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严”、“和”兼融,促进管理效益最大化
成都市龙泉中学
摘 要: 学校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严密高效的组织调配,使“校园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态因子”,最大限度地组合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轨道上来,发挥人与物的最大作用,提高各管理部门的最大效益,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零浪费”。坚持“以人为本,‘严’、‘和’兼融”的管理理念,关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关心全体师生的发展,使管理工作有序、生动,充满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帮助师生共同进步,促进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和学校的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管理 效益 发展 “零浪费”
学校工作的特点是:学生是基础,教师是关键,管理是灵魂。
我们认为,学校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严密高效的组织调配,使“校园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态因子”,最大限度地组合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轨道上来,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零浪费”。为此,在管理上我们始终贯穿“以人为本,‘严’、‘和’兼融”的管理理念,努力促进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努力通过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实现管理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高层次、高水平,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标。
(一)注重观念转变,构建高效管理体系
1、管理理念:以人为本、“严”“和”兼融
我们提出“以人为本,‘严’、‘和’兼融”的管理理念,学校的管理工作始终贯穿这个管理理念,关注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关心全体师生的发展,帮助师生共同进步。现代管理学认为,在管理的组织上,作为管理者就是服务和协调,组织个体和群体一致努力,实现关系的和谐;追求圆满、均衡、统一与和谐的效果,并且以实现自我管理为最高目标,实现管理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高层次、高水平,达到“管是为了不管”。为此,我们强调以诚为先,以情为重,严明纪律,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促进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和学校的发展,。在和谐的氛围中,达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融合,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渗透,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使学校管理工作有序、生动,充满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我们坚持 “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发展”,提出“旗帜鲜明地倡导,坦诚直率地抑制”的管理原则;我们认为,现代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学生;而应该是,既照亮了学生又辉煌了自己的太阳。我们要求,在引导学生成才的同时,教师也要成长、成熟、成名、成家,成就自我,实现其人生的价值。因此,我们提出各种教师成长的阶梯和具体要求,“逼”教师成长,我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在师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对全体师生严明纪律、严格要求,但又“和乐、和善、和合”,将校园内的设施设备等硬件环境与教育、教学、管理等软件环境,以及生活于这一环境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严密高效的组织管理,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营造人与环境、人与人等众多关系之间的“互生互补,物物相濡”的氛围,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从而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目的。
2、通过三种渠道,逐步形成三种管理机制
(1)严格常规管理,形成运行机制
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制订和完善了《教育教学行动指南》,通过制度固有的“刚性”,严格考核,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
(2)实施目标管理,形成激励机制
我们通过三个方面的工作,形成激励机制。一是结合上级下达给学校的各项目标任务,根据学校实际进行增补、完善后,分解下达到每个处室和每个教职员工,签订目标责任书;二是制订教师成长目标,引导教师实现自身价值;三是制订一系列的奖励措施,激励每个教职工不断进取。
(3)坚持民主管理,形成监督机制
我们不断强化民主意识,畅通民主渠道,优化校园人际心理环境。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监督作用,坚持教代会制度,重大事项必须经过行政会、校务决策委员会、教代会等程序来讨论决定,坚持校务公开,坚持民主评议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3、硬件上逐步实现管理的现代化
我们努力营造并依托一流的“数字化”校园,积极探索和运用现代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优势,自行开发了“龙泉中学自动化办公系统”,实现了全校的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和远程化;组建了学校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全校可视会议、文件资源共享、网上课堂观摩与评估等功能;组建了“龙泉中学‘校校通’平台”,在网上统计与发布成绩、档案袋化管理、数字化通讯等、大力推进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了学校各处室管理的规范化和数字化,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及办公质量。
(二)注重三个转变:
