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 温梦月
【内容摘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本文旨在通过论述英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方法阐述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 文化教育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有其“通行”的特点,而民族语言又体现着民族特点。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日常生活的交际。不论从教学过程,还是交际功能讲,语言和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部英语课程研制小组早已把“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中学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之中,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
一、英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也就离不开文化教育。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我本人也非常赞同这一说法,从小我即是在通过各种媒介对西方文化感知的过程中对英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又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想要不断地了解西方文化。可见丰富的文化信息对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就英语教学而言,文化涉及到英语国家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就必须对文化导入的内容作必要的取舍。我认为中学英语的文化导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言语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称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等等。比如打电话的对话,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英语里私人打电话的模式一般为:①电话铃响。②接电话者自报电话号码。③打电话者要求与某人通话。这样能让对方明白有无挂错, 这种接电话的人, 大多属于"绅士阶层"或"文明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说"Is that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 speaking?"。
2、非言语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则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外国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3、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感情色彩和联想意义,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
4、通过多种渠道,如课文学习、英语电影、录像、报刊、杂志等资料,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艺术、风土人情、当代社会概况等等。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文化导入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能与语言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关于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课堂教学策略,我认为可以分别从词汇、对话、语篇教学几个方面入手:
1、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即使如Hello/Sorry/Pardon/Nice to meet you等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学生知道如何准确发音和拼写,却未必知道如何得体运用。对于这一类词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汉语文化比较,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
例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
中国人对“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西方人对“dragon”却没有好感,认为它是一种能喷烟吐火,为巫师或魔怪守护财富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如果把“亚洲四小龙”译作the four little dragons, 可就闹了笑话了;
此外,以《圣经》中的Achilles’ heel比喻“唯一致命弱点”,以Shylock来比喻“狡诈者,守财奴”, after tea的意思是“喝过午时茶”…诸如此类的成语、典故和习语,都是英语民族生产、生活、宗教、文艺的反映,只有将它们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教学,学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
2、创设对话的文化语境
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还应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以下举例说明几种文化语境的设置:
1)角色表演
例如,NSEFC, Book 3, Unit 5 Canada-The True North中学过有关方向方位的表达之后,教师可出示一张中国地图,标示出学生自己的所在位置及另一个外国城市,让学生分别扮作一对中外朋友进行家乡介绍的情景对话。教师给出如下提示:
Where is…? How for is…? In what direction is…?
in/to the north/south of… along the coast on the border
2)将课文改成对话
例如,在学过NSEFC, Book 1, Unit 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之后,教师可设置如下练习:
Suppose Jack,a reporter of a newspaper,is interviewing Nelson Mandela about his life and the struggle for the black people to get the same rights as white people.
3)选择填空
例如:
Passenger: ________
Taxi driver: Okay, Let's go.
A. Excuse me,would you mind taking me to the airport?
B. Airport,please.
C. Is this taxi taken?
[提示]C项意在打听车上是否有人,与答语不相呼应。A项中,根据对话双方的身份和动机,乘客叫出租车没有委婉客气的必要,因此,选用B项既得体,又不失礼貌。
3、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
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例如,NSEFC,Book 3,Unit1 Festivals,结合课文中描述的各种节日,教师可要求学生查找资料后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些典型或非典型西方节日以及这些节日的日期、来历、相关习俗等,同时教师作适当的补充并进行一定的中西比较。如:美国的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 类似中国的中秋节,都是庆祝丰收的节日;复活节(Easter)是基督教徒为庆祝耶酥复活的节日,复活节彩蛋是这一节日的象征;而情人节(Valentine’s Day)则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一般都要当面打开别人赠送的礼品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这被认为是一种礼貌。
新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已经为高中外语教学的发展提出了目标与任务,对于外语教学的交际性原则、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这也就要求我们英语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民族文化修养,要能够站在东西方文化比较的高度上把握英语教学。相信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有效地使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①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
②赖招仁: 《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与外语教学》 龙岩师专学报 1998年9月第16卷第3期
③杨平泽: 《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 国外外语教学 1995(1)
④陈 舒: 《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国外外语教学 1997(2)
⑤刘绍忠: 《语境与语用能力》 外国语 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