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践初探
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吕国兴
本文所设计的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课程案例将以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为主,结合校本教材的开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创设一种类似史学研究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参照和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会搜集、整理、分析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谦逊、务实、严谨的学习风范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1、立足历史学科,要有新颖性、实用性和可行性,选取能够带有时代气息,体现美好人主、鼓励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内容,渗透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2、立足历史学科,辐射相关学科,联系现实,选取那些人与杜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素材,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命运的朴素情感和意识。
3、立足历史学科,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学校、社区的人文资源环境,选取具有潜在教育意义的素材,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
二、中学历史研究性教学课程设计
1、研究课题《万里长城与长城抗战》
2、研究背景
本课题选用的题材是2001年12月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全一册)和2000年3月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在《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一节《秦朝的统治》和第六章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等章节讲授完成后,学生基本了解了中国古代二千多年来修筑长城的主要内容,有些学生还对长城近现代的命运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为课题的进一步延伸打下了基础。因此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教材和课外相关知识显得十分重要。
3、研究目的
(1)通过查找、阅读和处理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检索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 2)通过查询网络,制作课件,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能力。
(3)通过汇报研究性成果和书写成果报告,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基本观点多角度观察、分析重大现实问题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4、研究途径和方式
(1)查阅资料。运用各种方式查阅资料,并开展网络下的资料搜集,整编活动。
(2)社会实践。主要形式调查访问,制作媒体课件。
三,展示研究成果,巩固研究热情。
(多媒体教室播放电影《风云儿女》片段。)
教师;“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国的《国歌》一开头就提到了长城。(教师进一步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曲作者聂耳,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这个国歌反映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体现了居安思危的思想,激励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多少年来深入人心。)
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长城等图片资料)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她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它早就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 马哈尔陵、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教堂等一起被誉为世界的奇迹。今天,它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世界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点加以保护。
中国最早出现的长城,在今山东省境内的齐国,大约在公元前七世纪,当时齐国在今山东省济宁、临沂之间,筑起一条东西走向的长城。到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当时中国北方诸侯割据,他们为了防止其他诸侯的侵袭,在各自的领土上先后筑起一段段防卫墙。与此同时,燕赵秦三个诸侯国的北方,又与少数民族中以游牧为主的匈奴族为邻。为了防御匈奴奴隶主的骚扰,三国各自都在自己的弱方修筑了长城。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派遣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逐匈奴后,把原来分段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继续修筑。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到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代末年,前后修筑了二千多年。
