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教育文化问题的思考
吉林省通化市靖宇中学 钟喜魁
通化市靖宇中学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山区的通化市,通化市是全国魅力38个城市之一。通化市靖宇中学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有着的省级重点中学,在学校50年办学历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学校的办学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没有作为,就没有地位;没有实力,就没有魅力;没有远见,就没有近见,在经济转型期的学校文化问题,学校在育人活动中的作用问题,学校文化的多元统一性问题,确立学校育人目标问题,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重要性问题是我们首先要认识的。
1、如何认识当代学校教育的文化特征与文化使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文化趋于多元,人们在承受着这一社会变革。实质上学校教育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教育目前受到的指责太多太多,包括来自于教育内部的对新课程体系的不理解,我认为这种现状是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对教育与文化的观点认识不同所致。对文化(或称人类经验)与教育的关系人们大多认同这样的观点:传递人类已创造的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功能,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新生一代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和具有进一步创造文化能力的需要,这是教育的遗传功能。在本质上强调教育的文化使命是“保持”,而不是“发展”。若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一观点背后的三个前提性假定;第一,文化被理解为一种人类已创造出来的、已定型的存在,它是以往历史的积淀;第二,突出了文化与文化之间在纵向发展上的继承性,在此没有涉及到文化冲突与转型问题,即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问题;第三,在认可教育的传递功能时,没有或不认为教育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有可能或者有责任直接参与新文化的构建,即教育不必也不具备超越现有文化的功能。由此可见,这是在抽象的、常态社会意义上,在字面意义上论教育与文化关系所得出的结论。然而,当代文化研究的发展、社会变化的加速,尤其是当代中国转型期的特殊背景,都向上述定论提出了挑战。学校将不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要求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和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学校教育中的“文化”也要被作为动词来理解,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将活化。在一个缓慢发展、变化的时代,昔日对待周围世界的有效方式的传习,其目的就是应付现实和未来。但在20世纪末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学校文化需要实现面向未来的转化。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把变化拒之门外,把通俗与流行视作洪水猛兽,筑起围墙保持校内一方经典的净土。同样,我们也不能把以往的经验、文化包括教育自身的传统都弃而不顾,只从时髦与流行中寻找当代人对待世界的模式。真正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恰恰要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之中,孕育出的却是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文化。这就是说,学校文化也应体现指向未来和超越的本质。总之,新的文化观向我们提供了重新认识当代学校教育的文化特征与文化使命,在超越和超前的意义上构建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的新视角和理论依据。
2、学校教育要承担构建新型文化的重任
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必须有超前的文化意识,所谓“超前”是指学校不但要承担传递人类已有文化的使命,而且要承担构建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的新型文化使命。
新的文化使命观与传统的教育文化观念不同,认为文化是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一种资源和力量;文化是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活动都要渗透、弥漫文化气息,具有文化追求;教育对文化进行取舍、整合与转化,侧重于活化文化、创造文化;学校的责任是要参与新文化的建设,依据时代精神建构超越现实的新文化,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新一代,同时也改造成年一代,实现社会全体人员的人的现代化。
办学好一所学校,它的办学行为必须得到了家长与社会的广泛认可,取得家长与社会的广泛理解与支持,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实施对家长与社会的影响,家长学校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校发展的外部源动力。家长学校承载着对成人的教育,对社会人的教育。学校教育对家长、对社会的影响重在参与社会建构超越现实的新文化,是学校教育主动对建构现实新文化产生作用的表现之一。