1、管理重心的转变:从外控管理向校本管理的转变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传统的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外控管理”与制约越来越弱,以“学校依法自主管理”为特征的“校本管理”日显突出,据此,我们提出了“强化校本管理”,大力推进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完善“内管改”、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逐渐制定和完善了支撑校本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条。
2、管理过程的转变:从知识应用管理向学习发展管理转变
传统的管理模式多为“知识应用型管理”。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立的要求,我们提出了管理过程要从“知识应用管理”向“学习发展管理”转变;就像我们提出“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一样,我们认为,管理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管理者即“学生”,学生即“管理者”,要在管理中不断探索、不断改革,现代教育管理的核心应该是“创新”,没有管理的创新,永远不可能有学校工作的创新。比如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强调“自律”,试行“诚信无人监考班”等,都是这种转变的很好尝试。
3、管理手段的改变:从物的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转变
传统的物的管理,多是一种对各种有形资源的调配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向“文化管理”转变,即努力培养和塑造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民主的校园精神,依靠我们龙中人共同的精神追求,去引领全校教职工的思想和行动,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为实现“创一流品牌、建中华名校”的共同目标而奋斗。
(三)、通过四种管理渠道,形成四种管理机制
1、实施目标管理,形成激励机制。每年初,我们结合教育局下达学校的各项目标任务,根据学校实际,进行增补,完善后分解下达到每个处室和每个教职员工人头,且签订目标责任书,全面实施目标管理;同时,制定教师成长目标,引导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形成激励机制。
2、 注重制度管理,形成制约机制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制度是一个学校管理工作的基本元素,在长期的学校管理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建立和完善了一套较为科学的管理制度,并全部汇编成册,且将相应的制度上墙。通过制度固有的“刚性”,形成制约机制。
3、 严格常规管理,形成运行机制
“常规乃立校之本”。我们根据实际,制定了学校管理的相应常规:如《龙泉中学学生一日常规》、《龙泉中学学生礼仪常规》、《龙泉中学教师教学常规》、《龙泉中学教师课堂常规》等等,并严格考核,纳入奖惩,从而形成了良性的运行制度。
4、 坚持民主管理,形成监督机制
我们不断强化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畅通民主渠道,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监督作用,坚持教代会制度,形成了“校务决策委员会”,凡遇重大事项,必须经过行政会、校务决策委员会、教代会等程序来讨论决定,坚持校务公开,坚持民主评议党政领导干部制度,从而优化校园人际心理环境,通过民主管理,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四)、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学校管理增添助推剂
评价是一柄锋利的双刃剑,既可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也可挫伤教职工的积极性。在管理过程中,我们反复摸索,制定了一套综合师德师风、常规考核、教学业绩三大板块的量化评价体系,较为科学、合理,且易于操作地对教职工进行评价,为学校管理增添了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器。
我们认为,学校考评的标准就是看教职工的德、能、勤、绩,就是看教职工的师德、教育教学业绩、常规工作、教育科研和承担工作情况,以及根据学生、家长、教职工的反映等,进行全面综合考评。学校每年组成考评班子,对每一个教职工进行逐一分析,综合师德师风、常规考核、教学业绩三大板块的量化评价等各方面情况,评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级。对于“称职”的教职工,提出一条最突出的优点,提出一条改进意见;对“不称职”的教职工,要作详细分析,并且提出建议性的处理意见。学校派专人转告评议意见,肯定成绩,突出优点,提出希望,把激发、形成教师的内部动力机制作为管理目标,强调通过让每一位教师取得成功,促使全体学生取得成功,最终实现教育取得成功的目标。这样,改变传统的外压式的强制管理,通过协商、激励为每一个教师的成功创造机会,让教师积极、主动、优异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使教师得到成功的体验,转变消极自卑的自我概念,改变被动接受的行为方式,能将学校管理的要求内化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自我开发内在潜能,保证自身主动、全面发展,并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这样,既充分肯定教师的整体水平,又体现考评对教师的激励作用。学校实施过程评价与终极评价相结合的教学目标管理评价体系,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和“看起点、比变化、促提高”的评估原则,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量化考核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体现了“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原则,有效地推动了学校教学工作,尤其是毕业班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学校教育质量跃上了新的台阶。由于评价标准和方法,较为科学、合理,且又易于操作地对教职工进行评价,因而,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推进学校各项工作,促进学校更快的发展。
总之,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严’、‘和’兼融”的管理理念,关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关心全体师生的发展,使管理工作有序、生动,充满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帮助师生共同进步,促进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和学校的发展的目的。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不少地方做得不够,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使学校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坚持这样做下去,我们的工作就一定能够做好,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