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长城等图片资料)今天人们所说的万里长城,主要是指明代长城。它是从1368年开始修建,直到1500年前后,期间经过130余年。其中,明太祖派大将徐达等人对居庸关等处的长城修筑一直没有停止过。它东起辽宁的鸭绿江边,西到甘肃的嘉峪关,经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内蒙、宁夏、甘肃。它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绵延起伏,全长6350千米因而得名万里长城。作为防御外敌的长城,并不仅仅是一条壮阔的城墙,而是一组完整的防御体系,这一防御体系以城墙为主体,还包括关隘、城台和烽火台等一系列防御建筑。关隘一般都建在形势和地势险要之处,居庸关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居庸关和八达岭附近的长城,城墙平均高
长城公元前七世纪出现,到公元十六世纪修筑终止,前后经过了2000多年漫长的历史。如果我们把历朝历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的话,总长度大约有十万里以上,足以绕地球赤道一圈还多。难怪宇航员从
月球上回望地球上的人工建筑物时,最明显的目标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教师:长城之所以名扬四海除了因为它气势磅礴、规模宏伟、工程艰巨外,还因为她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抵御外来侵略的骄傲和象征。同学们,我们河北境内的长城,行径地段很长,东起山海关的老龙头,西到河口止,长约 1200公里,有敌楼、站台、边门、烽火台等建筑不计其数,分布在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等市县。河北境内的长城地势险要,多关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地区侵略的加剧,中国军队的长城抗战首先在我们河北打响了。
学生: 1933年元旦夜11时,日军故意在山海关制造事端,随即炮轰临榆县城。中国守军何柱国部奋起还击,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同年3月初,日军占领承德后,中国军队退守喜峰口、冷口、古北口等长城一线。3月上旬,日军分兵进犯长城各口,中国驻军顽强抵抗。在喜峰口,宋哲元29军将士奋勇御敌,组成大刀队夜间潜登日军阵地,砍毙大量日军,大刀队员也多数壮烈牺牲。日军多次强攻,终未得逞,不得不暂时后撤。在古北口,中央军关麟澂25军和东北军王以哲部共同抵御日军的进攻。冷口驻军商震部黄光华师也英勇抗击,日军未达目的。
中国军队的长城抗战显示了中国军队抵御外侮的士气和能力。中国 官兵利用夜战、近战、使日军的优势武器难以发挥效力。全国各界民众热烈支援长城抗战,平津各报纷纷发表社评,要求国民党当局实行全民族抗战,收复失地。
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长城等图片资料)在我们的家乡张家口,有很长一段修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间 (1485年)的长城。在现张家口市区西北方向的一段长城,城墙下宽
“九一八”事变后,爱国将领吉鸿昌曾率抗日健儿出大境门北进,浴血奋战,收复宝昌、多伦等地,把日军赶出了察哈尔省。
教师:据说当年李自成与清军大战于此,张作霖与吴佩孚军阀混战于此,抗联的将士们抗击侵略我国的日寇于此,解放战争时期,为了解放全中国,我们的子弟兵浴血奋战于此。想到这里曾出现过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浴血厮杀。不消说被强制而来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白骨已荡然无存,就是那抗日联军、人民子弟兵的鲜血,也被时间洗刷得干干净净。今天,下望山谷;郁郁葱葱,果满枝头,一片勃勃生机;仰望长空,蓝天深邃,白云悠悠,一派安宁祥和,一派国泰民安。
长城在过去曾充当过金戈铁马、逐鹿争雄的角色,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统一,中华各族人民的空前团结,她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两百多年前的清王朝时期,就已经把它当作遗产保存下来。今天,各族同胞和国际友人,不仅早已把过去起军事防御作用的长城当作了历史的陈迹,而且把长城看做和平的象征,友谊的纽带和旅游的胜地。
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长城等图片资料)长城作为旅游胜地首选游览点是居庸关和八达岭。居庸关位于北京昌平区内,是长城的一个主要关隘。这里地势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国以前,它他叫居庸塞。据《淮南子》记载,“天下有九塞,居庸其一焉。”又据前人考证,也可能典出秦始皇修长城,“徙居庸徒于此”,因而得名。北齐时叫“纳款关”,唐朝时叫“蓟门关”,从元朝开始才称“居庸关”。这里山峦间花木郁茂葱葱,仿如碧波翠浪,故有“居庸叠翠”之称。位为“燕京八景”之一。八达岭是居庸关的外口,北往延庆,西去宣化、张家口、大同,东到永宁、四海,交通四通八达,“路从此分”,故名“八达岭”。这里比居庸关更加险要。所以古人说“居庸关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登上八达岭长城,向南一段开放的长城,一般通称“南四楼”,往北一段,通称“北四楼”。在这里,极目远眺,几十里关沟,似乎只有小小一段,正如古人诗中所写:“登高忽地缩,百里见秋毫”。向东望去,万里逶迤,长城如带。朵朵白云,缠绕脚下。清朝诗人魏源曾有诗说;“一登八达岭,回视如窥井,岂意塞门关,更成云外境”。再向西望,官厅水库,如同一块碧玉,历历在目。如果不上长城,在别的地方是看不到如此奇异景致的。长城内外,一年四季景色各不相同,难怪游客终年络绎不断。(多媒体教室播放一年四季中外游客游览长城的音像资料)春到八达岭,阳光格外明媚,漫山遍野一片嫩绿,桃花、杏花、山茶花,以及不知名的野山花,簇拥城墙两侧,犹如鲜花盛开的大花园。入夏后,长城被白云和浓雾所缠绕,远远望去,真像一条腾云驾雾的苍龙。长城的金秋,格外迷人,那时天高气爽,万木争荣,郁郁葱葱,而鲜红鲜红的枫树林,更是惹人喜爱。冬日的长城,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将城廓和楼台的线条映衬得轮廓分明,给人以清新粗犷之感。那时的长城更加显示出宏伟壮丽的雄姿。(媒体课件展示长城纪念邮票风景)1980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长城四季风景纪念邮票、1986年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长城名关纪念邮票,把长城内外的大好河山印在邮票上,受到旅游者和集邮者的欢迎。古今中外的多少艺术家,以长城为题材或背景,创造出成千上万件备受人民喜爱的艺术作平啊!
