育与规范管理,力求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真实、客观地衡量班主任工作。
二、深化道德体验,促进自主发展
1、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加强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结合三月文明礼貌月,广泛组织学习、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举行广播会、图片展及“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的主题班会、团日活动,进一步构筑人文环境。冬季来临,学校领导班子深入学生生活实际,嘘寒问暖,组织全校学生开展“献爱心”活动,校长和领导班子带头捐款,全校师生纷纷慷慨解囊,使贫困生温暖过冬。校园内学雷锋,做好事,尊师爱教蔚然成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仅2004至2005学年度师生共做好事1590多件。
2、加大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治力度,促进文明习惯养成。抓住学生思想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利用国旗下讲话和政教活动,激浊扬清,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引导学生自觉创造一个自主发展、健康成长的空间。为端正考风,学校组织全校学生进行了“诚实守信、端正考风”的承诺活动,大张旗鼓地进行考风考纪教育,实现作弊率为零的目标。对师生反响较大的热点问题如学生就寝纪律、教室包干区的卫生等进行突击检查,及时曝光,并与班级考核、个人评优挂钩,狠刹校园内一切不良行为和不正之风。
3、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道德体验渠道。根据《镇安中学社会实践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全校师生外出进行实践,踏青远足,缅怀先烈,瞻仰文化古迹,参观县著名现代化企业——秀山水泥厂和剿丝厂等。为配合国家“远离毒品”的教育目标,全校组织了禁毒宣传活动,参观图片展览,刊出了墙报,高一、二级3位优秀学生参加了市宣传部、教育局主办的“禁毒”演讲比赛。参加市举办的“救救母亲河”行动,对镇安河的污染进行调查并提出整治方案。对入学的高一新生进行国防教育。每学期开展一次大型体育运动会。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学生在亲自体验中锻炼成长。
4、加强法纪安全教育,提高文明自律水平。围绕建立法制学校的目标,聘请法制副校长,在“百名干警进校园”活动中,学校积极联系,多方筹措,为全校每个班找一个帮扶干警,极大地促进了校风建设。邀请市交通安全学校副校长作“安全教育”讲座,组织学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通过常规纪律教育和典型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展预防犯罪教育和交通法规教育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和遵规守纪的自觉性。学校还与各班主任签订《班级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并落实学生在校的安全条款,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承诺书》,保证时时处处把学生放在安全位置。这些举学生达成“关注安全、关注生命”的共识。
5、倡导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学校成立了计算机校园网管理领导小组,研讨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学生上网的教育和管理。举办“虚拟世界的现实思考”的主题班会,就如何应对网络文化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组织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增强广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提高自觉抵抗能力,培养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利用信息技术课,从技术层面普及网络知识,从社会道德、法律层面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的功能和作用,材立正确的网络观。引导学生兼收并蓄优秀文化、自觉抵制网络中不文明不健康的信息,把握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倡导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引发学生道德体验与思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筛选能力。
三、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通过行政会、例会、班主任及教研组长会这“三会”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应语忌语、应行忌行》、(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并在会上交流教育学生的经验,使教师牢固树立“三个面向”“以德育人”的思想,为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在每周日的教职工例会上,坚持组织学习时事,学习有关文件,使先进的、典型的案例成为广大教师实施德育的参照,为教师坚持依法执教、依法治校、以德强校,奠定良好的基拙。
2、学科渗透,提高效果。坚持以周一晨会、政治课、班会为德育教育主梁道,充分发挥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功能,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并在各科计划和教案中要求具体体现德育内容。
3、创设活动载体,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开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应语忌语、应行忌行》变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动。扎实每周一升旗仪式和早会、班会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堂常规》、《一日常规要求》、《在校十不准》、《文明礼仪常规》等守则、规范,狠抓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使守则、规范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紧紧围绕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不断赋予德育工作以新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为各年级制订了《德育系列化方案》,并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结合“三八”妇女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元旦、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等相关节日开展有关主题系列活动。如三月份,开展“开展学雷锋活动月”活动,学校里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好人好事;四月份,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九月底,举办“迎国庆歌咏比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十一月底,举办手工制作展览,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十二月份,举行拔河比赛和迎元旦越野长跑比赛,培养学生团结和拼搏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组织学生开展“读好书”《热爱我们共有的家园》、《共和国五十年》、《中国读本》等)、看优秀影片(《离开雷锋的日子》、《焦裕禄》、《孔繁森》、《刘胡兰》、《飘起的红领巾》、《背起爸爸上学》、《挥师三江》等)活动,并组织学生写好读后感和观后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结合德育系列化方案的实施,开展了“做合格中学生”、“理想与人生”、“爱祖国、爱家乡”征文比赛,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净化了学生的思想,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为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在学生中开展了“做文明中学生”、“我爱镇安中学”演讲赛,在教职工中开展了“扎根山区,情系教育”演讲及师德建设大讨论,促进了学生文明习惯的形成,增强了教职工爱岗敬业的精神。配合“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始终坚持组织学生文明执勤、多次组织学生上街清扫街道,清理非法张贴物。为激励学生的意志,学校开展了“制作座右铭”活动,每个学生的课桌上都贴出了自己的座右铭(包括三部分:崇拜的人,追赶的目标,信奉的格言),每个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伟人的语言时刻激励自己上进,学校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4、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整体合力。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积极开展“三合一”教育活动。要求每班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家长会,利用家长会开展“家长教育进课堂”活动,让家长走进教室为学生传授各种丰富的知识并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别具一格的教育;举办家长学校培训班,聘请陕西著名教育专家李连成主讲,引起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及对日常家教行为的反思,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假期中号召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活动中感受到多方位的教育,使校—家—社会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提高了教育的效益。总之,学校文明建设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学校教育质量连年攀升。2002年591人参加考试,上本科线279人,专科以上上线550人,上线率94.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2003年819人参加高考,上本科线320人,上线率为39.07%,专科以上上线750人,总上线率91.6%;2004年1137人参加高考,一本上线173人,二本以上上线436人,三本线以上上线782人,专科线以上上线1044人,总上线率达9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4.7%)37个百分点,文、理、外三大类考生全市前10名中,文史类进入4人,理工、外语类各进入1人,陈玥明夺得全省文科状元,刘田夺得全省文史类数学单科状元;2005年再创历史新高,一本上线255人,二本上线308人,体育艺术类本科上线59人,与上年同比净增186人,增幅居全市重点中学第一,全校三本以上上线1110人,本科上线率达75.6%,大专以上总上线1375人,上线率达94%,全市文史类前10名占6人,张耀军同志以646分名列全市第一。2006年一本上线276人,二本上线311人,合计587人;体育上线9人,艺术上线27人,二本以上总上线623人。在考生人数下降1个班额的情况下,实现了稳中有升的战略目标,“绝对人数”居全市第三位,升学率居全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