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试论归因在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及应用
来源:广州真光中学 作者:黄俊英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7-08-10

内容提要: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归因在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价值,它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它有助于教学的改进和教师的成长。教师除了自己认真学习归因理论,掌握科学的归因方法外,还要对学生加强归因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归因习惯,克服归因中的偏见,自觉应用归因原则。

关键词:归因  价值  应用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往往要对教育对象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进行探求。如“这个学生为什么经常迟到?”“为何我的教学工作成绩总是上不去?”等。也就是说,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进行归因分析。

一、归因在教育工作中的价值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断。了解了原因后,就可以加以预测,从而对人们的环境和行为进行控制。最早从事归因理论研究的美国社会科学家海德(F.Heider)认为,有理由相信一个人的行为是一定有原因的。或者是决定于外界环境,或者是决定于主观条件。如果认为是来自外界,包括周围环境、他人、工作特殊性、运气等,就是情境归因或外归因。如果认为是来自本人自身特点,例如兴趣、动机、心境、态度、性格、能力、努力程度等,是个人倾向归因或内归因。当然,也有可能认为是两者共同影响的结果。

1、归因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

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必须进行归因,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归因结果不同,教育措施也就不同。如对一个学生经常迟到的行为作情境归因的判断(即判断迟到的主要原因是诸如路远、交通堵塞、天气变化等外界环境)与作个人倾向归因的判断(即判断迟到的主要原因是诸如纪律性不强、对学习不重视等主观条件),所采取的教育措施是完全不同的。所谓“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都是以归因分析为前提的。如果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的行为不作任何的归因,教育工作就会无的放矢。可见,归因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

2、归因有助于教学的改进和教师的进步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通过信息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归因,才能及时地、有针对性改进教学工作。在对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进行归因时,如归因为个人倾向(学生不用功或学不得法而成绩差)的,就要及时教育学生提高认识,增强学习动机或改进学习方法;如归因为情境(教师教不得法)的,教师就要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只有及时地进行归因,不断改进学法和教法,教学工作才能进步。

反思和更新,是推动教师顺利通过他们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而健康成长的机制。反思包括5个阶段,即发现迹象、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分析原因和检验结果。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反思的教师会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地进行观察和思考,而归因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可以说,没有归因,就没有教师的反思和更新,也就没有教师的成长。

二、加强归因训练,掌握正确的归因方法

1、养成良好的归因习惯

就工作成就而言,内在归因可以分为努力的程度和能力的高低;外在归因也可以分为作业的难度和运气的好坏。就个人可以控制的程度而言,作业的难度、运气的好坏和能力的高低等都是难以控制的,或者至少是目前难以控制的。目前最有可能控制的是自己努力的程度。根据研究发现,学生若倾向于将学业成就的结果归因于自己努力的程度,而不是归因于运气的好坏、题目的难易与自己能力的高低时,高成就动机对学业成就会产生正面的影响,学生会更加努力学习。在社会生活中做个人行为归因时,越是作内归因的,在遇到失败时就越能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相反,越是作外归因的,在失败时就越可能怨天尤人,甚至会出现反社会的倾向。所以,教师除了自己认真学习归因理论,掌握科学的归因方法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改变学生的不良归因习惯,以便使学生习惯于作个人倾向的归因,将学习成败更多地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从而增强成就动机对于学习成绩的正面影响。在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师用华罗庚的“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等名言教育学生。其实,这已经是归因训练了。

2克服归因中的偏见

我们知道,在思维方法中,“趋利避害”是人们的一条永恒的原则。人们在进行归因时,在可利用的信息相同的情况下,往往是对自己的成功作主观归因,对自己的失败作客观归因;对别人的成功作客观归因,对别人的失败做主观归因。这就是归因中的偏见。这种现象,不但在学生中存在,在教师中也很常见。这是改进工作的一大障碍。要克服这一现象,就必须以归因理论为指导,加强归因训练,以科学的理性引导自然的本性。

3、自觉应用归因原则

为了使归因更全面、更准确,在归因中应遵守以下原则:

特殊性。是指分析他人行为是否特殊。例如,当发现某学生某学科成绩很差,进行归因时,首先要看看该生其它学科成绩如何。假如其它学科成绩都很好,则这一学科成绩差是特殊的,就可归因为该生对这一学科缺乏兴趣或教师的教法欠佳。

连续性。是指分析他人行为的发生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当发现某学生某学科成绩很差,进行归因时,要看看这是历来如此还是最近才骤然如此,然后才进行归因。

一致性。是指分析他人行为表现是否与其他人一致。当发现某学生某学科成绩很差,进行归因时,要看看同班的其他学生的该学科成绩是否也很差,然后才进行归因。

根据特殊性、连续性和一致性等原则进行归因,其实就是在对某行为进行归因时,以其它方面为参照点。即在发现某学生某学科成绩很差,进行归因时,要以该生的其它学科的成绩、该生该学科过去的成绩和该生同班同学该学科的成绩等方面作为参照点,才能使归因分析全面、准确。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虽然也常常采用这些原则,但却是不自觉、不全面的。只有以归因理论为指导,才能使我们自觉地、全面地运用这些原则,避免教育工作中的盲目性。

归因理论告诉我们,在教育活动中,不但要根据教育对象的行为和外部表现对其心理活动进行推测,即行为归因,而且还要进一步对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进行归因,并进而对其未来行为进行预测,从而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对影响学生身心的环境和行为实行有效的调控,创造有利的情境因素和个人倾向因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而所有这些,都必须应用归因理论。

可见,归因理论在教育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程正方主编:《学校管理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白鹤洞培真路17号,电话020-88380509,邮码51038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