多媒体教室播放歌曲《长城长》。(歌词是。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你知道长城有多长,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都说长城内外百花香,你知道几经风雪霜,凝集了千万英雄志士的血肉,托起万里山洞一轮红太阳,太阳照长城长,长城啊雄风万古扬;太阳照长城长,长城啊雄风万古扬。你要问长城在哪里,就看那一身身,一身身绿军装;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你知道长城有多长,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都说长城内外百花香,你知道几经风雪霜,凝集了千万英雄志士的血肉,托起万里山河一轮红太阳,太阳照长城长,长城啊雄风万古扬,太阳照长城长,长城啊雄风万古扬。你要问长城在哪里,就在咱老百姓的心坎上,心坎上。)
教师:“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组成我们新的长城!”我国的国歌一开头就提到了长城。陈毅元帅在《长城词》中写道:“八达岭上望天渺,长城逶迤万峰小,如此江山真美好”,“革命真有千般巧”,“瀚海戈壁将变宝”。毛泽东同志在《清平乐 六盘山》词中说得好:“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古老的长城正在以崭新的雄姿,向广大旅游者张开双臂,热情欢迎大家的光临。
(作为课题的延伸,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查找与长城建筑有关和以长城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
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那末它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这也是希望大家了解。
学生: 长城在开始建筑时,最初也只不过是一道防御的高墙。但是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到明代,长城已形成一道有数层长城和堡堠、墩台、关隘、城堡、壕堑等组成的纵深数百里的完整的防御体系。这在古代没有飞机、大炮,仅以刀枪、弓箭为武器的条件下,它无疑是一道坚固的防线。这样绵延数千里的巨大工程,在没有动力工程和现代化的运输能力的条件下,又是在高山峡谷或荒漠地带进行施工,确实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但是,奇迹终于创造出来了。可以说,长城这个奇迹的出现,完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凭着集体的力量,凭靠无穷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经过一代接一代地艰苦卓绝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这是有史以来,人类奇迹性的创造。
一提到长城,人们都会自然地联想到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这个民间传说,流传很广。故事讲的是陕西省同安县里姓许名孟姜的妇女,新婚三日,丈夫范杞梁被拉去修长城,不幸在燕山脚下因劳累而
死去。冬天到了,孟姜女思念丈夫心切,不远千里跋涉,前来给丈夫送过冬的棉衣,但当她走到长城工地,方得知丈夫已一命呜呼。孟姜女悲伤万分,哭声震天,竟然将一段长城哭塌了。虽说是传说故事,
并不足为信,但这个故事真实地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封建徭役制度的愤怨控诉。像这样的民间传说,在长城沿线很多。汉朝有一首民歌,这样唱道;”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骸骨相支柱。”这首诗的意思是:生了男孩,不要养育成人,长大了就得去修长城,不能生还;养下女孩,要用肉去喂养,长大后习以留在家了。因为修长城的缘故,使当时的社会上一向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都被迫改变了。
结束语: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血肉和智慧所创造的,它是炎黄子孙向人类树立的一块历史丰碑,她使每个中华儿女感到骄傲。我们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是大有希望的民族。巍巍长城,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残酷的战争早已远离我们而去,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今天我们站在响应邓小平同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全国人民捐款修起的段段长城之上,我们深思默想:为了我国的长治久安,为了使祖国母亲更加宁静、祥和和美丽,为了实现千古以来人们爱好和平的美好心愿。我们不仅要修筑好这个千古奇观的雄伟长城,而且要世世代代,团结起来,用拼搏、用血汗、用无私的奉献,筑起我们心中的长城,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牢不可破、坚不可推,永远像长城一样,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参考书目:
1、〈中国国革命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
2、《北京十大名胜》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10月
3、《中国最佳旅游景点》中国地图出版杜1998年5月
4、《新中国国旗国歌国徽国都纪年的诞生》开明出版社1994年4月
5、《红军长征与茅台酒文化》《起跑线》2003、3
6、《试论中学生历史研究型创新学习》《中历史教学参考》 2002、 11
7、《历史研究性课程结构初探》《中学历史教学》2002、4
8、 《 “诺曼底登陆的启示”研究性学习方案》《中学历史教学》 2002、4
[作者简介] 吕国兴 ,男,1966年生,中学历史高级教师。现任张家口市第一中学办公室副主任、高一年级级部主任兼张家口市历史学会秘书长,主要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和教学、行政管理工作。
联系方式:邮编 075000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教务处 吕国兴
0313--8034729(办电) 13831310015(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