人的主体精神是时代精神最核心的内容,它将从哲学家的沙龙中、思想家的头脑中走出来,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适应未来社会的新人的基质是“积极主动(包括学习和参与、适应和创造)的人生态度、有效地认识发展变化着的内外世界的能力和改造内外世界的实践能力,个人行为的自主调节及承担社会责任的伦理意识,崇高的人格力量和能与他人成功协作的个性魅力”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与自然、社会、他人形成理性和发展性的关系,才能在与复杂、开放、变化的周围世界相互作用中做出积极的社会贡献,在和谐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我校在教师文化建设中提出:“奉献、协作、创新、求实”八字方针,是重在教师精神文化建设的又一表现。
教育活动只有在改造和重建文化的过程中才可能真正培养新人。就学校文化整合过程的基本步骤而言,首先需要明确学校文化的主导价值观,它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主导价值观在学校领域内的特殊表现。然后是构建学校文化的总结构,在总结构框架清晰的基础上,再来勾划每一方面、层面的框架和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怎样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实现新的文化追求。这是一个由整体到部分、由价值到内容、由静到动的生成过程。学校新文化的生成最终必将促进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造。2005年1月,我校开展的“重走抗联路,弘扬民族魂”主题活动,实质上是在学校文化总结构上一个方面活动的体现。旨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旨在突出靖宇中学以弘扬靖宇精神为办学特色,是在育人活动中进行的一次具有实在意义的文化活动。
3、如何认识学校文化的统一多元性
多元文化相生。当代文化研究中还有一些对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改革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文化多元的趋势,在西方主要是探讨各种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否具有共存的合理性,它们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是每一个采取开放政策的国家和民族都会面临的问题,何况我国目前还有转型时期的独特“多元”现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一个热点问题,这是从时间维度认识不同时态文化的相互关系。从内容上看,有现代化过程中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各自的更新和相互协调问题。此外,还有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有关文化分层、分流和动态变化的研究等问题。许多不同的观点,甚至问题提出的本身,都为我们思考中国当代的学校文化使命,提供了世界和时代的不可忽视的认识背景。
主流文化教育与非主流文化教育和谐发展。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求同存异是形成多元统一的学校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面。在学校里非主流文化存在的空间和时间是多样的:如课余时间、生活之中、同伴之间的交流方式、班风、相同或相近年龄段学生的类似活动兴趣与方式。在学校不同的群体中,教师(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组的、不同年龄段的等)、学生(不同家庭背景、来自不同地区或不同学校的、学习好的、中的、差的、学生干部、有特长的等)、干部(校级、中层、基层等不同层面的、分管不同工作的、党务系统与业务系列的)都有不同的爱好、兴趣或作用周围环境的方式。 学校不可能只允许主流文化存在,处理恰当的非主流文化不但不会冲击主流文化,而且会用各自特殊方式折射、补充、丰富主流文化,构成学校文化的多彩生动的局面。但是非主流文化允许存在的最低限度是无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不起涣散、阻碍群体和主流文化的发展的消极作用,使其发挥积极作用则可达到促进学生个性生动活泼地发展。非主流文化只要是健康的,甚至高品位的,就会为学生提供扮演多种不同角色,承担不同的义务,与不同类型、层次的人交往,从事各种尤其是自己感兴趣的非正式规定的文化活动的机会。这对他们的智慧、才干、情趣、社会活动和适应能力都是一种锻炼,也可以从多方面发现自己的潜能,选择发展的方向和增强发展的信心。所以完全不应该也没有必要去阻止学校非主流文化的开展。 学校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的容纳和引导,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空间中得到满足和具有选择的可能,还有助于学生对社会中各种非主流文化(健康的、消极的、低劣的、罪恶的)的鉴别、选择、批判、抵制和开展斗争。俗话说“饥不择食”,个人接触的文化越是单一、偏狭、刻板、枯燥,就越缺乏抵御诱惑的能力。外部的社会环境远不是学校能控制和左右的,学校只有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和鉴别能力,才有可能使学生不受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蚀和毒害,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学生难管,学校应该怎么样管?管学生什么?主动管还是被动管?合理认识学校中的社会文化现象,学校教育重在认识,重在引导,不是管教。)
丰富的统一是在尊重多元文化观念差异的基础上对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文化精华部分进行有条件和适度的整合。学校新文化的生成最终必将促进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造。只要时代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或迟或早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我认为丰厚的文化底蕴是维系学校发展的根本,学校传统要保持,要给学校传统不断地赋予新的文化内涵。随着时间的流逝,学校中人在流动,但人文的根永恒。
二OO六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