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偏关中学 靳灵梅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历来是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一门课程。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实质。但在教学实践中,一是不能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准确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二是实验现象往往稍纵即逝,不可重现,学生不能抓住其特征或要点;三是实验所观察到的往往只是一些宏观的、表面的现象,其中的微观变化却无法看到,学生就难以根据实验现象掌握反应原理。如果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则可以变抽象为直观,使静止内容动态化,逼真地模拟宏观变化中的微观过程。同时,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还具有可重复性,能够把传统教学中难以描述,难以突破的重难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在化学教学中,应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来增强学生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实时播放一些化工生产过程和化工产品的视频材料,增添学生的兴趣,而且我们将一些枯燥的知识点制成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动画,把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抽象东西形象化、具体化。把难以操作、观察的实验、化工生产流程图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例如,高一化学:《化学键》这一节,要阐述微观原子、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内容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讲述时描述也很困难。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很吃力。为了化解这一难点,可通过多媒体技术运用三维动画,生动、形象、直观的模拟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揭示离子键的形成。课件具体设计时,首先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钠原子、氯原子结构示意图,这样可直观看出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同时,它的最外层电子开始闪烁,钠原子开始失去最外层电子到氯原子最外层上,同时配上声音及移动箭头,然后保留上图,在下面相应显示出钠离子、氯离子结构示意图,最后钠离子、氯离子同时移动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相互吸引和排斥达到了平衡,此时稳定下来,阴阳离子间就形成了稳定的化学键,形成氯化钠。学生看见了形象逼真的动态演示,较好地理解了离子键的形成,顺利完成离子键的教学。
二、解决实验教学中的疑难实验,既安全又可以避免污染环境
实验是化学这门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意义勿庸置疑。然而,传统的课堂实验教学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教学困难,如:现象不明显的演示实验、化学反应时间太长的实验、化学反应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毒性较大的实验、工业生产流程等,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模拟,即可迎刃而解。例如:铁的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实验,因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无法观察到实验的整个过程,可制作成如下课件压缩实验的全过程:将二根铁钉分别放在盛有水和酸性溶液的烧杯中,铁钉上罩有小试管,通过电脑模拟两者在腐蚀过程中不同的现象(水面的变化、有无气体产生等)及时间,启发学生思考。这样的模拟使学生如临其境,更易发现、认识问题的本质。再如中学化学课本中有些实验,如氯气、一氧化碳的毒性是无法让学生感知的, 这时可借助计算机设计三维动画片,让小老鼠中毒死亡,展示中毒现象的原理。
三、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有利的辅助教学手段,但不是主要教学手段。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时,不能全依赖视频与课件,而忽略板书功能。对于提供的一些资料或者信息可以采用多媒体,而解题的步骤和解题的方法用板书要比多媒体效果好,这样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研究教材、大纲、教法,还要恰当地选择各种资源,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向四十五分钟课堂教学要质量,突破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的困难。这样教师的备课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更重了,要更多的投入,选择最合适的资源和手段,精益求精地制作课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要借助于多媒体来提供大量信息,激发学习兴趣,可模拟实验但不要代替实验操作,若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恰当融合在一起,把重难点知识落实到位,将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